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黄鹤楼的颔联对仗并不太工整,为什么会被历代推崇备至?经典唐诗崔颢《黄鹤楼》怎样赏
发布时间: 2023-07-08

本文目录

崔颢黄鹤楼的颔联对仗并不太工整,为什么会被历代推崇备至

小学生不敢妄加评论、但我崇拜这首七言诗、觉得作者对黄鹤楼过去与眼下即时情景的溶合对乘非常玄妙、实为绝笔之作……

我就是个小学生信口瞎咧咧的!

经典唐诗崔颢《黄鹤楼》怎样赏析

《黄鹤楼》怎样赏析。

这首诗以对仗工稳,音节和谐,形象鲜明著称。传说李白游黄鹤楼时,曾对此诗大加赞叹,同时题诗两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并就此搁筆。后来,为了同崔颢较一胜负,终于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一诗。宋代诗评家严羽曾高度评价崔颢的《黄鹤楼》"唐人七律,当以此为第一。"这一评语不免有溢美之嫌。

就七律而言,此诗也不典型。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它"实类短歌,乃称近体"因为这首诗的一、三、四三个诗句皆不合律(如第三句连用六仄,四句连用三平)并且"黄鹤"一词前后承接,很近于民歌中的接字(故说它"实类短歌")这首诗的后四句才完全合律。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可能因为当时的律诗尚未完全定型化,有些律诗不可能完全依照律诗平仄格式来写,所以有人把它称为古风式的律诗。

《黄鹤楼》这首诗有什么意境

谢悟空的邀请,崔颖写的这首黄鹤楼很有意境,登黄鹤楼这首诗,淋漓尽致地反映出作者的无限感慨之情,诗中所表达了登黄鹤楼的感处,登黄鹤楼临江眺望,举目望去长江之水涛涛奔流不息,过往的船客驶向远方,望着山恋叠嶂连绵,不知黄鹤飞向天际,深感愁绪,前四句写登黄鹤楼观感,后四句引发对黄鹤楼一去不复返的描述,全诗表达了作者感慨万千,引发乡思之情,整诗写的淋漓尽致,抒发了作者无限感慨与悲伤之情!

唐,崔颖一首黄鹤楼诗

昔人己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长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为什么觉得崔颢的《黄鹤楼》写的并不好

为什么觉得崔颢的《黄鹤楼》写的并不好?

这个是提问者的提问。我们其他人肯定不敢这样说。

的确,如果说《黄鹤楼》是格律诗,那么,前面四句的平仄是不太严格,甚至可以说有很大的突破。但是,为什么从古到今的诗词界都认为它是好诗呢?那就是因为它具备了真正的诗的味道。连诗仙太白看到崔颢此诗后,都停了下来,只写了两句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如果你是一个著名的诗人,你的诗从意境、情感、思想各方面都做得很好,而在平仄对仗等方面有所突破了规矩,没有人敢批评你的。因为你是著名诗人,何况写诗还有一个“不以词害意”之说。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此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我们翻译过来:

过去的仙人,已经乘着黄鹤远去,这里只剩下黄鹤楼。

黄鹤一去之后,再没有回来,水天相接之处,白云悠悠,千年如此。

在阳光之下,汉阳城区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中生长着茂盛的芳草。

太阳西下,鸟儿归巢,我的故乡在哪里?只能看见江上烟波,迷迷茫茫。

我们分析一下诗人的思维过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在别人那里、或是在资料上,知道黄鹤楼的传奇美名,抱着万分羡慕的心情来到黄鹤楼上。但是,仙人不在,黄鹤已去,“空余黄鹤楼”。仙人、黄鹤,乃是楼的灵魂。没有仙人黄鹤的楼宇,只是一个躯壳。诗人站立在黄鹤楼上,面对只剩下躯壳而缺乏灵魂的楼宇,顿生了怅然若失的感觉。这为诗尾抒发怀乡之情埋下第一伏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仙人剩鹤而去,一去而不复返。诗中“黄鹤”,不仅专指黄鹤自身,而且还指代了已经过去的一切。黄鹤一去不复返,过去了的一切也不能复返。抚今追昔,过去了的,得失成败,都已经难以弥补,只剩下悠悠白云。“白云”“空悠悠”,使人感到空间的广大无边,而“千载”则使人觉得时间的深邃无垠。由此,又催生岀一层乡愁,为结尾的抒情埋了第二伏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首颔两联,均写过去之事。颈联所写,则是眼前之景。上面是虚写,此联乃为实写。诗人站立在黄鹤楼上,眺望远方,汉阳城中的树木清楚可见,鹦鹉洲中的芳草茂盛茺茏,是一种空明悠远的景像。如此之景,又让作者怀乡之情再度生起。这是作者为写怀乡的又一个伏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到此联才是诗人直接抒发自己怀念故乡的诗句。远离故乡的人,在日落西山之时,是很容易想起自己故乡来的。在遥远的他乡,会感叹我的故乡在哪里呀!怀乡,本来就很愁,何况江上又迷漫着雾霭烟波?

总观全诗,首颔两联叙事以抒情,颈联写景以抒情,尾联抒情兼写景。

20191109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李白见了崔颢的《黄鹤楼》为什么不敢再题诗

李白到黄鹤楼见了崔颢的诗后,觉得在当时所有黄鹤楼的题诗中,这是最好的一首 ,所以太白不想再画蛇添足。于是写了两句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这可以看出李白的谦虚和胸怀,他虽然持才傲物,藐视权贵,但尊重知识 ,都说文人相轻,可李白是惺惺相惜。

后来登金陵凤凰台写了一首类似的诗,

登金陵凤凰台⑴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⑵。

吴宫花草埋幽径⑶,晋代衣冠成古丘⑷。

三山半落青天外⑸,二水中分白鹭洲⑹。

总为浮云能蔽日⑺,长安不见使人愁⑻

所以李白终身没有在黄鹤楼题诗。

崔颢的《黄鹤楼》为什么说比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更胜一筹

题主的崔颢的《登黄鹤楼》为什么比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更胜一筹的提问,自古至今都存在不同的看法。

如,“唐-崔颢《题武昌黄鹤楼》诗……李太白负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欲拟之较胜负,乃作《金陵登凤凰台》诗。“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当以崔颢《黄鹤楼》第一”《沧浪诗话》南宋-严羽;《凤凰台》“岂能比肩《黄鹤楼》” 清- 吴昌琪《删订唐诗解》等等。

因此,对于两首诗的水平高低古今都有评论,到现在也是莫衷一是。那么,两首诗究竟殊优殊劣。只有对两首诗进行客观的分析比较后,才得出自己的结论。

一,从格律上看,两首诗都存在问题,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唯一一首入选《唐诗三百首》的七律。但也是“失黏“的七律。该诗的第2与第3句;以及第4与第5句中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