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最后一课教案模板?《最后一课》教
发布时间: 2023-07-17

小学语文最后一课教案模板

学习目标: 一、 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二、 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 了解小说的要素,重点把握人物形象。 四、 理解一些词语及句子的含义,赏析精彩语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态 、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 2、勾画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含义及作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小说的要素,整体感知课文。 2、 理解关键的语句,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什么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说,会产生如此的艺术魅力呢? 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对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应征入伍,后来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 《最后以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二、检查“自主学习卡片” 1、解决疑难字词 诧异 懊悔 钥匙 惩罚 郝叟 祈祷 哽住 挟着戒尺 踱来踱去 2、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学生相互讨论本课的三要素 交流、明确: 人物: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韩麦尔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 情节:开端 上学路上(1~6) 发展 上课 (7~23)第一层:(7~10)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 第二层:(11~16)写韩麦尔先生宣布上“最后一课”后,小弗郎士的悔恨和镇上的人对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纪念。 第三层:(17~23)写上“最后一课”的动人情景。 高潮和结局 下课 (24~29) 环境:自然环境 天气、画眉、草地 (反映出小弗郎士无忧无虑、纯真幼稚的心理状态为以后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转变作了铺垫,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加突出爱国主义的主题。) 社会环境 布告牌、普鲁士兵出操、收操 (点明了“最后一课”发生的背景) 三、师生合作学习 1、学生勾画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相关句子,找几句加以品味。 体会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 讨论、交流 2、结合“探究·练习一”理解小弗郎士这一人物形象 学生自由朗读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3、探究: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讨论,点拨。) 教师点拨: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4、 《国际歌》,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回忆故事情节,想象故事情境,体会文章主旨 四、深入探究: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五、作业 把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感悟写出来,在班内交流,字数在3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揣摩一些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2、赏析精彩的语段。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二、 师生合作学习新课。 1、 仔细读7-10段,学生勾画出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异乎寻常句子,体会其作用。 2、 细读第11段,讨论:(1)韩麦尔先生的讲话中用了两个“最后”,你觉得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讨论后明确:前一个“最后”表现了他沉痛而愤慨的心情,后一个“最后”提出了希望“用心学习”的原因,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 (2)韩麦尔先生讲话的态度是“又柔和又严肃”,对谁柔和?为什么严肃? 讨论后明确:韩麦尔先生对孩子们充满了爱,所以态度柔和,但宣布的是一个十分沉痛的重大消息,所以又很“严肃”。 三、 精读20-22三小节,小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1、 找出20小节中含义深的句子,加以品味: (1)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 这可怜的人好象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2、 韩麦尔先生在他的字帖上都写上“法兰西”、“阿尔萨斯”,用意是什么? 3、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 找出21小节中表现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5、 怎样理解“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好象那也算是法国字。” 6、 找出22小节中的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 讨论、交流 四、师生共同赏析结尾(24-29节),齐读后思考以下问题: 1、 文中三处破析号的作用是什么? 2、 “钟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为什么还要写普鲁士兵的号声? 3、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句中“忽然”能否删去,为什么? 4、 写粉笔字本不是吃力的事情,韩麦尔为什么“使出全身力量”? 5、 为什么韩麦尔竞至于“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个手势? 6、 用这样的动作描写作结尾,好在哪里?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五、讨论完成“探究·练习三、四”。 六、小结全文。 七、探究: 读完这篇小说,同学们会有许多想法:是不是小说没有写完呢?为什么小说写到这儿就结束了呢?先让学生明确:小说写到这里结束,正是为读者留下了无穷的联想,从而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然后启发学生设想小弗郎士上完了最后一课,在回家途中再看到上学路上看到的景物(包括操练和布告牌)时的感受,以“回家的路上”为题,续写《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教案

  学习目标:  一、 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二、 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 了解小说的要素,重点把握人物形象。  四、 理解一些词语及句子的含义,赏析精彩语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态 、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  2、勾画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含义及作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小说的要素,整体感知课文。  2、 理解关键的语句,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什么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说,会产生如此的艺术魅力呢?  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对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应征入伍,后来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 《最后以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二、检查“自主学习卡片”  1、解决疑难字词 诧异 懊悔 钥匙 惩罚 郝叟 祈祷 哽住 挟着戒尺 踱来踱去  2、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学生相互讨论本课的三要素 交流、明确:  人物: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韩麦尔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  情节:开端 上学路上(1~6)  发展 上课 (7~23)第一层:(7~10)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  第二层:(11~16)写韩麦尔先生宣布上“最后一课”后,小弗郎士的悔恨和镇上的人对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纪念。  第三层:(17~23)写上“最后一课”的动人情景。  高潮和结局 下课 (24~29)  环境:自然环境 天气、画眉、草地 (反映出小弗郎士无忧无虑、纯真幼稚的心理状态为以后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转变作了铺垫,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加突出爱国主义的主题。)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