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怎么到四十多岁才去做官?清初的于成龙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成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于成龙怎么到四十多岁才去做官

对考试,于成龙有坚持不懈的决心,这哥为了进仕,从明朝开始考试,考到明朝亡了,考到清朝建立了,又去读了国子监,可惜,时乖命蹇,一直没有进士及第!

于成龙怎么到四十岁才去做官?主要是他以前没有做官的资本!

崇祯十二年(1639年),于成龙怀着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壮志参加了乡试,可省城太原考场的考官以权谋私,公然行贿受贿,徇私舞弊;有志青年于成龙实在看不下去了,他就在考卷上直抒胸臆、针砭时弊、鞭挞丑恶。结果呢?正榜无名,勉强考取了个副榜贡生。

这副榜贡生就是个备取生,算不得中举;不过呢,有参加会试的机会,会试之后呢?于成龙却以父亲年迈为借口,很悲壮地辞去了做官的机会,他又回到了家乡———来堡村。潇洒是潇洒,可惜并没出人头地!

满清铁蹄踏入中原后,于成龙“贼心不死”继续致力于考试应举。从顺治四年(1647年)至顺治八年,于成龙到太原崇善寺开办的学校“复读‘’了四年,于成龙是好学生,学习刻苦认真,本望一举成名天下知!但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在顺治八年(1651年)的乡试中,于成龙还是没成龙,又名落孙山了,而这一年他已经三十五岁了。

顺治十一年(1654年),其兄长于化龙病故,三子于廷元出生,生活负担徒然增加;雪上加霜的是,其父于时煌已年老多病,还需要人侍候汤药;继母李氏虽然身体不错,可年纪大了,算不上一个劳力;而长子、次子又要上学,全家开支大收入少,家庭经济因此而拮据;于成龙为了养家糊口和供子上学,整日忙于家务和柴米油盐,再无时间与精力去参加科举考试了。

顺治十五年(1658年),老父于时煌病故, 顺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龙进入大清国国子监学习,结业后准备出仕。

顺治十八年(1661年),已四十四岁的于成龙,不顾亲朋好友的阻拦,抛妻别子,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负;他接受朝廷的委派,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去做县令。这个地方由于是偏僻、遥远的荒凉之地,没有人愿意去当县令!

也许是实在找不到人选了,也许是怜悯这哥多年寒窗伴春秋,已是一大把年龄了!朝廷就派他去罗城当县令了;这一去就时来运转,于成龙低分并不低能,他当官是一把好手。

他从广西罗城县令,干到四川合州知州,一路开挂!得到了三次“卓异”的举荐,康熙帝也不吝啬地多次表扬了他,说他为“清官第一”。康熙23年,他于两江总督任上去世时,已经68岁了;康熙追他谥号为“清端”,还赠他太子少保衔,雍正忌刻,但也让这哥进入了贤良祠,算得上生荣死哀了;这样,于成龙的级别最终升到了从一品官员。

清初的于成龙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成就

于成龙是清代著名的廉吏,随着电视剧《于成龙》的热播,于成龙的事迹也开始广为人知。历史上,于成龙生于明末一没落的官宦之家,崇祯十二年(1639年),他参加乡试,被录取为副榜贡生。35岁年参加顺治八年的乡试,结果又落榜了。看起来于成龙有些时运不济,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人,却受到康熙帝的召见,并称赞其为“清官第一”,赏金赐马并制诗褒奖嘉其廉能,还任命他为两江总督。

于成龙能有如此大的成就绝非偶然,这与他个人的品质、才能、机遇,是息息相关的。具体而言,可大致归纳成以下几点:

一是于成龙为官善抓机遇且实干。于成龙为官抓的第一个机遇是清初人才缺乏。1661 年,于成龙被顺治帝任命为广西罗城知县。这是一个非常偏远的地方,多数官员不愿前去赴任,但是他抓住了这一机会,接受清廷委任,从基层做起,到朝廷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从此开始其仕途生涯。在罗城期间,于成龙一心为民谋利、兴教化,不到五年,罗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此得到上司的举荐,升为合州知府。

当然,真正使于成龙官运发生重大转变的是他紧紧抓住的第三个机遇,即康熙皇帝的堂兄康亲王的青睐。于成龙任福建按察使时,重审了“通海案”,使得数千名蒙冤百姓因此被释放。从此,深得康亲王信任,康亲王每有疑难案件都交于成龙处理。在康亲王的举荐下,康熙帝自然对于成龙另眼相待。

二是于成龙为官不贪权、不涉党争。康熙朝党争严重,其中以明珠和索尔图之间的争斗最为激烈。在朝中不少大臣纷纷站队找靠山的时候,于成龙拒绝参与,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为民办实事。抛开党争,靠自己的努力实干,历任合州知州、黄州府同知、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直隶巡抚、两江总督等职,用22年时间做到了一品官。

三是于成龙为官廉洁为民谋事。于成龙在自己的官宦生涯中始终按照康熙帝的要求,保持“志行修洁”“固守清俭”,这也成了他的为官之道。他要求自己廉洁,对民众却非常慷慨。在任直隶巡抚期间,遇到大灾之年,他多次如实向朝廷禀报灾情,恳请减免赋税以赈济灾民,甚至冒着风险在未得到朝廷旨意之前,开仓放赈“救活饥民无数”。这些为民办实事的举措,无疑使他深得民意。

历史上的于成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何能被康熙誉为古来第一廉臣

历史上的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是清朝山西永宁州人。在顺治十八年,也就是于成龙四十四岁的时候,于成龙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走上了仕途。这时他的任务是到偏远的广西罗城做一个县令,广西是当时清朝的边界之地,不仅与山西相隔万里,而且经济落后,十分不发达,我们不难想象为何于成龙的家人会千方百计地阻挠他去这个地方做官。

然而他是一个有胸襟和抱负的文人,“经世致用”是每一个文人共同的梦想。所以他去了,当时的广西罗城荒草遍地,居民寥寥无几,说是人迹罕至也不为过,于成龙初到之时连一处可以落脚的房舍都没有,他只好暂时居住在关帝庙中。

就在这样的困境之中,于成龙以异于常人的决心和毅力,带着病处理政事,踏上了为官生涯的第一步。

【政绩斐然,得以重用】

于成龙在罗城落脚后没多久,罗城便以欣欣向荣之势飞速发展起来,他在罗城一共做了三年县令,就是这三年让罗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摆脱了混乱,得到了治理,百姓安居乐业。

他优秀的政治能力得到了当时任两广布政使的金光祖的关注,金光祖认为他是可塑之才,于成龙被评为了全省治理的榜样,这颗被蒙尘的珍珠,终于慢慢发出了他的光亮。

康熙六年,于成龙的“伯乐”两广总督金光祖举荐他成为了广西省唯一的“卓异”,于成龙在一片鲜花和掌声中升任四川合州知州。

于成龙有着天然卓越的政治能力,他在合州上任不到两年,合州人口骤增,许多荒地被开辟出来。在古代,人口是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外在体现,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人口就会越多,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于成龙的治理成就。

在这之后,于成龙先后出任黄州知府、湖广下江路道道员、福建按察使、两江总督,仕途一片平坦,他也没有辜负朝廷和人民对他的信任,从政期间勤勤恳恳,曾两次平定武昌的混乱,尽管官越做越大,名利越来越多,但他依然坚守本心,清廉正洁,为民服务。

【成就】

他整顿吏治。于成龙出任两广总督之时,主要职责就是治理官员,他也始终铭记自己的责任,把整顿吏治作为第一要务。

当时社会上存在请客送礼,贿赂官员的不良风气,于成龙知道后非常生气,惩治了在中秋节向他送礼的官员,杀一儆百;在江南上任时,时常在民间微服寻访,颁布《兴利除弊约》,又制定了以要求官员勤俭节约为核心的《新民官自省六戒》,柔刚并济,成为了地方官的行为准则。

他关心教育和科举制度。在江南这个文化发达的地区,盛行一种豪绅大族贿赂考官的风气,贫苦人家的学生往往皓首穷经而得不到任何名次,于成龙针对这种现象规定,只要发现这种情况,立马削去考官的职位,严加惩治。他也曾兴办学堂,鼓励贫苦人家子弟入学读书,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于成龙可谓“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他对文学与艺术也有很高的见解,也曾用他手中那支刚劲有力的笔写下救万千人民于水火之中的诗篇。

是金子,早晚都会发光的,尽管在于成龙的早年时期也曾因为种种原因多次落榜,但好在历史终究没有辜负他的努力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