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爱而不得的诗句(爱而不得是一种什么体验,从林徽因的哪首诗里体现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爱而不得是一种什么体验,从林徽因的哪首诗里体现

“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轻弹着,在这深夜,稠密的悲思。“

1931年,民国著名才女林徽因在北京香山的双清别墅写下这段新诗的开头。此时她正身体不适,丈夫梁思成陪伴在她身边。

我不禁颊边泛上了红,静听着,这深夜里弦子的生动。

一声听从我心底穿过,忒凄凉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

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太薄弱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

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你和我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

这首诗写于徐志摩来探望林徽因之后,有人说,这是她为徐志摩写的诗。早年二人相恋而没能如愿相伴。诗中那个“不禁颊边泛上了红“的人,被认为是徐志摩。而让林徽因心底“忒凄凉“的,正是她和徐志摩那爱而不得的悲哀。

可这是真的吗?在丈夫的陪伴之下,林徽因真能对“所爱“旧情复燃,写下这首新诗,并在之后发表于《新月诗选》吗?

关于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爱情故事“,基本上来源于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林洙。林洙原本是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好友程应铨的妻子,当年是在林梁二人的帮助下,仅有中学学历的林洙得以进入清华大学工作。甚至林洙与程应铨的婚礼,林徽因给予了资助,梁思成还担任了证婚人。后来因为其他原因,林洙与程应铨离婚。后来,时光隐藏了很多细节,林洙又与年逾六旬的梁思成结婚。

在林徽因、梁思成以及他们的许多熟识好友相继辞世后,林洙开始整理林徽因和梁思成留下的大量资料,并逐步出版。通过林洙之笔,林徽因与徐志摩的诸多“往事“慢慢公诸于世。“林徽因与徐志摩长期暧昧“,“徐志摩是为了听林徽因的一场讲座,才搭上了去北京的飞机“等等,都来自林洙所讲的那些“故事“。至于这些故事的真实性,很多已不为人知。

1920年,林长民带着16岁的女儿林徽因前往欧洲。在出发前,林长民写信给林徽因说:“

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览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繁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这次欧洲考察,让林徽因立下了终其一生的志向,也让她蜕变为一个彻底的新女性。

一见到林徽因,徐志摩就被这个灵动的少女吸引,他狂热地追求过她。在得知徐志摩已有家室后,林徽因便将此事告诉了父亲林长民。父女二人合计之后,林长民婉拒徐志摩。在婉拒徐志摩时,林长民直言:“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怵,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mockry(嘲笑),想足下误解耳。“

然而,徐志摩和林徽因在文学领域确实有很多相通之初。林徽因经常参加新月社的活动,徐志摩就是新月社的创办人之一。开篇的这首诗歌就刊登在《新月诗选》上。

但早已拒绝了徐志摩的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态度应该是师友,未必是林洙所言的“暧昧对象“。

所以,让林徽因颊边泛红,心底凄凉的人,不会是徐志摩。传言“林徽因因为徐志摩来探病,两人便’旧情复燃’一事“,更是一种臆猜。

“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太薄弱,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

病中,林徽因既回忆热恋时的美好,又慨叹生命的脆弱,担心与良人共度的时光戛然而止。这样的慨叹,何尝不是林徽因对生命的讴歌?何尝不是她对梁思成的眷恋?

1924年,林徽因与梁思成一同前往美国求学。因为建筑系不招收女学生,林徽因不得不把学籍挂在美术系,而去建筑系旁听。在那段艰难的求学岁月里,陪伴在她身边,和她一起为梦想努力的人,正是梁思成。

一个情字,将他们绑在了一起。1928年,林梁二人在加拿大渥太华的中国总领事馆,喜结良缘。此后的二十八年间,两人相伴相依,考察了2738处古建筑,为中国的建筑专业立下汗马功劳。

著名城市规划专家陈占祥的女儿陈愉庆在《多少往事烟雨中》记载了她眼中梁林的日常生活。“

梁伯伯说了,炉火是徽因妈妈的命,……梁伯伯一直都是亲自侍弄炉子,别人弄炉子他不放心。……其实他自己,也患着多种疾病……。但他还是竭尽全力地呵护着跟自己一样多病的妻子。“陈愉庆的母亲也曾感慨:“我一辈子最羡慕人家夫妻恩爱,相濡以沫,像梁先生夫妇那样。“

林洙曾直言,林徽因不是一个好太太。但与丈夫共进退,为了理想,二人相濡以沫、同甘共苦,这样的爱情和婚姻甚至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得的。

这首《深夜里听到乐声》写于1931年,有了和梁思成的感情基础,林徽因怎样表达自己的爱意,都不为过。那时,正是林梁夫妻二人开始考察中国各地古建筑的初期。林徽因抱恙养病,考察暂停,她遗憾自己拖累了二人逐梦的脚步。诗里的那份怅惘之情,并非爱而不得的遗憾,是对二二人追求尚未实现的叹息。

与林徽因携手走过动荡和苦难,走近理想和追求的,正是梁思成。说才子佳人爱而不得,确实是一个吸引人的故事。但故事和真相之间有时候隔着一座山。

林徽因情若能自控全诗

全诗美文如下:“思而不语,念而不忘。想而不见,爱而不得。情若能自控,要心有何用。心若能自控,何苦要心动。爱若能自控,何苦要心痛。情到深处自然浓,爱到深处自然痛。三生有幸遇见你,纵使悲凉也是情”。

这就是民国第一才女的才情。徐志摩曾为她写过:”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金岳霖对林徽因则是——爱了一辈子、等了一辈子、守候了一辈子。所以后来人评价林徽因把孩子给了金岳霖,把爱情给了徐志摩,把婚姻给了梁思成。

人间四月,姹紫嫣红。唯有她,清贵高洁,素淡如莲。这样的女子,注定笼罩着一个神秘的光环,让人不敢轻触。读林徽因的一生,实在是件美好的事。在那个香艳迷醉的民国,她就像一朵孤清的莲花,开出了静美,丰盈绝尘。

被时光遗落的欢颜,已幻化成一团柔情,从江南烟雨中袅袅升起。记忆斑驳了流年,往事静默在轻柔的诗意里,祭奠着,那一场姹紫嫣红的花事。多想,你是一季永不凋零的春意盎然。多想,你是一首笑语嫣然的诗情画意。多想,你的名字永远留在人间四月,那一缕卷帘清风里,永不老去。

我与春风皆过客 你携秋水揽星河全诗是

这不是古诗,是现代人写出来的,这只是现代人根据诗句改编出来的,来源元末明初诗人唐温如的《题龙阳县青草湖》。

原文: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译文:秋风劲吹,洞庭湖水似乎衰老了许多,一夜愁思,湘君也应多了白发。醉后忘却了水中的星辰只是倒影,清朗的梦中,我卧在天河上。

改编全诗如下: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我与春风皆过客,你携秋水揽星河。

谁共明月赴长生,痛伴思念泪无痕。

2、网上还有很多类似这样的作品,例如:

我与春风皆过客,谁共明月赴长生。

且邀秋芳醉及冠,晏晏良夜大梦中。

3.其实相对喜欢下面这个版本,只是感觉有点心酸:

我与春风皆过客,你携秋水揽星河。

暂请明月压星河,一翦秋水可揽我。

有关这句诗的作者是谁,现已经无从考证,我们暂且称其为佚名。那么这句话究竟在表达什么意思,很多人也是纷纷大开脑洞,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其实这句话如果用白话文翻译,仅仅12个字,但是看后却十分的扎心。

我与春风皆过客

首先我们来看“我与春风皆过客”,这里的“我”其实是一种泛指,而“春风”则是一切美好意象的统称。我们翻看诗词文献,凡是诗中带有“春风”的,基本上都是无限的美好和快意。

比如说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里的春风是一种自喻,也是委婉表达自己朦胧爱情心事;孟郊46岁金榜题名,写下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开心得像个孩子,这里的春风更是心花怒放、畅快无比。李白也曾写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来歌颂杨玉环的倾国容颜;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蕴含着无限的生机和可能。

“春风”既然这么美好,和“我”联系在一起,则是一种骄傲的隐喻。而后面的“皆过客”却让整句的意境从美好变成了无奈。何谓过客?不论是诗仙李白的“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的辛酸凄苦,还是范成大的“乌鸟投林过客稀,前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