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明出舱遇险(刘伯明回忆13年前出舱惊险一刻,当时究竟经历了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刘伯明回忆13年前出舱惊险一刻,当时究竟经历了什么

  我国的航天事业也在不断的发展,我国的宇航员们也在不断地去太空探索,我国的航天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今年六月十七日神舟12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刘伯明也是神舟七号的航天员之一,他也曾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还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08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在轨道舱协助翟志刚出舱行走,后获“英雄航天员”称号2018年1月,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如今再踏征程。

  刘伯明回忆十三年前出舱惊险一刻,9月27日,神舟七号出舱任务正准备执行。然而,就在出舱的时候,意外发生了。第一次拉门,翟志刚和刘伯明使出全力,舱门却纹丝未动。第二次拉门,舱门拉出了手掌宽的缝隙,又迅速吸了回去。此时,两人体力已经透支到极限。如果舱门打不开,神七的核心任务,出舱行走就无法达成。休息片刻后,刘伯明把一根撬棍递给翟志刚,两人利用杠杆原理艰难地撬开了舱门。就在两人准备出舱时,轨道舱中却突然响起了火灾报警声。在太空中一旦有火花,轨道舱很可能发生爆炸。此时,太空出舱活动即将展开,无数中国人都在翘首以盼,到底是排除警报,还是继续出舱,三名航天员面临艰难的抉择。所幸,最终经过调查,轨道舱火警为误报,神舟七号出舱行走任务圆满成功。

   在面临危险时,刘伯明继续出舱,他不惧困难,改变出场顺序,展示五星红旗,他曾说“当时展示五星红旗,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那一次令全国人民都难以忘怀。我国的航天事业,正是因为有我们不怕牺牲的宇航员飞去太空探索,我们的航天技术才会得以进步,我们敬佩宇航员,敬佩他们的伟大,向他们致敬。

宇航员如果不慎掉入太空,重返飞船的概率大吗航天服有多重要

太空是人类文明最主要的 探索 方向,想要实现人类亿万年长久存在,就必须提前 探索 宇宙真相,了解规律并运用规律。

截止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在地球上空建立了空间站,还能通过发射载人火箭将宇航员送上太空,从而完成一系列太空任务。

但太空任务注定是凶险无比的,如果宇航员在此期间不慎掉入太空,你知道他重返飞船的概率有多大吗?

对此我们只能说:全靠航天服保命!

如果航天服发挥作用,他将有很大概率重返安全区域;但如果航天服或者宇航员本人出现问题,那他将永远留在太空中,这里将成为他最后的归宿。

随着人类文明向前发展,地球提供的这片“狭小空间”已经无法满足我们的 探索 欲望,对宇宙及外星文明的 探索 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其实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以美苏为首的航天大国就开始了太空 探索 计划,期间双方不但多次将卫星发射到地外空间,美国更是将几名航天员通过载人计划送上太空。

如果放在百年之前,那是人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美国真的做到了载人航天,他们的宇航员在月球表面登陆,踏出了人类文明的一大步。

这件事除了让我们认识到航天技术发展的重要意义,还有对宇航员培养的重要性。毕竟宇航员才是太空任务的主体,只有他们才能出色完成地面任务。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宇航员个人形象在往“英雄榜样”方面塑造。

每当我们提到宇航员时,总是会不由自主认为这是一份光鲜亮丽的职业,能够参与的人都是万里挑一的人才。 不过在这种光鲜亮丽的背后,宇航员在太空任务中同样充满着危机与挑战。

长期待在太空环境下,人体肌肉和骨骼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 ,因为这里氧气供应不足,难以维持血液中高度氧含量。在失重环境下,人的血液还有可能从下肢流到头部,出现大脑前庭系统紊乱等问题。

这还不包括在执行太空任务时随时都会遇到的突发危险,仅仅是生活在太空就要付出如此代价,但即便如此,宇航员仍然要带着人类的使命登上太空,把人类活动范围从陆地、海洋拓展到大气层之外,让太阳系中各个星球都留下人类的痕迹。

这种使命注定是孤独且危险的,宇航员只能独自承受。

还有些退休后的宇航员,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经验来展开相关实验活动,如载人航天器在特殊环境下可能存在的隐患,这都是宇航员的亲身经历。

他们的付出是为了下一代人能更好 探索 太空,开发太空极其丰富的资源。可以肯定的说,任何一位宇航员都是国家不可多得的财富,我们必须要尽一切可能保护他们的安全。

那有人就要问了,既然前文我们提到过:宇宙中处处充满着风险。那宇航员在执行太空任务中不慎从载人飞船上脱离,这种情况下重返飞船的概率大吗? 对此我们只能说:难!非常困难!

我国神舟七号宇航员刘伯明在执行太空任务时曾遇到过惊险一幕,当时飞船外出舱门怎么都打不开,眼看就要耽误任务执行,心急之下刘伯明找到一根金属棍去撬动舱门。

这样一来舱门是打开了,但舱内气体瞬间流出舱外,这让毫无准备的刘伯明吹出舱外。

当时刘伯明第一反应是赶紧回舱,但后来和翟志刚简单沟通后,还是决定先完成预计任务:舞动国旗和太空行走。

当时两人心里想的是:回不去就回不去了,祖国荣誉大于一切,就把国旗当作永别。

但好在任务非常顺利,舞动国旗完成后,两人就要完成距离10米的天空行走任务。

你知道他们短短十米他们用了多长时间吗?整整20分钟! 因为太空中没有任何可以借力的地方,出舱行走显得危险且艰难。

那如果有宇航员在执行任务时不慎与飞船脱落,他很可能会伴随惯性距离飞船越来越远,等到超过百米的距离,想要回来就比较困难了。

好在宇航员还有最后一层保障——宇航服。

宇航服内提供的氧气大约可以维持6-8小时,脱离飞船的宇航员可以在这个时间等待队友的救援。

如果队友顾不及救我们,那宇航员也可以通过航天服自救。每件航天服上都带有排气阀,打开这些排气阀朝着飞船相反的方向喷气,就能在惯性的推动下接近飞船。一般情况下一件宇航服中至少有6处排气阀,上下左右前后方向都给我们留出位置了,就是为了预防可能出现的灾难。

而且随着航天 科技 的持续进步,现在航天工程师正在研发具备推力系统的宇航服。就像咱们在科幻电影中看到的那样,宇航服背后的背包喷射出强大推力,能够帮助我们去到任何地方。

如果这项技术能落实,那宇航员未来出舱任务危险也会小很多。

未来人类航天 科技 会持续进步,能够 探索 的宇宙空间也在不断扩宽,这都需要宇航员前赴后继成为 探索 者,同样也是成为人类文明的传递者。

而地面基站能够做到的,就是尽量将太空装备设计完美,保证宇航员的人身安全。

中国空间站航天员首次出舱的是谁

神舟十四号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完成首次出舱任务。
北京时间2022年9月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