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最鼎盛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科举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最鼎盛

科举制开创于隋,到宋朝已十分完备,至明朝为鼎盛时期。

科举制以分科举士而得名。为了破除魏晋以来按门第高低选拔官员的做法,隋文帝设置了“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决定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隋炀帝时又增设了明经、进士二科,进一步扩大通过才学选拔人才的范围。唐承隋制,设置了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六科,后三科是关于法律、书法、算学的专门科目,以明经、进士两科最为重要。明经科和进士科都是考经书和时务策,前者重经书,后者重时务策。唐高宗以后进士科更被看重。

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长安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同榜的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

除“岁举“之外,还有“制举“,即皇帝根据临时需要增设科目,考试过关者即可授官。武则天时开始实行“殿试“,过关者都是“天子门生“,此外,还增设了“武举“,以便选拔武官,使得科举制更趋于完备。

科举制度以封闭性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不论考试生徒的出身门第,唯才是举,能从较广泛的社会各阶层选拔人才,能使一般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是隋唐以后中国古代社会知识分子最重要的入仕途径。

这项制度的改革是唐太宗在位时进行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科举制自隋唐一直沿用到晚清,至20世纪初才被废除,它被誉为古代世界史上最早和最完备的文官考试制度。

如何评价古代的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官制(先秦)、察举制(秦汉)、九品中正制(魏晋)和科举制(隋唐以后)这几个阶段。世官制按血缘关系世袭为官,即贵族世代为官;察举制主要是以“德、才”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以孝廉为重要考察科目,靠自下而上的推举,所以容易出现任人唯亲和“近亲繁殖“的现象;九品中正制把人才划分为九个等级,注重门第出身,“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反映了该制度下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隋唐科举制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科举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以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有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提高了官僚队伍的素质和行政效率;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促进了社会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和重学风气的形成;下层百姓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做官,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是古代中国对世界选官制度的重大贡献。但科举考试主要以儒家经义为考试内容,不涉及自然科学,导致了明清时期我国自然科学逐渐落后于西方。

为什么古代中国有科举制度而其他国家没有

感谢信任与邀请。

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亦为隋以后的历朝历代所遵循。

在此之前为“九品中正制”,更早以前是两汉的“察举制”,科举制度使人才选拔制度了一个可以相对公正评判的标准方法,无疑问是十分先进的制度,取代了九品中正制,为寒门子弟打开了一条可以施展才华的唯一通道。至少在机会均等方面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在14世纪,欧洲来华人士便将中国自的通过科举,即统一考试的选拔人才模式,向本国做了详细介绍和推荐。

1853年,英国王室任命查理特罗维廉和斯坦福诺斯科特两位爵士,负责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和方案草拟。后他们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中的主要观点就是建议学习、实行中国的科举制度,通过公开、竞争性的考试手段来招聘官员。两爵士的报告被英国国会采纳。

此后、法国、美国等许多欧美国家都把中国的考试制度“拿了过去”。欧美人认为,科举比当时他们‘领导说了算’、‘世袭’等用人模式先进、公平,中国的科举优点多多,至少使官员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可以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官员。

怎么了解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

问题可以分为:目的论与方法论两个部分。

就此问题而言,应该属于方法范畴。而方法论又是为目的论服务的,那么,科举制度的目的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是:学而优则仕!

我们从考与被考者两个方面来回答。

首先,从考者的视角。

从主考者即统治阶级的角度讲,更久远的统治集团的建立是围绕着血缘关系与婚姻关系来进行的,如汉朝“举孝廉”的进仕之路。这种选贤用能方法从选择的范围上,本身就是一个近亲繁殖式的侏儒模式!就连大泽乡的村民都知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然而,历史的惯性需要长时间的修正或许方能产生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当下的问题,科考制度的形成与完善即是如此!而这其中的隋炀帝起到伟大的作用!他是这一制度的挚始者!

科举制度,从方法论的角度,彻底解决了封建王权自秦嬴政建立“郡县制”中央集权制之后的官僚管理阶层的建立健全的根本问题,即封建王权管理团队人才的来源、人才的甄别、人才的发展机制建立的问题!最终为秦始皇帝彻底解决了一世乃至万世相传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人才建设问题!

其次,从应试者的角度看。

科举制度为更广大的基层寒门学子提供了一个进入仕途的“头悬梁锥刺股”的动力因!任何人类从群体的角度,人才都是一个概率问题,而不是一个可以通过方法论完全解决的问题,只能通过扩大群体数量来解决!

而恰恰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扩大考察样本选择的方法,解决被试者的学习的目的论问题!更是孔儒思想:“学而优则仕”理论的践行!

多说一点,这种官僚体制的形成机制,势必会导致整个民族的“官僚主义”思想向!其结果,形成一大批在其位而不知谋其政的腐败“官僚”,而非好管理精英团体!本质上又是一种固化!

古代的科举制度有什么弊端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弄清楚什么事科举?科举就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制度或方式。

科举制度非常复杂,1300年中国科举史上也有诸多变化,它可以是唐代选拔数学和法律人才的明算科和明法科,也可以是考经学和文学的明经科和进士科;它可以是明清以八股文为主要考试内容的古代考试制度,也可以是1902到1904年间主要考中西政治经济内政外交知识的近代考试制度;它可以是李自成大顺政权以策论为主要考试形式的考试制度,也可以是太平天国以《旧约》《新约》和《天王诏书》等为主要考试内容的考试制度;它既可以是以满蒙文字为考试内容的翻译科,也可以是清末以内政外交理财等为考试内容的经济特科……。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有一点始终不变的是,科举制的实质,就是一种开放报名、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考试制度。你不能说明清考八股文的科举才是科举,而唐宋时期考《九章算术》等内容的明算科和1901年以后改革考试内容以后的科举就不是科举。因为考试内容和题型可以变化,它不是科举制度的实质所在。

当然再好的制度也有不好的一面,科举考试的弊端也是有的。

作为考试内容,肯定是经过沉淀之后被社会所认可的知识。在中国古代小农社会里,信息传播迟缓,交通不便,故难以经常更新考试内容,所以确保科举考试内容相对稳定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因此而拒绝变革考试内容。封建社会维持的程朱理学历经几百年而不变,导致科举内容的日益僵化。八股有罪可以分两股说。一是这文体集中了汉文化传统中的一些习惯程式又固定下来,达到顶峰,因而僵死如木乃伊,不能再有发展。二是它成为中国科举传统中最后的限制最严的工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