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为何拖了将近一个半世纪才灭亡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为何拖了将近一个半世纪才灭亡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唐帝国至所以没有昏然倒塌,关键是统治阶级的核心价值观依旧在运行,王公大臣藩镇氏族的利益和财富依旧维系着这个惨破的巨舰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相对于150多年,那8年安史之乱是短小的,说明大唐天下还未到积重难返万劫不复的地步,随然产生了大量割据政权,但封建社会的制度体系依旧强大。可以毫不掩饰的讲,关陇氏族对封建社会起了决定性作用,天下为公大道至行,军阀列强的再昏庸无道,也不敢越雷池一步自找没趣,但当朱温这头骚公猪上位后,一切皆在发生巨大反转,因为黄巢起义攻入长安后将关陇氏族,文人雅士们几净斩尽杀绝,一但一种上流社会奉行的价值体系崩盘,那么以流民土匪为首的朱温集团就没有那么对王公氏族客气啦?土匪示杀无义无天下大仁德善之心。一次次一步步杀净忠臣良将,天下的根本儒家思想讲求仁者爱仁,以仁孝治天下。当天下各州府郡县全是目不识钉的大老粗和流氓为父母官,那么曾经令人崇尚的文化制度和封建思想体系如同行尸走肉。大唐天下也就名存实亡了,看一下五代十国有几个超过二十年的,天下之根本在于文化底蕴和天下大义,文化人和仁人志人才是天下的根本。思想倒了国就亡了,大唐覆灭于朱温惨杀文武大臣和关陇贤臣。

安史之乱中唐朝怎么没有直接灭了河北三镇,而是让三镇继续割据

安史之乱持续了七年多,大唐国力消耗过多,皇帝也期待赶快结束战争,再加上大将仆固怀恩的私心,才导致了河北三镇的割据。

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以讨伐杨国忠的借口,起兵攻向长安。

大唐内地由于多年没有发生过战争,所以安禄山的叛乱直接让各州县望风而逃,很快控制了整个河北。太原东面的州县有人报告李隆基安禄山已经反叛,但是唐玄宗根本不相信,认为是有人诬陷安禄山。

等到六天后,前线传来了很多安禄山反叛的消息,李隆基才不得不相信安禄山反叛的事实,于是李隆基派大将高仙芝和封常清募兵前往洛阳防守,但是由于临时招募的士兵没有战斗力,导致洛阳失守。

李隆基没有思考洛阳失守的原因,而是临阵斩杀大将,高仙芝和封常清被杀后,以哥舒翰为主将防守潼关。

哥舒翰向李隆基建议,只要我们能守住潼关,那么安禄山自然会失败,如果出城应战,由于我们的军队都是临时招募的,没有战斗力,在野战中根本很难取胜,这样潼关肯定守不住。

其实哥舒翰的建议是对的,安禄山反叛以来,已经拉的战线过长,很多占领的地方并不牢靠,并且叛军所到之处无恶不作,失去了民心,叛军肯定会发生内乱,到时候再收复失地,成功率很高。

并且郭子仪和李光弼在河北进展顺利,马上就可以攻打安禄山的老巢范阳,这样一招“围魏救赵”的策略肯定会让安禄山很快的失败,但是李隆基没有了当年的英明,被宦官所误,催促哥舒翰出战。

结果就是哥舒翰被俘虏,潼关失守,长安危在旦夕,皇帝出逃,在马鬼坡发生了兵变,李隆基逃到了蜀地,太子灵武继位,安史之乱进入高潮。

安史之乱本来有数次机会可以早结束的,除了李隆基的指挥失误,包括后来的唐肃宗一样也出现过指挥失误的时候,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持续了长达七年多,一直到唐代宗初期,大将仆固怀恩带领朔方军终于收复失地,打的叛军节节败退。

这时候叛军里面的安禄山和史思明都已经死了,只剩下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并且叛军经过多年与唐朝的战争,早就实力大减,平定叛乱指日可待,仆固怀恩率领大军追击史朝义。

史朝义逃到莫州,手下将领田承嗣看到史军已经没有任何希望,早晚都会被唐军镇压,于是他骗史朝义去范阳搬救兵,自己在莫州死守。没想到史朝义相信了他,率领五千人前往范阳搬救兵救援莫州。

史朝义走后,田承嗣就献莫州投降仆固怀恩,并且还把史朝义母亲和妻子献于唐军。史朝义带领五千多人往范阳退去,范阳守将李怀仙知道莫州被围都不发兵,原因是也想投降唐朝,等史朝义走到范阳时,李怀仙已经投降了唐军。

史朝义走投无路,在林中自尽,其余叛军投降唐朝,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了,但是河北等地仍然被叛军将领管理,并且后来还成为了河北三镇,河北三镇数次挑战中央权威,在境内自任官吏,自取赋税,名义上虽为朝廷藩镇,却从未履行过臣子的义务,河北三镇也是唐朝后期的心腹大患。

那么安史之乱中,朝廷为什么没有直接灭了河北三镇?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里面有仆固怀恩的私心,也有唐代宗的目光短浅在里面。

先说一下仆固怀恩的私心。

仆固怀恩是唐朝中期的名将,听名字就知道他不是汉族,是铁勒族仆骨部人。仆固怀恩家族也是铁勒族九大姓之一,当年李勣灭亡薛延陀汗国时,横扫漠北地区,铁勒九姓率部投降唐朝。

仆固怀恩是朔方军的大将,跟随郭子仪镇压叛军,仆固怀恩还曾经向回纥借兵,帮助大唐平叛。仆固怀恩的三个女儿嫁给回纥首领,为国和亲,并且仆固怀恩家族中有四十六人为国殉难,可谓满门忠烈。

安史之乱后期,由于唐肃宗害怕郭子仪和李光弼功高盖主,并且担心他们这些将领拥兵自重,数次更换主帅,所以最后是仆固怀恩统领大军讨伐史朝义等叛军。

公元763年,随着田承嗣献莫州投降,李怀仙也献范阳投降,史朝义自尽,基本上叛军已经被平叛,人们都觉得这场浩劫终于结束了,大唐可以再现往日光辉了,可是事与愿违。

仆固怀恩这时候,可以轻松的把剩余叛军解决掉,即使叛军投降,也可以把田承嗣和李怀仙看管住,把他们的部队收编。

可是仆固怀恩没有这样做,因为当时唐朝的情况是皇帝猜忌武将,如果河北三镇彻底剿灭,那么自己就失去了利用的价值,皇帝宠信宦官容易误信谗言,那么自己的下场就危险了。

并且前面的郭子仪和李光弼就是例子,郭子仪为大唐立下不朽功勋,皇帝却剥夺了他的兵权,平定安史之乱中的勇将来瑱因为的罪了宦官,被皇帝赐死,大将李光弼也因为怕被宦官诬陷,拒绝回到长安。

有这么多前车之鉴,仆固怀恩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有意将安史旧将引作外援,帮助田承嗣四人统辖河北各郡。仆固怀恩还上表唐代宗,封安禄山的降将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

薛嵩是薛仁贵的孙子,朝廷封他为节度使后,算是表现不错,没有割据一方,还帮助唐朝镇压藩镇。而剩下的三个藩镇被称为河北三镇,仆固怀恩带兵回到朔方后,三个藩镇等朝廷大军走后,发展自己的势力,恢复元气,后来再次与朝廷作对,唐朝皇帝最头疼的就是河北三镇。直到朱温崛起后,河北三镇才被灭掉,当然河北三镇灭亡时,唐朝也进入灭亡倒计时了,最终唐朝被朱温所灭。

所以,当时主要是仆固怀恩的主意,让叛军的将领继续在河北三镇为节度使,最终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

其次,也有唐代宗的无奈和目光短浅。

唐代宗当时听说叛军投降,也是很高兴,觉得安史之乱可算是解决了,大唐终于可以恢复生产了,所以仆固怀恩上表让叛军投降继续为节度使,急于结束战争的唐代宗就同意了。

很多人觉得唐代宗为什么要同意呢?

你可以同意叛军投降,但是不可以让他们继续在河北为藩镇,这样谁也不敢保证他们没有异心啊!

主要原因还是因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