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王爷是什么级别,负责什么?古代的爵位和官位品级之间有什么关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古代的王爷是什么级别,负责什么

笼统的来说共有26个级别。王爷是一个爵位,分成两等:亲王郡王。亲王只封授给皇帝的儿子和近亲,郡王则封授给功臣,附属国君。亲王等级高于郡王。

正一品:摄政王,一般是由皇帝的亲族或者戚族担任。暂代暂时因为别的原因而不能理政的皇帝处理政务。

史上著名的摄政王有周公、王莽、多尔衮、爱新觉罗·载沣

弊端是很容易蜕变为兄终弟及,将皇位留给自己的后代,而不是皇帝的子孙。

从一品:圣王爷(皇太后儿子)

侧一品:尊王爷(皇太后儿子)

正二品:晋王爷

从二品:御王爷

侧二品:王爷

正三品:固伦尊亲王

从三品:和硕尊亲王

侧三品:恭贤尊亲王

正四品:固伦亲王

从四品:和硕亲王

侧四品:恭贤亲王

正五品:晋锨亲王

从五品:铭钦亲王

侧五品:贤怡亲王

正六品:恭亲王

从六品:仁亲王

侧六品:宣亲王

正七品:穆亲王

从七品:庄亲王

侧七品:景亲王

正八品:孝亲王

从八品:睿亲王

侧六品:贤亲王

正六品:怡亲王

从六品:亲王

古代的爵位和官位品级之间有什么关系

其实没有什么太大的联系,当然也不会差别太大就是了。我国古代职官的等级高下,大致可以分成四个类别:品、阶、勋、爵。

1.品

品起源于曹魏时期的“九品官人法”,沿用了汉代将人品分为九等的办法,就叫做九品。当然这种品,和后世官级中的品阶并不是一回事。在汉代,官员的身份和秩禄,是以多少“石”来决定的,到了曹魏时期,品渐渐成为官员们身份地位的一种标志。到了南朝梁时,九品发展为“十八班”,以班多为贵,丞相、太傅、太宰、太保为十八班,其余的依次下降。

【孝文帝】

到了北魏孝文帝时,九品发展为每品分为正和从,也就是正一品、从一品……依次类推,从第四品往下,还分为上阶和下阶,也就是正四品上阶、正四品下阶、从四品上阶、从四品下阶等等,一直到从九品下阶,一共有三十个品阶。

北魏的三十品阶制度,到了唐宋被沿用下来,武职从正三品就开始分为上下阶,因此武职有三十二个品阶,文职还是三十个品阶。

隋朝和元明清三朝,每品只分正和从,部分上下阶,文职武职一致,都只有十八个品阶。

一般而言,一二三品是上品,四五是中品,六七八九是下品。

2.阶

阶官和品阶有关,或者可以说是从品派生出来的另一种制度,形成于唐代。

其实从汉代开始,朝廷常常对一些重臣在实际的官职之外,再加赐一些闲散官号,以表示他的身份高低和功劳大笑,这些官职不是实职,只是享受官位带来的俸禄和礼遇罢了。在北魏道武帝年间,这类虚衔便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字:散官。

隋朝将有实职的官职称为“执事官”,把荣誉性的虚衔进行了整理,还是称为“散官”,唐代继承了这个制度,使得散官成为标志官员身份高低的称号,成为了品级的代称,因此,散官又被成为阶官。

【隋文帝】

唐代的文职官员一共有九品三十级,第一级正一品经常空缺不受,所以实际上是二十九级,我们在阅读史书的时候也经常遇到,比如从一品的“开府仪同三司”、正二品的“特进”等等,都是文职阶官。

唐代的阶官制度为后代继承,宋代称之为“寄禄官”(即元丰改制前的“官”),以此说明官级的高下和俸禄的多少。宋代的阶官最复杂,清代的阶官最简单,一般是官居几品就授几品的阶官。其他朝代的阶和品则没有直接关系。比如送代,阶高的官员担任品级低的官职叫做“行”某官职,阶低的官员担任品极高的官职则叫做“守”,没有这两个字的才是平级担任,十分复杂。

【宋徽宗】

3.勋

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和散官相近的荣誉性称号,作为对高级官员有勋劳的人的赠赐。

在隋代,勋就已经被整理为与散官不同的另一个专赐大官功臣的系统,隋高祖杨坚采用后周的制度,从上柱国开始到都督,一共十一等;到了唐代,则变成“十二转”,从勋级十二转上柱国到勋级一转的武骑尉,一共是十二转。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勋官完全是一种荣誉,和俸禄没有什么关系,主要是授予那些作战有功的功臣,一般来说,如果立了大功,必须要封爵才有利益可言,所以勋的地位实际上比爵低,到了清代,干脆把勋给废除了。

4.爵

爵是君主国家对贵族所封的等级,在所有表示官员地位高下的称号里,爵是出现得最早的,《礼记·王制》中记载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古代学者也常说周代有五等爵,其实经过郭沫若等金文大家的研究,周代并没有严格的五等爵制。

【先秦巨擘郭沫若】

可以确知的最早的爵位等级制度应该是出现在战国秦国,秦代爵位从最高二十级彻侯开始,到一级公士,一共是二十等,其中又有官爵和民爵的区别。

汉承秦制,当然汉代并没有像秦朝执行得那么彻底,爵位制度一直到晋才开始系统化,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等;南朝刘宋的时候,又有开国和不开国的区别,带有开国两字的,不能袭爵。

这种爵位制度,为后代所继承,如唐代的爵位就是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等等。

【唐高祖】

清朝取消了勋,所以它的爵位制度是把爵和勋混在一起的,满族宗室和一般功臣的爵位是分开的,宗室的爵位称之为“王爵”或者“显爵”,也就是那十二个宗室封爵,最高是和硕亲王,最低是奉恩将军;一般功臣叫做“世爵”,即“公侯伯子男”,上面再加“一等”“二等”等加以区分。清代王爵不封给一般功臣,世爵里的“公”一般不封给汉人,清初平西王那几位是特例,算不得数。

【吴三桂】

综上所述,在隋朝之后,每个官员身上都会有几种等级身份,高级官员身上最少也有四种登记身份,再加上实职和别的虚衔(如师傅保之类的加官),可能有多重称呼,甚至各不相关,读书的时候需要小心注意。

中国古代贵族爵位分王、公、侯、伯、子、男,为何俄国也是如此

翻译造成的错觉。实际上中国与俄国包括西方更多地区,古代爵位的分级、具体情况都有很大区别。

只不过当年在翻译西方爵位时,为了顺应国人的习惯,让人便于理解,套用了中国爵位的名。这里就笼统讲一讲两者的区别。

王。

中国古代的王,分为亲王和异姓王,为的就是区分与皇族血脉的联系。

西方的王爵,实际上个个都是the uncrowned,无冕,未加冕,就算那个王爵真的与皇帝是血亲,名义上叫“亲王”,但从性质上来讲还是属于异姓王。

换句话说,西王的王爵没有真正的亲王。

公。

西方有“大公”,大公爵,这是中国没有的。大公也属于monarch一脉,monarch这个词体现的是其词根arch,ruler,统治者,它既是统治者,更是patriarch,简单说就是“族长”。

西方的大公可能比王爵还牛,因为这个爵位是倾向于家族血脉地位的。俄国那边也曾叫王子,为什么不是王子但有这个含义呢?就是说,大公才更像中国的亲王。

西方的公爵,则属于chief,强调的是势力中的重要性,德高望重,而不是说他有多大的实力。

中国古代爵位没有大公,只有公爵,俗称叫国公。古代讲,“天子三公称公”,要求实绩,不是光品德高尚就行。

侯。

西方在侯爵这一等级上,还有一个平等的爵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