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的4个典型事例(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事例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事例是什么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

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

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

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

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因材施教的典型事例怎么写

因材施教的典型事例:

1、郑渊洁的儿子只读到小学六年级,因为对电脑十分有兴趣,所以因材施教,他的儿子后来在这一领域至少在社会上获得了优质的生存。要说得是在这个平庸的社会,因材施教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力求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毕竟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个人,所以培养是有空间的。

2、孔子常教导学生要言行一致,不可巧言令色。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孔子恐怕子路还未孝养父兄,就去杀身成仁了。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

孔子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公西华问道:“先生,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我弄不明白,请教先生,”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

3、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1891~1946),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方面,都做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贡献。

他主张教师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能力,“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反对不问实际的“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陋习。

如培养儿童创造力问题,他以形象的比喻,阐明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

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4、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幼小时,父亲一心使他成为书法家,由于他对书法毫无兴趣而使他父亲失望;父亲又让改学鼓琴,结果学了很长时间也弹不出一支像样的曲子,而最终让父亲的美好愿望成为泡影。

后来,父亲发现了他的特点,他不善交际,记忆力好,爱好读背诗词,有的甚至过目不忘。据此,父亲认真善待他的这种兴趣和爱好,让他改学诗词歌赋。结果,果然一举成名,把当时的文学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5、姚明上小学时,成绩中等,但是他参加了初中体育学校的篮球训练。在小学初期,在父母的鼓励下,姚明整夜奋战,考试考得很好,进了城里的一所重点中学。然而,进入学校后不久,他的父母发现姚明和其他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差距,同时,姚明每天很晚做作业,并逐渐放弃打篮球。

家长们认为姚明在重点中学太累太苦,甚至不能坚持兴趣爱好。该怎么办?他们选择放弃重点中学,转向以体育为特色的普通中学。从那时起,姚明一直学习顺利,篮球技术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几年后,他被城市青年队录取,然后加入上海队,然后被国家队录取,最后去了美国火箭队,成为世界级的篮球明星。正是因为父母认识到了姚明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姚明才成为著名的篮球明星。

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事例有哪些

1、事例一

孔子的两个弟子,一个叫子路,一个叫冉有,两个人在政治方面都颇有成就。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闻斯行诸?”意思是听到了好的事情就马上实行吗?

孔子回
答:“不行,有父兄在世,怎么听到了就马上实行呢!”意思是要考虑家庭情况,看父兄是否同意。

然而,当冉有去问这同一个问题时,孔子就很肯定地回答说:“听说了就要实行!” 

孔子截然相反的回答使得另一个弟子公西华大惑不解,于是就去问孔子。孔子说:“求(冉有)也退,故进之;由(子路)也兼人,故退之。”

这是说,冉有比较懦弱,所以我就鼓励他,推他走快一点;而子路个性好胜,所以我就有意抑制他,让他缓和一些。

2、事例二

有一次,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呢?”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这话意思是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的规定,这就是“仁”了。颜渊又进一步问道:“老师,
怎么才能做到克己复礼呢?”

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说,不符合礼的东西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

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品德好,聪明好学,领会能力强,所以孔子回答时就告诉他“克己复礼为
仁”。强调讲“仁”就要依礼而行,这是“仁”的根本要求。“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要紧密结合。

弟子仲弓也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他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意思是说,外出时,要像去见贵宾一样地庄重,役使百姓时,要像承办盛大的祭祀典礼一样地严肃。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不要强加于别人。在诸侯的国家里当官,没有人怨恨你;在卿大夫家里做事,也不会有人怨恨你。 

孔子另一名弟子司马牛去请教什么是“仁”时,孔子却回答说:“仁德的人,说话往往是缓慢而谨
慎的。”

因为司马牛“言多而噪”,所以孔子对他的回答就强调说话要谨慎。司马牛这才明白,老师强调的是要言行一致,而不只是空谈“仁”。

3、事例三

有一次弟子子夏陪着孔子说话。闲谈之中,子夏就把平时的疑问说了出来。他很认真地问孔子道:“夫子,您觉得颜回为人怎么样?”

孔子回答说:“颜回很不错啊,他在仁义的方面,比我还强呢!” 

子夏接着又问道:“那您看子贡怎么样呢?”

“子贡嘛,口才很好,他的口才,我是赶不上的!”孔
子回答说。

“那子路又怎么样呢?”子夏又问道。

孔子淡淡一笑,缓缓地说:“子路这人很勇敢啊,这方面我也不如他啊!” 

“那么,子张呢?”子夏问道。孔子回答说: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