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笔直书的史官(古代的历史学家都是正人君子,他们写的史书都是真实可信的,对吗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古代的历史学家都是正人君子,他们写的史书都是真实可信的,对吗

古代史官自从唐太宗年间皇帝强行要起居注之后,就以皇帝为马首是瞻了,比如烛光斧影,如玄武门,都说不清楚了,史官不在以史为主,而是保命,所以才会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古代的历史学家有没有不阿权贵,董狐直笔的秉笔直书的修史观

除了董狐,还有齐国太史三兄弟、南史氏,北魏崔浩、唐朝吴兢、南宋袁枢。

齐国太史三兄弟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大夫崔杼,齐庄公与他妻子棠姜私通,棠姜本来是棠公的妻子,结果棠公死了,崔杼发现棠姜貌美就娶了她,棠公和棠姜的儿子棠无咎就成了崔杼的家臣,后来齐庄公将赐予崔杼的帽子赠与他人,崔杼气愤就联合棠无咎杀了庄公,立庄公的弟弟杵臼(齐景公)为君,自己为右相。

齐国太史就记载了这事,崔杼杀了他,他弟弟继续写,又被杀,还有一个弟弟接着写,崔杼就没杀了。

齐国南史氏

这和上面的太史三兄弟同为齐国史官,听说太史兄弟被杀害,抱着竹简赶来,要前赴后继,接替太史兄弟将崔杼的罪状记载史册,见太史的三弟已经据实记载,才返回去。同见《左传》

北魏崔浩

《魏书崔浩传》中记载,崔浩奉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命修撰北魏史书《国书》,拓跋焘叮嘱要“述成史书,务存实录”,崔浩“秉笔直书”,采纳著作令史闵堪和郗标的建议,写下了前奏符坚灭代(北魏初期称代)时,生擒代君拓跋什翼犍,并将后来成为北魏开国之君的拓跋圭流放到蜀国的事实。又写了拓跋什翼犍娶了儿子拓跋圭媳妇贺后的事,后来符坚生擒什翼犍时,以为什翼犍孙子是他儿子,整出了笑话,实在不光彩。

写完后,崔浩又把《国书》刻石立碑立在郊外路旁,供人们浏览,结果拓跋焘震怒,崔浩惨死,相关人员共死了上千人。

唐朝吴兢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八》中记载,武则天有两个宠臣张宗昌、张易之,他们诬陷魏元忠有谋反言论,并诱逼时任凤阁舍人的张说出面作证。张说无奈,只好答应。宋璟劝说他要如实禀告。结果,张说良心发现,魏元忠被免于一死,流放岭南。

后来张说升任宰相兼修国史,看到了吴兢编写《则天实录》中关于这件事情的内容,故意借死人苛责他,要求他修改。但吴兢拒绝,表示,“假如顺从您的请求,那么这部书就不能算作正直的笔法,怎么能够让后世相信呢!”

南宋袁枢

《宋史袁枢传》中记载,袁枢为人正直,担任国史院编修官时,负责撰修《宋史》列传。北宋哲宗赵煦时期有个“奸相”叫章惇,他的后人找到袁枢要求对《章惇传》加以修改美化。袁枢直接勃然大怒,“章惇为相负国欺君。我是史官,记载的原则是不隐瞒,宁可对不起老乡(章惇后人是袁枢老乡),不可对不起天下后世的公正评论!”

虽然有不少皇帝出于种种目的篡改历史,甚至杀人,但后代不少史官仍能秉笔直书大致还原真实情况,前仆后继的不仅是生命,还是他们的气节。

古代文人和史官为什么不怕死,权贵为什么对舆论宣传无可奈何

中国古典小说已经把知识分子的那点小心思写得明明白白的了。

什么样的领导是好领导?

最好是个废物,除了仁慈一无所有,成天只会给手下添堵,最大的优势是敢放权给自己。

典型比如刘备、唐僧。

什么样的打手是好打手?

从不多话,从不质疑,指东不往西,执行力爆表,忠心耿耿,运气不好。

典型像是赵云,李逵;

他们心中的武人是什么样的?

大多是个憨憨,除了卖萌就是添乱,经常质疑能人的领导,但最后要对能人五体投地的服。

比如张飞、程咬金。

他们心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

算无遗策,机智过人,眯着眼睛就把事情办了,洞察天下大事,说几句话就能搞定一切事情办成了功劳都是自己的,只不过做成事后主公会变得小心眼所以要及时功成身退。

典型像是张良、诸葛亮、吴用、姜太公、刘伯温……你看,文人很少会漏掉自己这个角色的。

那么现实中大家根本不听自己讲话怎么办?

先搞怪吸引当权者的注意力,然后突然瞪大眼睛一声怒吼:哎呀你大祸临头了还不知道!然后故作高深的丢出自己的计策。

如果当权者始终不听怎么办?大喊一声:“不听我的,你死定了!“然后等待被拉出去打死。

典型代表就是伍子胥、田丰。

为什么要找死?因为死了之后不管当权者后来因为什么玩脱,他的知识分子小伙伴都会记录下来:XXX不听我们吹牛逼,结果死了。

如果不幸没有死怎么办?找个林子搞点行为艺术,等待有一天被路过的某个脑袋不太灵活的看到,然后把以上流程重复一次。

典型代表:姜子牙的直钩钓鱼

现在他们正在积极碰瓷,希望被拉出去打死,自己落个直谏刚正的名声,顺便扣领导一个昏庸无能的帽子。在这个过程中,不管他们收了钱,或者没收,都会觉得自己是地球上唯一的大明白人,是唯一知道怎么让世界变好的人,自己这样的人做什么都是正当的

明王朝最大的历史教训是什么?

那就是,如果你把知识分子,全部赶到乡下去挖土,他们这里面能出一些圣人,例如王阳明;

如果你让这些知识分子衣食无忧,几代有钱,双脚不沾泥,绝对事情就坏了!

什么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BB;

什么精英圈子,文化话语权,学阀,门阀,一套套的全部都给你整出来。

你看看现在的知识分子,专家,有多不靠谱吗?

一个比一个语出惊人!

何不食肉糜乎?

这群人,脱离劳动人民太久了··

买房就是孝敬父母

知道当年为什么要让那么多知识分子下乡种地吗?

就是因为这帮人成天飘在天上,忘乎所以;新中国才成立几年?这群人就忘了自己的出身!

甚至前一段时间,热搜上:建议专家教授不要建议了

不说别的,你看每年光北京所有的大学教授每年提出的建议,需要花钱干啥干啥,就是把中国财政收入提高10倍,都打不住!

所以,赶紧的把这些专家教授们安排下乡除草去····

在中国历史上,为什么要设专门记录历史的史官史官在国家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

中国古代的史官是起源于巫的,从事求神占卜的人叫“巫”,从事天文、星象、历数、史册的人叫“史”,这两个职务通常由一人兼任,叫做“巫史”。

“巫史”位高权重,占天卜地,主持祭祀,代表神意,有权训御君王的言行。

在中国古代,史官的出现,地位起初是非常高的,后来分化出多个职业。

到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灭掉儒教后,使史官这一职业与“巫”实现了分离,不再有宗教职能。

中国的史官的地位变迁有书可查的,应该有四个阶段,也各有其代表人物:

第一个阶段是先秦,代表人物是担任“巫史”职能史官的老子和拥有“巫史”传承的墨子。

老子的史官身份,见诸于多项书籍,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