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案(四年级古诗《题西林壁》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四年级古诗《题西林壁》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1. 吟诗导入,引入课题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2、提出学习目标

  (1)把古诗读通顺,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画出诗的节奏,并读一读。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心境。

  (3)抓住重点诗句,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意义。(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

  (4)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至少约束8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我会读写生字词:疑。

  2.我会用“疑“字组词,并说一句话。

  3.我会流利读古诗。

  4.我知道苏轼的生平(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5.我会自主完成课后思考题及每课一练的题目等。

  (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小组内互相交流、帮助、质疑问难;教师及时到学生中指导展示)

  (二)学文悟情展示

  1.我会读。

  “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各“字要重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读这两句时要用理智的口气、读出一个充满哲理的哲学家,读出深沉与智慧。 “真“字要重读。

  2. 我会悟。

  生1:我知道“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思是: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生2:“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思是: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生3:“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意思是: “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是: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要求:没有展示的同学可做补充、答疑、记录)

  (三)创作性展示

  1.展示个性感受

  我知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包含的哲理是: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我会读诗人苏轼写的其它诗。

  3. 展示心得体会。

   三、激发知识冲突(约5分钟)

  “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了说说。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1.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2.《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教学设计:《题西林壁》

【导读】语文是教师资格证学科之一,在小学教师教师资格考试中,《题西林壁》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我们需要用这些常见资料进行教学设计,所谓教学设计,其实就是进行教案的编写,在教师资格证面试和笔试中都有涉及,教案是教师上课的依据,也是课程进行的参考,所以做好教案就显得尤为重要的,需要分四个部分进行,分别是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课程和板书设计,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教学设计:《古诗两首-题西林壁》,一起来看看吧。

简要介绍

诗中描绘了庐山雄奇壮观的景象,但这首诗没有过多地描写庐山的美丽景色,而是另辟蹊径,分别从大处和小处着眼,告诉了我们一个认识事物时,要站在客观立场上的深刻哲理。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2.通过朗诵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心境。

3.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多角度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法、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假期都去过哪里旅游呀?(生举手自由回答)老师去了江西省的庐山。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相信很多同学都对庐山十分向往吧,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脚步,一同去探访庐山,看看苏轼在庐山的旅途中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吧!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课前预习,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文学家苏轼呢?学生举手回答后,教师出示ppt中苏轼的文学常识。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然后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3.教师范读,学生有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