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的主要事迹简介(邓稼先的主要事迹简介 邓稼先的主要事迹简介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邓稼先的主要事迹简介 邓稼先的主要事迹简介有哪些

1、邓稼先的爱国故事: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邓稼先于1947年透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透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下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

2、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3、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邓稼先晚年照片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邓稼先的最主要事迹

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1982年我国第一颗核弹试验成功时,科研人员兴奋写下豪迈诗篇,成为祖国兴盛的赞歌与号角。从此,中国备受列强欺侮的时代一去不返,崛起的征程一路扬帆。而这场辉煌背后,是科学巨人三十年如一日的孤寂生活,是废寝忘食、身心俱付的忘我付出。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尤其不会忘记这首动人诗篇的作者——邓稼先——我国核武器拓荒者、两弹一星元勋、一生都奉献给国家的英雄院士。

“娃娃博士”

邓稼先生于1924年6月25日,祖籍安徽怀德,父亲邓以蛰是著名哲学家,曾在清华大学等学校教授哲学。邓稼先遗传了父亲的优秀基因,从小敏而好学,但他的志向不在哲学,而在物理。邓稼先对物理有着浓厚兴趣和傲人天赋。1939年从崇德中学毕业后,邓稼先进入西南联大专研物理,之后留美深造。在普渡大学期间,他以惊人才能在两年之内完成了硕士和博士课程,并顺利毕业,当时他只有26岁,被戏称作“娃娃博士”。

毕业后9天就回国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终于在黑暗中迎来了曙光,无数心系祖国的海外学子心潮澎湃、立志报国。邓稼先的心情尤为急切,对美国的优越环境丝毫没有留恋,毕业后9天就回到了中国,接受了研发原子弹计划的委任。这项工作必须在环境艰苦的黄沙大漠中秘密进行,过隐姓埋名、清苦枯燥、日夜操劳的生活,对学者们的身心都是巨大的考验。

核辐射耗尽了身体

但邓稼先毫不犹豫便应允了,随研发团队扎根沙漠,一住便是28年,靠最落后的设施配备相继研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颗中子弹。红云一次次绽放在无人旷野,这支团队创造了近代中国史上最辉煌的奇迹。中国终于拥有了威慑世界的核武器,邓稼先却因常年的艰苦生活、疲劳工作和核辐射耗尽了身体,不仅患上了重度营养不良病,还诊断出了癌症。

结语

1986年7月,年仅62岁的邓稼先于北京辞世。痛失英雄,全民哀悼。为纪念他对中国核事业的卓著贡献,国家在邓稼先逝世后多次为其颁发奖项,代领人是他的儿子邓志平。邓家先的辉煌成就和卓著贡献刻在新中国的丰碑之上,永远供人朝拜和仰望。


邓稼先的生平事迹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 --- 1986年7月29日),中国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拓展资料:

1924年6月25日(农历五月十九日),邓稼先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城外的邓家大屋,也叫铁砚山房的祖居内。父亲邓以蛰当时是北京大学教授,母亲王淑蠲女士,操持家务。邓稼先出生8个月以后,随母亲和两个姐姐来到北平(即北京)。清代的大书法家邓石如(1743-1805年)是邓稼先的六世祖。 

1929年 9月入北平武定侯小学,至3年级。 

1932年 入北平四存小学四年级,至毕业。 

1935年 11岁,入北平志成中学,读一年级。 

1936年 12岁,插班考入北平崇德中学初中二年级,读至高一(因抗日战争,崇德中学在1939年停办)。这三年,他在英文、数学、物理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崇德中学,与高他两班的杨振宁成为好友。 

1937年 13岁,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搬迁至云南昆明。因父亲患重病,邓稼先一家滞留沦陷后的北京。 

1939年 15岁,9月,再入北平志成中学,读高中二年级。 

1940年 5月,为避迫害,未读完高二,途径上海、香港和越南的海防、老街,到达昆明。7月-9月,在昆明升学补习班学习。9月,入四川江津国立第九中学,读高中三年级至毕业。 

1941年 17岁,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学号:A-4795。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合并而成的西南联大,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最高学府。邓稼先在此学习四年,终生受益。杨振宁也在联大读物理系及研究生,比他高三班,两人相交甚厚。在西南联大,邓稼先经好友杨德新同学介绍加入了“民青”(共产党的外围组织),积极参加学生运动。 

1945年8月 21岁,邓稼先大学毕业,正当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投降之时。9月,在昆明文正中学执教数学。

1946年1月 22岁,在昆明培文中学任数学教员。6月,回到北京,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是年,许鹿希考入北京大学,在给一年级物理课助教时,两人初识。

1947年 23岁,通过赴美研究生考试

1948年 24岁,在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物理系读研究生。

1950年 26岁,8月20日获得该校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氘核的光致蜕变》(The Photodisintegration of the deuteron)。8月29日,登上威尔逊总统号轮船返国。9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工作。

1951年 27岁,加入九三学社。

1952年 28岁,晋升为近代物理所副研究员。

1953年 29岁,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系许德珩教授的长女。

1954年 30岁,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的副学术秘书。 是年,女儿典典(邓志典)出生。

1956年 31岁 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儿子平平(邓志平)出生。 是年,与何祚庥、徐建铭、于敏等人合作,在《物理学报》上相继发表了《β衰变的角关联》、《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