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历
发布时间: 2023-07-11

因为每个人擅长的东西不同,所以需要交易。例如「擅长种田的人」如果想吃肉,那他得拿种出来的农作物跟「擅长打猎的人」换肉。

但是因为老是这样以物易物太麻烦,所以就有群人讲好,统一用一个「方便携带又不容易坏,而且大家都喜欢」的东西当交易媒介,这可能是货币的起源。

这个「方便携带又不容易坏,而且大家都喜欢」的东西,一开始可能是贝壳或龟壳。

但是到文字历史有记载的古代,世界各国普遍都用金属来当这个「方便携带又不容易坏,而且大家都喜欢」的交易媒介。

中国古代黄金货币

展开全文

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金币

但是就算是金币、银锭、铜钱,这些人见人爱的小东西,在做大额交易时还是嫌重。而且,有时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超过了该国铸币用金属的产量,会出现货币供给量太少的麻烦。

明明物产丰富,但,却没有足够的钱可以买卖这些物产,部分交易只能回到麻烦的以物易物,这样不仅麻烦,还好笨的样子!

聪明的中国有钱人,在唐朝中叶,率先想到解决之道。

这个解决之道,叫作「飞钱」。

唐朝飞钱

「飞钱」通常是「地方长官」与「长安大富豪」合作发行的,例如「河南节度使」与「长安某大钱庄老板」。

这个东西是这样玩的:

长安的商人,如果想到外地做大额的交易,例如到河南买价值10万铜钱的丝绸,他可以拿10万铜钱去「河南节度使」在长安的富豪合伙人开的钱庄,将这10万铜钱存入,钱庄的掌柜会开立给他一张面额10万铜钱的「飞钱」。

商人只要带着这张「飞钱」到河南,然后到河南节度使的办事处,凭这张「飞钱」提领10万铜钱。

然后,他就可以拿这10万铜钱去买丝绸了。

有没有很方便啊?有没有些佩服先人的智慧啊?

而且这种「飞钱」服务,钱庄通常不向商人收手续费的喔!

因为,与钱庄合作的地方长官,每年要上缴税金给中央朝廷,地方长官可以拿商人存在长安钱庄里的钱向朝廷缴税,这样,地方长官还可以省下千里迢迢将税金运到长安的麻烦了。

然后,更方便的来了:

商人们很快就发现:“咦!既然飞钱可以提领铜钱,那就表示,「飞钱」不就等于「铜钱」嘛!”

之后,商人们也懒得去节度使的办事处把铜钱领出来了,商人们直接拿「飞钱」当交易媒介。直接把飞钱拿来当现金用!

当越来越多商人使用「飞钱」来交易,市场对「铜钱」的需求就减少了。

货币供给不足的问题,就此解决。

「飞钱」可以说是「纸币」的老祖宗。

但,「飞钱」毕竟只对与节度使有合作关系的商人发行,而且不同节度使发行的飞钱无法自由互相兑换,所以在唐朝普及度不高。

严格来说,它还不算纸币,它比较接近「商业汇票」。

到了宋朝,宋朝商业经济比唐朝更加繁荣,金属货币和飞钱根本不够用。

所以,宋朝由政府出面,发行国家纸币。

但是纸币本身只是一张纸,纸容易坏,又不漂亮,纸币毫无价值啊!

所以宋朝政府必须保证纸币可以兑换成等于面额的金属货币。例如上面写「一贯铜钱」的纸币,可以真的拿去跟官府换到一贯铜钱。

会子是南宋时的纸币,绍兴三十年(1160年)于临安首度发行。

宋朝会子发展史

宋朝会子

绍兴三十年(1160年)二月,钱端礼为临安太守,仿照四川发行的交子,将会子官办。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六《东南会子》:“当时临安之民,复私置便钱会子,豪右主之,钱处和为临安守,始夺其利,以归于官。”

南宋正式成立行在会子务。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说绍兴三十一年“置行在会子务,后隶都茶场”。

会子务发行会子,分一贯、二贯、三贯,在东南各路流通,又称“东南会子”。由户部侍郎钱端礼主持该事,会纸取于徽、池,续造于成都、临安,“仍赐左帑钱十万缗为本。”

宋朝发行会子后,经反复尝试,最后订立“钱会中半制”,即政府开支以一半铜钱、一半会子支付。实行“钱会中半制”是为了维持会子信誉,防止贬值。部分地区,如两浙东西路、江南东西路、湖南等,亦发行会子,逐渐流行,成为主要货币,铜钱开始消失,人们也用会子标价。

孝宗时军费膨胀,朝廷进一步增发纸币。增发的纸币无法全部在临安兑换铜钱,朝廷下令“都督府会子”(又叫“淮南交子”)和“湖北会子”分别在建康和鄂州兑钱,以免加深临安钱荒,防止其他地方的会子流入京城。

孝宗一度下令江北不可使用东南会子,但此举妨碍商人贸易,后来江北亦可使用东南会子,但不可兑换铜钱。

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又造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会。

洪适在《户部乞免发见钱札子》中说:“小郡在山谷之间,无积镪之家,富商大贾足迹不到,货泉之流通于鄘肆者甚少,民间皆是出会子往来兑使。”(出自《盘洲文集》拾遗)

南宋纸币还可以向政府兑换黄金、白银、度牒(和尚身份证,因为当和尚税比较低,所以和尚身份证可以拿来卖钱),以加强民众对纸币的接受度。

并且,南宋每三年会把旧纸币回收焚毁,重新印制新钞,以免假钞泛滥。

但后来的宋金战争期间,金海陵王完颜亮率领大军南下,钞票不断印制,发生贬值现象。

到乾道二年(1166年)十一月十四日为止,共发行一千五百六十几万道(贯)。

乾道三年(1167年)十二月,下诏出内库银二百万两以500万新会收换旧会,收旧会子焚弃。隔年定三年为一界,每界以一千万贯为限。

南宋起初尽力维持“钱会中半制”,不轻易改变比率,但铜钱腾贵,朝廷先在收入方面于弃“钱会中半制”,提高会子比率,甚至全由会子缴纳。

由于铜钱收入减少,开支方面无法维持中半制,唯有全用会子。

会子价值虽跌,却逐步取代铜钱成为主要货币。会子可用作缴纳两税、折帛钱,故农民也使用会子,纸币发展迅速。

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杭州会子库设置监官。

开禧三年(1207),南宋发行会子的金额平均相当于其赋税收入金额的82%。(刘光临:《市场、战争和财政国家——对南宋赋税问题的再思考》)

嘉定二年(1209年),会子的流通额度是一亿一千五六百万贯,已经高达乾道四年的11倍。嘉定十一年(1218年)又增印五百万道作抗金军费。

随着会子发行量的逐渐增多,为防止伪钞的流通,会子的发行有分界之说,分界即期限。乾道四年始有分界,会子分界发行后,三年为一界,旧会子收回,但未严格执行。

淳佑七年(1247年)甚至规定第17、18界会子更不立限,取消了分界发行办法,最后造成了通货膨胀,十八界会子二百贯甚至买不到一双草鞋。

最后:由于南宋后期战争开销过大,税收根本不够用,朝廷只好继续大量印纸币来支应战争开销,印到最后市场上流通的纸币远超过朝廷库房里的金属货币量,然后朝廷还取消了每三年把旧纸币回收焚毁的制度,市场上的纸币数量连年爆增,当越来越多老百姓换不到他们所要的金属时,大恐慌就发生了。

货币失去信用,物价就开始飙涨,人民民不聊生,这就是恶性通膨。

然后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就把南宋打爆了。

忽必烈

纸币因为本身没有价值,所以发行纸币的人必需要持有足够的贵金属当担保,这样纸币的价值才会被人民信任。

元朝建立后,元朝的纸币除了用贵金属当担保外,还可以用丝绸当担保。并且忽必烈在各地设有可以让老百姓把纸币换成贵金属或丝绸的「平准库」。但是兑换要收3%的手续费。

这样,「平准库」不只让人民信任纸币,也增加国库收入。

至元宝钞

元朝纸币的发展史

统一以前

蒙古灭金后,大量征收银,起初并用银支付华北一带的开支。当时蒙古人也发行纸币,但只是暂时性的,流通领域有局限,发行量也很少,反而是地方割据势力多发行纸币。

忽必烈即位后,力求填补财政空缺,统一货币。他认为银是与西亚贸易所用的货币,不宜用于华北。彷效历代王朝,使用铜钱本是最佳方案,但当时华北铜钱数目稀少,铜矿不足,战争状态下也难以铸钱。而纸币则印造容易,经费低廉,并已在金朝行之有效,忽必烈于是决定发行纸币中统钞,以金、银、绢为储备金。

忽必烈原意是,初时只发行纸币,日后则彷效历朝铸造铜钱,与中统钞并用。但在李儃之乱后,汉人财务官员被革退,色目人官员受起用,他们并不固执于使用铜钱。中统钞管理良好,信誉很高,流通各地,因此忽必烈一朝没有铸造铜钱。

统一以后

元朝灭宋时,在东南地区、四川和湖南,纸币已是主要货币,用于财政收支和交易。在福建、两广,纸币的使用也渐增。忽必烈以中统钞取代南宋会子,下令南宋纸币要与中统钞交换。元朝在昔日会子流行的地区成立了平准库,汇集金银以备兑换,又设立行用库,加强回收金银。

但和华北不同,元朝无法使整个南方都改用纸钞,因部分地区仍惯用铜钱,数目较多。故灭宋后,对金、银、铜钱都解除禁令。虽然有地域差异,但纸币在元末至正后半期以前,一直信誉良好。

元朝纸币的发行量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