夷陵大战后东吴实力远强蜀汉,为何孙权还是一心要和是因为怂吗?夷陵之战东吴和蜀国各有多少兵力,刘备真有七十万大军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夷陵大战后东吴实力远强蜀汉,为何孙权还是一心要和是因为怂吗

孙权也是一个政治家,对三国的局势看得十分清楚。夷陵虽胜,他一面献上关羽人头与曹操,腑首称丞,怕曹魏偷袭,腹背受敌,所以还要与蜀汉和好的原因。东吳擅长于水军作战占优势,蜀汉虽元气大伤,五虎上将还有三个存在,蜀兵擅长于陆地作战,有诸葛亮的指辉奇才,孙权也只全衡利弊的,只有联蜀抗曹,才能保住东吳存在。因曹操兵多将广,土地辽阔物产丰富,实力曹魏雄厚,只要三国鼎立,孙吳蜀汉才能存在,唇亡齿寒作为一个政治家是头脑清醒得很的。不是孙权怂,而是孙权相当有远见。

夷陵之战东吴和蜀国各有多少兵力,刘备真有七十万大军吗

刘备要讨伐东吴,为关羽复仇,自然是要聚全国之力,号称七十万大军,荡平东吴。这同当年曹操在赤壁大战前,号称八十三万大军如出一辙,先声夺人,气壮山河。

真实的情况是,蜀国地小人少,正规军加起来也不会超过二十多万,还要防守北边抵御曹操。

但刘备和曹操一样,把后方参予粮草补给的后勤和民众,都可以凑数来威吓对方。

起初,刘备大军一路高歌猛进,过了江扎下营。东吴陆逊先是避其锋芒,待到扎营后大致了解了虚实,然后待机火烧连营,猇亭一战刘备损失惨重,险些冲不出重围。

孙权在战前一刻,更换指挥官,用年青无资历的陆逊,替代大都督吕蒙。刘备放松警惕,初期又进展顺利,滋生了骄傲轻敌的思想。没有想到陆逊就是在刘备自以为稳操胜券下,搞一个偷袭火烧连营,打得刘备措手不及、全线溃退,伤亡惨重。

刘备报仇不及,反而折了张飞和全师,逃回白帝城时已急火攻心,人就病倒了。不久托孤于诸葛亮。

史家也有人说,刘备其实是以为关羽复仇为借口,真实意图就是想有生之年灭了东吴,将来好同曹操决一死战。梦碎了,他也感到将来一切都得靠诸葛了,才托孤之中,说出了刘阿斗如果扶不起,诸葛可以选择自己当家做主!

这样才让诸葛亮的"出师表"彰现了忠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顾茅庐鱼水亲,托孤出师君臣义!

如果诸葛亮攻打东吴,刘备守蜀中,夷陵之战还会惨败吗为什么

诸葛亮出兵攻打东吴,结果会是如何呢?这个其实就是个假设性的话题了,既然是假设,就得有一些真实的依据作为基础,这样才能说服别人。

咱们先看诸葛亮的战争实绩,从历史记录看,到夷陵之战前夕,诸葛亮没有任何指挥战争的记录,可以说是零败零胜,完全是一个素人。

而东吴这边主将陆逊的战争实绩,其实也不多,在正式出任之前,他主要是在后方。所以,如果诸葛出手,这一战便堪称素人对决。好比是两个从来没上过拳击台的拳手要比赛,估计观众不多,下注的人更少。

而以诸葛的谨慎,加上荆州西部地形的复杂,他的行军速度一定极其缓慢。而陆逊又考虑到自己是个新人,最初的行动同样会以坚守为主。所以,这一仗,一定会旷日持久。若是旷日持久,又会对哪一方有利呢?显然是守御阵营,你看三国志也好三国演义也罢,诸葛亮攻城从来是个弱项,后来的陈仓只是一个郝昭去防守,诸葛昼夜相攻二十余日,毫无进展,最后被迫退军。所以最合理的结果,诸葛亮也是花了半天劲,最后是攻不下城池,更别提打败陆逊。当然,东吴那边因为是诸葛出来打,注意力也不会那么高,估计陆逊就算是打得诸葛亮落花流水,也没啥大成绩。而且,因为是诸葛亮来,说不定孙权还会让他哥诸葛瑾来做前锋,孔明你敢打你亲哥?

所以,如果诸葛出兵,六次北伐无功而返的场景,便会在此时提前上演。

如果诸葛亮北伐成功,会对东吴下手吗蜀国与吴国还会大战一场吗

司马师司马昭二兄弟,及子孙辈,智谋不如乃祖司马懿,司马懿平生,最佩服孔明,诸葛亮有孙武之才也。

孔明去后,司马懿后辈,篡魏取川,声势大振,东吴畏威而降,司马氏兵不血刃,取江东之地,三国归晋矣。

如果诸葛亮北伐成功,三国余二国,蜀国势大,情势如晋之例,实不必对东吴下手,只须派一使者,携一纸劝书,乘一叶快舟,过江东说之,东吴必降,蜀国和吴国,庶可避免一场大战也!

如果刘备在夷陵之战消灭了陆逊东吴军,孙权是选择逃跑还是死战

我们常说别人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柴窝。在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还是比较气势的比较心安的。三国时期,如果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取胜,消灭了陆逊军,那样情形又会如何呢?

我们可以想象的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刘备及时收手,与前来求和的孙权言和。刘备消灭了陆逊军,占领了荆州全境,孙吴恐慌,毕竟北边曹魏也不会真心帮东吴的。孙权必定派使者向刘备求和,承认荆州完全归刘备。刘备也见好就收,与孙权讲和,达到蜀汉利益最大化,这样对蜀汉来说恐怕是最美好的结果了。二种是刘备继续进攻东吴。夷陵之战后,刘备面对孙权的求和置之不理,一心想灭了东吴。这时的孙权,面对危局,一定会向曹魏纳地称臣,要求曹魏出兵攻蜀汉。曹魏面对刘备强大的攻势,如果听从孙权的请求,派大军从荆州突袭蜀汉军,刘备军必腹背受敌,虽为得胜之兵,也难敌魏吴两路军的进攻,必败无疑。刘备败,蜀中危,这就看诸葛亮等防御蜀汉的能力怎么样了,如果不行,蜀汉有灭国之危,如果能顶住两国进攻,蜀汉也只能蜷居益州之地,或拥有像刘备死后真实三国时的蜀汉统治地域,或还不如真实的统治地域,那样也只能苟延残喘了。三种是刘备继续进攻东吴,曹魏不帮东吴攻打蜀汉。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孙权只能组织东吴全国力量,背水借一,与刘备对抗。曹魏如果不趁势进攻东吴的话,刘备军也难灭东吴,打的最后结果,也只能是两败俱伤,最终还是握手言和。在两败俱伤之时,曹魏如果突发大军进攻孙权或刘备,其结局也许还和赤壁之战结果一样,也许会让曹魏一统天下,其结果真的不好预测。曹魏如果趁刘备大败东吴之时,也突然大举进攻东吴的话,东吴就岌岌可危了。孙权如果组织全国力量抗御得力,也许还不致灭国,如果不得力,那就有灭国之危了。东吴灭国,曹魏和蜀汉就会爆发战争,至于鹿死谁手,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鉴于以上推测,刘备如果在夷陵之战消灭陆逊军,作为东吴之主的孙权,一定不会马上逃跑的,就是最不好的情况下,东吴面临灭国之危,孙权也会尽力死战御敌的。当到了最坏情况下,国破家灭,孙权或被俘或战死,或逃亡,不过就当时情形下,逃亡也逃不到哪里去,作为孙权,如果不想被辱,还是选择战死的好吧。

三国蜀国为什么遇东吴必败湘水之盟失去荆州东边三郡,襄樊之战后荆州全失,夷陵之战几乎全灭

蜀国总是败于东吴,一个原因是实力不够,另一个原因是对东吴不够重视,轻视了这个对手。

湘水划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