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如此美妙,为何不选进高中、大学教材?《洛神赋图》的创作是为了什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洛神赋》如此美妙,为何不选进高中、大学教材

我也不明白,为啥提起古代文学就是四大名著。尤其是红楼梦,居然有人要加大内容进教材。我是喜欢那句话的:老不读三国,少不读红楼。老的时候读三国,想干啥都干不了了,宏图大志只能在少年时代开始才有可能。少的时候读红楼,本来少年时代就很迷茫,应该发奋图强的时候,却陷在红楼的伤春悲秋里。全面梳理中国文化遗产,包括实用性强的《天工开物》,才便于选取某些进教材。小学学实用,易理解的,大了选稍难些的,特征明显的……

《洛神赋图》的创作是为了什么

洛神相传是宓羲之女宓妃,溺死于洛水而为洛水之神,谓之洛神。曹植的《洛神赋》,借助于洛神的神话传说和美丽的想象,描写了一个动人的人神恋爱的故事。曹植在《洛神赋》序中说:“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此赋”。宋玉的《高唐赋》写楚襄王与宋玉游云梦泽,宋玉说昔时先王游高唐,曾梦于巫山神女相接,神女去时说:“(妾)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宋玉的《神女赋》即写当天晚上楚襄王与神女相遇之事。曹植有感于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中的故事,作了《洛神赋》。

《洛神赋图》为东晋画家顾恺之所作。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为其观三国著名文人曹植所写的《洛神赋》后有感而作。《洛神赋》借梦幻之境写以纯洁真挚的感情为基础的人神之恋,形象鲜明,感情真挚,顾恺之读后,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艺术才华,对文学作品进行了在创造,以传达无限惆怅的情意和哀伤的情调。

曹植的《洛神赋》赞美的是谁有何故事

洛神之赋,千古名篇。赋前自言: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日宓妃。感宋玉对楚王会神女之事,遂作此赋。

赋中赞美,一目了然。而题目所问,确非问此。关于此赋,后人曾说有感“甄氏”之说。甄氏袁绍之妻,后被曹丕据为己有。

此说起于唐朝李善注,后人多作研究探讨,指出其中虚诞,被人讥为附会之词,实不可信。

试想,曹丕为人,曾数次以诗为由,欲害曹植,曹植心中岂能不知。再想,甄氏即为曹丕所有,按辈份自成嫂嫂。

作赋赞美寄思,有悖情理,失之人伦,尚被曹丕知悉,无疑自取死路,植岂能愚蠢至此!

此情此理,一目了然,何必妄加猜疑,索强附会,误导后人。

洛神之赋,文词华丽尤美,善用比兴,,刻画细腻,结构匀称,傲立建安文坛,独具风格,为后世的辞赋创作和发展、开拓了新境界!

曹植的《洛神赋》到底到达了古代文学的哪一种高度

哪一种高度?最高的高度!

《洛神赋》是大美、绝美、难以超越之美。

令人沉醉之美,叫人心痛之美。

美得教人如啜清露,美得教人如沐芬芳。

就写美而写美,终成绝伦之美。

---除了曹植,还有谁?

“仿佛兮若青云之闭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 何文、何词、何诗、何句,可比肩其美?

《洛神》之美,天下无及!

(附:《洛神赋》里的内容,也有借鉴前人的,比如屈原的,这倒无妨,曹植总不能生造一些典故吧!)

- 若你,真想领略 《洛神赋》之美,就把她,背诵下来。

花些时间,你绝不会后悔。

记背了洛神赋,你才能体会 - 汉语言文学艺术,真真集大成之“美”。

--------

“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

“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

(不说了,去看原文吧!)

曹植《洛神赋》中的洛神究竟是谁

洛神赋这么美的文字正是出自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的名篇《洛神赋》,文人们写的文字自古是缠绵悱恻,令人疑惑如此名篇究竟是写给历史上某个特定的人呢?

自古以来,《洛神赋》究竟是写给谁的有这样几种说法:

一、悼亡说。曹植怀念自己的妻子崔氏,于是写下《洛神赋》怀念亡妻。

二、感甄说。后代传说曹植和嫂子甄氏文昭甄皇后有私情,《洛神赋》正是他怀念心中被哥哥曹丕赐死的挚爱,现代许多影视作品中甄氏叫“甄宓”正是叔嫂私情的衍生。

三、表志说。还有种说法,曹植《洛神赋》不是写给别人,正是自己的哥哥——曹丕,曹植仿照宋玉《神女赋》,将自己比作美人,对君王表达自己的一片赤诚忠心。

在弄清楚《洛神赋》写给谁的谜团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作者的人生经历。

曹植,才高八斗,文采斐然,用语典雅华丽,前后四十多年的生命轨迹先后经历大起大落,在公元221年其兄曹丕继位之前,他是意气风发的少年儿郎: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在曹丕登基之后,曹植的悲惨命运开始了,由于先前惨烈的继承权争夺战,曹植深受曹丕猜忌、打压,《洛神赋》作于黄初三年(黄初是曹丕称帝年号),与他愁云惨淡的后半生情感是一致的。

曹植此赋据序所言,系其于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入朝京师洛阳后,在回封地鄄城途中经过洛水时,“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而作。

这些对决心“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的曹植来说,无疑是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其心情之抑郁与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接下来让我们依次分析这三种说法的真伪和合理性。

关于崔氏悼亡说:崔氏是曹植第一任正妻,崔琰兄长之女。她和曹植少年夫妻,感情深厚,生育了几个子女。据记载,崔氏因一次失礼,在宴会上误穿了颜色艳丽的衣服,曹操看见后大怒,将她和曹植离婚后遣返家中,赐死。妻子如此悲惨的死法、植崔二人多年的夫妻情分,可以成为支撑悼亡说的论据。

关于叔嫂感甄说,则是彻彻底底的谣言,不过是后世三流文人八卦的野史艳情罢了。根据《三国志·陈思王传》记载,曹丕继位不久,即杀了曹植的密友丁仪、丁廙二人。曹植本人在去了自己封国后,因为“醉酒悖慢,劫胁使者”,被监国谒者奏弹劾,曹丕将他贬为安乡侯,后改封鄄城侯,再立为鄄城王。有些人“鄄”与“甄”不分,仅仅因为两字字形相似便编造出感天动地的“植甄叔嫂恋情”,其实,曹植的《洛神赋》原名《感鄄赋》和甄氏一点关系都没有,且甄氏相夫教子,侍奉婆婆至诚至孝,也从没有琵琶别抱。曹植心中仰慕的女性形象是忠贞高洁的,与贤惠的甄氏也不符合。

所以,感甄说是假的,《洛神赋》绝对不是写给甄氏的。

关于表志说,此种说法最科学,最合理。《洛神赋》虚构了曹植与洛神的邂逅相遇,以及彼此之间的思慕爱恋,洛神形象美丽绝伦,人神之恋飘渺迷离,但由于人神道殊而不能结合,最后抒发了无限的悲伤怅惘之情。曹植模仿战国时期楚国宋玉《神女赋》中对巫山神女的描写,叙述自己在洛水边与洛神相遇的故事,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描写上多有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