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颂 韩愈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伯夷颂赏析韩愈为什么极力赞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伯夷颂 韩愈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


小题1:A (3分)
小题2:C  D  (4分,各2分)
小题3:①读书人特立独行,不随波逐流,只是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义而已。(2分)
②殷商被灭掉以后,天下尊奉周朝的统治,(而)那两个人却偏偏以食周粟为耻,饿死也不回头。(2分)
小题4:略


小题1:试题分析:A. 不 人之是非(顾及、考虑) 。 “顾”还有“回头看”等意思,但具体意思要根据具体语境来分析。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小题2:试题分析:A、却  就。B、代词 助词。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D、是 是。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1)时,“之”为“助词,无意义”;“适”为“符合”的意思。翻译(2)时,“既”是“已经”的意思,“顾”是“回头看”的意思。除了注意这些关键词的意思,还要使整个句子保持完整性与流畅性。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4: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内容表述自己的观点即可。如赞成后一种说法可谈:殷亡周兴,是救人民于水火,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纣王无道,人神共愤,连贤德的微子也“抱祭器而去之”。伯夷却逆历史潮流而动,拼力维护旧体制,陈腐偏执,不值得歌颂。如赞成本文观点可谈:伯夷的行为是从遵从“道义”出发的,他那种守道不移、重义轻生的品格,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韩愈针对官场之上明哲保身的现实,称颂伯夷的特立独行,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点评:此题为一道开放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无论赞同与否,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但是,我们一般都要围绕文章中作者表述出来的观点来谈。


伯夷颂赏析韩愈为什么极力赞扬

本篇起首便提出“士”应具有“信道笃而自知明”这个观点。接着用三个排比句“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至若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己耳。”滔滔滚滚点明了只有“人非之而不惑”,才能算是“信道笃”,“自知明”。这组排比又层层递进,由“一人非之”到“一国一州非之”,再到“举世非之”,指出要做到笃道、明知,首先要不怕“非”,不怕别人,众人,全世界的人的非难、指责。再用“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一句收拢,将上文的一般所指归到具体的人。

分析伯夷颂的写作技巧

排比是韩文最基本的修辞手段 《伯夷颂》短短的首段中,七句就有五句使用了排比。紧随起首二句 之后,韩愈开始层层铺排演进,语势狂肆腾涌 叠用了三组语义上的排比,语句长短错落,,起伏顿挫,这样铺排之中又参差变化,回旋激荡,使语势更劲健奔放 其次是在结构安排上 曲折有姿而逻辑严整 在磅礴浩大的铺排后,第二段却陡然一缓,回顾当殷之亡 语言精练警策,笔法灵活多变,不让形式包裹住个性精神的自由奋动

韩愈《伯夷颂》赏析

《伯夷颂》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赞扬伯夷的“特立独行”、“信道笃而自知明”的精神,严厉批评当世之士以世俗之是非为是非的处世态度。“特立独行”既是对伯夷的称颂,也是作者一生立身行事的重要原则,表现了他不与世俗同流的精神。

伯夷 :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叔齐为其弟。姓罗,名允,字公信,“夷”是其谥号。孤竹君死后,两人互相谦让,不愿自立为君,最后共同弃国而走。周武王讨伐残暴的殷纣王,他们认为是“以臣弑君”,“曾谏”。武王灭殷后,两人躲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

【 原文 】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

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

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白话】 读书人特立独行,不随波逐流,只是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义而已。能不顾及别人的肯定或否定(而我行我素的),都是豪杰之士,是坚定地信奉儒道并且有充分自信的人。

一个家族的人非难他,(他仍然)竭尽全力去做而不受蛊惑,这样的人是很少的;至于一国一州的人非难他,(他仍然)竭尽全力去做而不受蛊惑,大概天下只有一个人而已。若是到了全世界的人都非难他,而他仍然竭尽全力去做而不受蛊惑,那么这样的人千百年来仅有一个人而已;像伯夷,就是(这样)一个穷尽于天地之间,横贯于古今万世而不顾及(别人议论)的人。(和他相比),日月也不如他明亮,泰山也不如他高峻,天地也不如他有容。

当殷商灭亡,周朝兴起的时候,微子作为殷的贤臣,(尚且)抱着祭器离开纣王。武王、周公都是圣人,(他们)带领天下贤士,和天下诸侯一起去攻打商纣,不曾听说有人指责他们。(而)那个伯夷叔齐,却偏偏认为不能这样做。殷商被灭掉以后,天下尊奉周朝的统治,(而)那两个人却偏偏以食周粟为耻,饿死也不回头。就这一点来说,他们难道是有所求而这样做的吗?(他们只是)坚定地信奉儒道并且对自己的言行有充分的自信(而已)。

现在的所谓读书人,一有人称赞他,就自以为才德有余;一有人诋毁他,就自以为才德不足。唯独伯夷敢于这样指责圣人肯定自己。(要知道)圣人,乃是万世立身行事的标准啊!所以我说:像伯夷,就是一个能特立独行、穷尽于天地之间、横贯于古今万世而不顾及别人议论的人。虽然如此,如果不是这两个人,(那些反对朝廷的)乱臣贼子一定会在后世接踵而至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