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时间(清朝前二百年没有列强入侵是因为明朝余威吗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清朝前二百年没有列强入侵是因为明朝余威吗

清朝的前两百年没有列强入侵不能说没有明朝余威的因素,但也不是完全。

1840年前的两百年前,特别是清朝的早起,列强入侵中国屡屡失败的个事实。明朝末年,乃至于亡国的崇祯皇帝,对外战争都是胜利的。怎么能够否认这个余威呢?胜就是胜了,难道还需要备注说明这一次是人多胜利的?那一次是用计胜利的?笑话了吧?

为什么说不全是?因为清朝早期时列强的工业革命尚未彻底完成,清朝八旗尚武善战的战力还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列强的工业革命越来越成熟,清朝八旗子弟的腐朽越来越深重,实力的砝码轻重对比调头翻个了。

再加上清朝统治者对汉人始终是不放心、始终是防备着的心理,朝廷内部的隔阂和撕裂,使得国家失去了对抗强敌入侵的必要战力。可见,在十九世纪世界的这个丛林里,晚清这个肥美的绵羊被如狼似虎的西方列强践踏蹂躏,因此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结局。

落后就要挨打!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们这些幸福的中国人要永远铭记!

大明中年落魄大叔徐光启如何惊人逆袭

徐光启是我国明代著名的科学家,也是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一批基督教徒。在与西方传教士的接触中,引入了不少西方科学和文化。在他人生的前四十年,按照现在的标准说法的确是一个中年落魄大叔,但是神奇的是在他受洗加入基督教之后,他的人生仿佛就像开了挂一样,开启了疯狂的逆袭之路。因此有人将他人生的逆袭或明或暗的与他加入基督教关联的起来。事实真的如此吗?

前四十年人生的落魄

公元1562年,徐光启出生在明代的松江府上海县,他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在他父亲徐思诚时已经家道中落,徐家只好弃商为农。但是徐家仍能供养徐光启入学读书,也期盼徐光启能通过科举之道光耀门庭。

  • 公元1581年,徐光启考取秀才,获得了乡试的资格,这一年他19岁。从第二年开始,徐光启开始了他长达十五年的乡试之路。

  • 公元1582年,20岁的徐光启第一次乡试不中,此后一直到35岁徐光启才通过乡试成为举人。期间我们不知道他一共考了几次,史料中记载比较明确的是他在1588年与同乡董其昌等人一同去过安徽参加乡试,但是同行的董其昌等人顺利通过,并且一路顺利考取进士,早早就在朝中做官,而徐光启其名落孙山,一直无法考中举人。家庭日益困苦的他为了维持家计,只好去当教书先生,先后在家乡上海,广东韶州,广西浔州等地教书,可谓奔波劳碌。

  • 公元1597年,落魄的徐光启终于“雄起”了一回,在南京参加顺天府的乡试时,被当时的考官焦竑赏识,以第一名解元的身份中举。但是随后的会试徐光启又一次名落孙山,徐只好回乡继续教书。三年后的会试徐光启没有参加,公元1603年,已经四十一岁的徐光启受洗加入基督教,随后的1604年会试,徐光启终于考中进士,随后通过殿试考入翰林院,结束了他的科举之路,也摆脱了此前的落魄,开启了逆袭的人生。

从19岁考取秀才开始,徐光启用了15年才考中举人,之后又用了7年的时间才考中进士,总计用了二十三年才走完科举之路。虽然比起许多终生不中的人来说已经很不错了,但是相较于他的同乡董其昌在公元1589年就考取了进士,到处奔波劳碌维持家计的徐光启可谓落魄不已。

逆袭的关键真的是基督教吗?

虽然历史的确有些巧合,在1603年,徐光启受洗加入基督教之后,第二年徐光启就考中进士,并且一路仿佛开挂一般,殿试考选合格,进入了翰林院这个天下士子梦寐以求的地方,三年后翰林院期满考试又顺利通过,被授予翰林院检讨之职。更离奇的是,据说他的独子徐骥婚后一直无子,在徐光启入教之后,徐骥一口气生了五个儿子。难道徐光启的逆袭真的是因为他受洗入教吗?生子之事过于玄学,暂且放下不论,徐光启后来的科举顺利,以及在官场的逆袭显然不能简单的归结为信教一说。

  • 关键人物是焦竑:前面提到徐光启的落魄人生中最耀眼的事迹就是在1597年的顺天府乡试高中第一名解元。当时的考官就是焦竑,他也从此成为了徐光启的恩师。而焦竑不仅仅是当时那场乡试的考官,他还是南京国子监司业,更重要的是他还是公元1589年的状元,徐光启成为他的弟子不仅仅是有了一位官场的领路人,更重要的是在科举上有了一位“名师”指导。其实从徐光启后来表现出的学识和才华来看,徐光启本人的学识水平肯定是很高的,但是为什么却屡试不中呢?显然他很可能是不适应当时科举苛刻的八股套路,而焦竑本人作为状元,显然能够在这方面为他提供良好的经验。

  • 博学是基础:为什么焦竑会如此赏识徐光启呢?道理很简单,他们俩本质上是同一类人。或许今天的人们知道焦竑的很少,但他却是中国最早的思想启蒙学派“泰州学派”的典型代表,这一学派本质上也是厌恶死板的八股学风,他们提倡经世致用,不迷信古训经典,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焦竑本人也不是死抱儒家经典,而是博采众学的大学者,他的藏书众多也非常有名,在历史上被称为“焦氏藏书”。这样一位大学者当然对后来同样以“博极群书,要诸体用”闻名于世的徐光启青睐有加。

故此,由于徐光启本人在前四十年的落魄生活中依旧保持良好的学风,并不为八股取士的制度所动摇,没有一门心思扎进钻研八股的死胡同里。故而能够得到同样提倡自由学风的焦竑的赏识,把他从落榜生中选出,并成为乡试的解元。也正是这次相遇,使徐光启获得了人生的导师,由此开启了他的逆袭之路。

水到渠成的逆袭之路

关于徐光启的逆袭,有人为了吸引眼球极力夸大与基督教和与西方传教士接触等因素。其实仔细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徐光启的逆袭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逆袭之路,并没有那么玄乎。

  • 科举之路是禁锢徐光启发展的最大枷锁:徐光启前半生的落魄最大的因素是科举不顺。这一点我们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焦竑这个人的出现为徐光启打破这个枷锁提供了最大的助力。说白了徐光启只要捅破了会试这一最后的窗户纸,许多东西都是豁然开朗,水到渠成的了。

  • 经世致用的学识是徐光启逆袭的最大资本:按照明代科举的规矩,会试通过之后,就成为了进士,后面的殿试只不过是由皇帝重新排定名次,不会再有人被淘汰。但是殿试由皇帝出题就往往开始考验一个人的策论,或者说治国安邦的行政能力。光靠死记硬背套用八股就不再吃香了,这时徐光启的优势就开始显现了。因此徐光启在后来的殿试和翰林院三年期满的考选中都表现优异顺利过关。

  • 翰林院的经历决定了徐光启的仕途上限极高:科举考试只是古代士人做官的敲门砖,只要通过了都可以获得做官的资格,但是同样是科举进士,能否进入翰林院并成为庶吉士则是决定了一个人仕途上限的重要因素。在明代甚至有“非进士不得入翰林、非翰林不得入阁”的说法。而徐光启正好都符合了,因此虽然他四十多岁才考中进士,但是翰林院的经历就已经决定了他比绝大多数通过科举做官的士人的仕途上限要高的多。

  • 专研“显学”让他备受重视:这里的“显学”并非如儒学、心学这样真正意义的显学。而是古代封建王朝不得不重视的一些学问。虽然古代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但是历代封建王朝仍不得不保留一些对统治或者民生有用的学问,尤其是官员中有能在这些方面有研究和有建树的往往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毕竟通过科举上来的官员,绝大部分在做官之后就懒的学习什么治国之道,更别提一些非儒学的东西,那么国家需要这些学识的时候,徐光启这样的人就会被重视起来。那么我们来看看徐光启到底在哪些方面让朝廷不得不重视他的学识呢?首先,徐光启是当时著名的农学家,这在重农的封建社会是很受重视的;其次,徐光启在历法上的造诣首屈一指,他利用西方传教士教授的知识,演算出的历法被证明是当时中国最精准的;最后,徐光启还在兵学和军事方面有一定的造诣,这同样也是帝王会重视的事情。

  • 时代背景也是助推徐光启逆袭的一大因素:徐光启生活的时代是中晚明时期;尤其是他开始进入政坛的时期是在万历晚年,明朝即将进入灭亡的快车道,内忧外患开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