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没有豫国?“豫”字的来历是什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为什么古代没有豫国

历史上有个古豫国也叫有息国,这个国家的出现是在舜时期,曾经两次灭国了,他发大致位置就是位于今天的河南的天息山至洧水一带。

舜把他的弟弟象给分封到了有鼻,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叫做有鼻国(有息国),刚开始的地方也不是在河南那片,但是象带领军队,越过汶水把地盘拓展到了泗水流域,然后又对今豫东开始了扩张。

颜师古注:有鼻,在零陵,今鼻亭是也。

夏朝的时候,由于实力不行古豫国被迫投降了,在夏朝末期的时候,成汤推翻了夏朝,而在这个过程中古豫国的表现一直都很不错,所以商朝建立之后,将古豫国分封在了天息山这一片,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在河南鲁山这一片,反正不管怎么样都是在河南境内。

“豫”字的来历是什么

“豫”字最早见于战国文字,字形看最初形似从象、从吕(当为邑)。后来就不断增加饰笔,至楷书就演变成了左从予。发展轨迹如下:

《说文解字》:“豫,象之大者。贾侍中说:不害于物。从象予声。”可见,当时许慎认为“豫”是较大的象。

后人对许慎的解释多有异议。这种不同看法主要是从字形上来进行剖析的。

竺可桢认为:“河南省原来称为豫州,这个豫字就是一个人牵了大象的标志”。

张汉沽则认为,“豫”左为“予”,“予”之意为我,右为“象”,因此合而释之便是一个人牵着一头大象。

而最有说服力的解释则是徐中舒先生的观点,徐中舒先生认为,《说文》中的“豫”从予,其实是从邑的讹写。他给出的解释也是比较靠得住的,“予”字是后产生的,并不见于甲骨文和青铜器。因此,“予”当为“邑”之讹写。徐中舒先生对“邑”字的字形变体与“豫”字左旁进行了对比,认为当为“邑”之讹变。

“豫”字为“象”“邑”二字合文,不但予邑二字字形相同,并与古代地名从邑之例相合。《说文》有“邑”之字如邰、邠、郁、扈、鄷、郑等等皆为地名。禹贡之徐州字亦从邑,从彳为错误之字。古字形“徐”亦从邑,而且也在左。

禹贡豫州、徐州二地,字都从邑。之所以这样命名因“徐”为国名,“豫”则以产象而得名也。这里与秦时“象郡”得名的道理是一样的。

因此说“豫”当为从邑,从象,为产象之地也。今天河南的简称就是从古豫州而来,其地当为古豫州之地也。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