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前,安禄山贵为三镇节度使相比王忠嗣,高仙芝,安禄山有什么对外作战功绩?安姓中都有什么名人或帝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安史之乱前,安禄山贵为三镇节度使相比王忠嗣,高仙芝,安禄山有什么对外作战功绩

大家伙,弹指千年为您解答!

  • 导读:说到安禄山,就不得不提“安史之乱”。一直以来人们都是把“安史之乱”作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而安禄山也是大唐由盛转衰的罪魁祸首。历史从来都是无法假设的,我们不知道如果没有安禄山,大唐是否能够一直繁荣,事实上从安禄山发迹开始,大唐的命运就注定了!

相较于王忠嗣、高仙芝,安禄山没有显赫的战功、没有行云流水的文采,他的发迹更加戏剧和偶然。

安禄山从小就是孤儿,30岁以前一直以商人的身份混迹在边疆地区。30岁步入军旅,用不到4年的时间就升到平卢将军,然后开始沉寂,在经历两次死里逃生之后,在40岁那年一跃成为驻守边疆的藩镇最高军事统帅——平卢军节度使。在之后的几年里,他创造了边疆番帅仕途腾达的神话。42岁兼任了范阳节度使;45岁兼御史大夫;46岁朝廷赐之铁券封开国公;48岁赐爵东平郡王;49岁又兼河东节度使;自40到49岁,安禄山从一方节帅到身兼三镇,所获得的荣耀与君宠达到顶峰。50岁策划变乱;51岁称大燕雄武皇帝;55岁被杀。

可以看到安禄山的政治发迹,主要是在40岁以后,而他的发迹和战功其实并无太大的关系,主要归功于他处心积虑的个人经营!他是如何做的呢?简单说来至少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攀附宰相贿赂官员,营造个人荣誉

开元二十九年河北处置使张利贞到营州考察,安禄山对张利贞及其随员厚赠金帛,张利贞回朝复命之时对他大加称赞,第二年安禄山就被任命为平卢节度使。天宝五年吏部尚书席建侯监察河北,安禄山又如法炮制,席建侯在向朝廷的报告中力称安禄山“公直、无私、严正、奉法”。

之后他投靠宰相李林甫,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获取到更多的政治利益。所谓:“右相李林甫与禄山交通,复屡言于玄宗,由是特加宠遇。”可以说安禄山能够得到重用,与李林甫等人的推美是有直接关系的。

第二,造假创政绩

安禄山知道自己的作用和价值,就是要让朝廷确信他可以确保唐朝东北边防的安全。为了“以边功市宠”,他常常利用欺骗手段诱杀“两番”。史载:安禄山前后十余度欺诱契丹,酒宴之时酒中放莨菪子,预掘一坑,待其昏醉,斩首埋之,皆不觉死,每度数十人。甚至不惜有意侵掠两番,制造事端,恶化边境形势。这样安禄山有了出兵的理由,也就有了立功的机会。

本来东北边帅身兼“押两番使”,绥靖两番、确保东北边境安谧乃其职守,安禄山却借之成为他仕途腾达的阶梯,其阴毒残忍与狼子野心可见一斑。安禄山正是利用东北边防之势,挟两番以邀其功,一步一步博得了朝廷的信任、玄宗的恩宠。从这层意义上说,是唐朝的国策造就了安禄山。

第三,赢得皇帝的欢心。

安禄山看准了唐玄宗对东北形势的态度,明白自己身当守边重任,向皇帝表达忠心十分必要。进京觐见时,他总是会用很肉麻的话表达忠心。在宴会上,安禄山进奏:“臣生番戎,宠荣过甚,无异材可用,愿以身为陛下死。”

在唐玄宗面前,安禄山反应敏锐,回答皇上的提问,有时还不乏诙谐。安禄山长得很胖,晚年益肥,腹垂过膝,自秤得350斤。安禄山每行,必有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有次朝见,唐玄宗指着他的大肚子开玩笑:“胡腹中何有而大?”答曰:“唯赤心耳!”诙谐中很确切地表达出自己对皇上的赤诚忠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纵观安禄山的发迹之路,有几点还是比较明显的:

一是他的出生和商人本性,让他在唐朝边疆地区找到了发展的土壤。二是洞悉仕途之上的游戏规则,把个人才华和皇帝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使皇帝信任自己是一个可以倚赖的“万里长城”。三是紧紧抓住皇帝对自己的信任,充分利用了与杨贵妃的“母子关系”讨得皇帝的欢心,巩固自己的地位。

可以说在安禄山没有叛乱之前,一直是唐玄宗信任的边疆守将,那些奏称安禄山有不臣之心的人,唐玄宗都下令押送给他处理。

结束语:安禄山从边疆守将走上叛乱进而与皇帝分庭抗礼,不是朝夕之事。这与安禄山自身的经营有关,也与唐朝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形势有关,不可一言以蔽之。应该说是当时的历史条件给安禄山这样的野心家和投机者提供了舞台,而这样的人能够发迹并且红透大唐,给我们的更多的是一种警示。

安姓中都有什么名人或帝王

安姓中的名人,书写几位,共同欣赏!

——安子文——

安子文(1909—1980),陕西子洲县人,原名安志瀚。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原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

1947年,在西柏坡担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列席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出席了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人事部部长,主管党中央和政务院干部管理工作。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1979年任中央党校副校长、党委副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十一届四中全会上,增补为中共中央委员。

——安志敏——

安志敏(1916—1967),原名安天江、曾用名张天江,四川人,开国少将。

建国后,历任中央军委对外联络处处长、情报部局长,总参谋部办公室主任兼军委办公厅机要秘书处处长,装备计划部副部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安志敏——

安志敏(1924—2005),山东烟台人,著名考古学家。

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北京大学史学研究生,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考古》杂志主编,中国史学会理事,文化部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1985年,被授予德意志考古研究所通讯院士。

——安业民——

安业民(1938—1958),满族,辽宁开原县人。

1957年,参加人民解放军海军,在海岸炮兵连当瞄准手。1958年8月23日,在福建前线炮击金门战斗中,为保护火炮,全身严重烧伤,仍坚持战斗,直至炮战结束,抢救无效而牺牲,年仅20岁。被追记一等功,并授予“共产主义战士”称号。

安禄山做过哪三地节度使(除了范阳以外还有什么)

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

范阳唐方镇名。亦名范阳镇、幽州。开元二年(714)设幽州节度使,天宝元年(742)更名为范阳节度使,为玄宗时十节度使之一。以临制东北奚、契丹。兵额九万一千人,马匹六千五百。后为河朔三镇之一,治幽州(治今北京西南)。辖境屡变,久领幽、蓟、平、檀、妫、燕六州,约当今河北怀安、新城以东,抚宁、昌黎以西,霸州、天津以北地区。为安禄山反唐基地之一。宝应元年(762)李怀仙降唐,复为幽州节度使,兼制卢龙。后历为朱滔、刘济、张促武、李全忠等父于兄弟割据,元和时曾听命朝廷,但内部争夺最为激烈。乾宁二年(895)为刘仁恭所据。

唐开元七年(719年)置镇,治营州(今辽宁朝阳)。安史之乱期间,平卢反正。上元二年(761年),节度使侯希逸为史朝义部所迫,南迁淄青(青州),从此淄青有平卢之号。

河东

代指山西。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则山西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秦汉时指河东郡地,在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唐代以后泛指山西。顾炎武《日知录》第三十一卷称:“河东、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师在关中,而其东则河,故谓之河东;元之京师在蓟门,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