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上台分享孩子教育(你希望学校怎么教育你的孩子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你希望学校怎么教育你的孩子

孩子的教育,完全依托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上,这种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是不负责任的。

学校只是一个授教和传授知识的讲堂,不是所有的孩子,只要一进学校就能学好知识。为什么有的孩子成绩优秀,有的孩子成绩极差?优秀与极差的区别,不是成绩好的孩子比成绩差的孩子聪明。而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从小有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来自家庭的教育,父母的教育。孩子的比拼,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的比拼。作为父母,你在孩子的学习上付出了多少,相信每一个人心中都清楚。许多家长埋怨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你给了孩子什么样的学习环境和努力的意志?

我的孩子读小学五年级,五年来没休息一个周末,没休息一个寒暑假。每天下午放学后再去参加课外培训到七点,回来再写作业,写完作业还要自学英语,阅读,再练半小时钢琴。直到晚上十一点睡觉。只有周末在完成作业的情况下,才能看两个小时的电视。对她来说己是很大的奢侈了。

孩子五年如一日,已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知道自己哪里不足,就提出参加课外补习。尽管如此,成绩在班级里仍然不是数一数二的。

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许多父母视孩子为心肝宝贝,孩子受累受苦,心痛的不得了。对孩子的爱只能藏在心里,现在对孩子娇生惯养。等于毁了孩子一生。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在学习态度上,坚决没有那么金贵,该拼要拼,该博的要博。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上个大学又不稀奇。说的没错,现在考上大学是真不稀奇。没考上大学的还真稀奇了。

个人观点,如有不同见解,欢迎下方交流

如何加强对孩子的教育

孩子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孩子出生开始,他就开始慢慢觉察周围的一切。父母的陪伴尤为重要。家庭和谐,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教育孩子很是关键。

从小正确的引导孩子,不对的事情及时纠正,不要因为事情小就忽略,否则孩子不知道这样是不对的,下次还会再犯。而当孩子经常做你再纠正,就不如第一次发现及时纠正效果明显。

孩子爱分享,别人家孩子不爱分享怎么办

您好,我觉得意识到这个问题,你可能隐隐感觉自己吃亏了,因为关系不对等。而且你也怕将来孩子的性格造成Ta被人过分占便宜。

很多人会告诉你“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好孩子有好报。但我有点儿不同的意见。下面我来说说,希望对你有启发。

share

1 别家孩子没有错

这话可能你不爱听,但这是事实。

  • 首先,分享、付出不是对等的。

生活中有些事情是对等的。比如咱们做生意,你给我货物我给你钱。你给我货物我不给你钱,那我是错的。这是交易。

但情感引领下的行为,不是交易。你付出了我就要付出还你吗?你分享了我就要分享吗?每个人有自己的价值观,不是你怎样了,别人也要怎样的。虽然情感上我们希望别人也对等付出,但这只是希望,自己认为的“应该”,这不是必选项。可能别人会用其他方式来感谢你,但不是对等付出。

您的孩子作为朋友和其他小孩玩耍,不要要求这种对等,这不是正常的朋友关系。人与人之间如果讲情分的话,付出是不求回报的。这样才能发展出纯粹的友谊、爱情。

孩子的分享不是交易

  • 三岁多的孩子,不分享很正常

在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孙瑞雪老师的书《捕捉儿童敏感期》里说,1岁半到3岁是孩子的自我意识敏感期;2-4岁是孩子的内在秩序敏感期。

在自我意识敏感期,孩子经常会强调“这是我的”“我不想分享”“别碰我的东西”这些话,家长听了觉得孩子太“独”,不懂得分享,认为孩子自私。

其实不然,孩子只是这个阶段比较自我。自私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伤害他人;自我是指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

孩子这个时期看似的“自私、霸道”只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并没有伤害别人的意思。这是他们自我意识构建的关键时期,他们在给自己和“外物”作区分,从而构建自己的边界。

专家不建议家长破坏孩子的敏感期,如果家长硬是要孩子分享,反而会让孩子的自我意识不够强烈,容易顺从别人的蛊惑。所以,家长要尊重孩子的物权意识,听听孩子的内心。因此,对方孩子的家长和孩子不分享,也没什么不好,很正常。

而秩序敏感期呢,简单说是指孩子在这一阶段会,要求自己周围的事物有一定的秩序。并不一定要整整齐齐,而是在自己认为它们该待的地方。比如孩子的玩具区摆放了一个小桌子,突然拿走,孩子就会不舒服。慢慢的这种外在的秩序会形成内在秩序,让孩子按照规则办事。

孩子不愿分享很正常

2 乐于分享的付出者有两种:一种特别成功,一种特别不成功。

分享是社会美德。我们的社会鼓励分享。您的孩子爱分享可能是因为处在秩序敏感期,把你爱分享的习惯学了来,也把你的话听了进去,内化成了内在秩序,从而变得爱分享。

事实上,爱分享的人更受人欢迎,但也有弊端。

有本书叫《付出与获取》,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教授亚当·格兰特写的,他在书中说,企业中乐于分享的付出者有两种:一种特别成功,一种特别不成功。

  • 不成功的付出者总是被利己者利用,耽误了自己的工作;
  • 而成功的付出者会帮助别人,也能同时保护自己的利益。他们会在获利和付出之间找到平衡。

你看,学会适当付出和获取是人生智慧。我们在强调要分享时,也应该教孩子“保护自己的利益”。

据你的描述,孩子的东西其他人可以“随便”玩,这个“随便”你需要注意。是您的孩子没有边界意识?还是这边界意识不被您允许呢?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说,没有边界是很可怕的,意味着别人可以随意“侵占”你,你总是在关系中被剥削的一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好人。当老好人就一定好吗?未必。

在加拿大心理学教授乔丹·彼得森的书《人生十二法则》中有这样的理论:老好人“宜人性”高,总想着别人,屈从别人,而他们天真地以为他人也应该这样对自己。会随意去“侵占”别人,对别人有对等的期待,碰壁后,轻则难受,利益受损,重则形成抱怨,内心忧郁形成疾病。

很多老好人会被人利用,做一个会保护自己的“好人”,发展好自己,才有助于个人成长,有助于社会。

不要一味做老好人

3 教孩子树立边界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

只有形成了明确的边界意识,你才能守住自己的边界和利益,也能尊重别人的边界和利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是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础。

那么如何让孩子树立边界,保护自己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3方面:

  • 父母自己有边界

父母不要无时无刻地付出,在自己不舒服,自己不乐意的时候,可以不陪孩子玩。而且家庭也应该有一定的规则。有些父母很难对孩子说:不。这就在暗示孩子,你可以无限要求,到外面他也会要求别人这样,得不到就抱怨。

在英国顶级家庭心理机构塔维斯托克诊所的育儿书籍《3-5岁幼儿为何问个不停?》中,表达了这样的理念:当你有边界,家庭中有宽泛且确定的规则,孩子在这个圈子里就会感觉到安全。也会停止试探,行为规矩很多。同时他也会意识到,他人也有这样的一个活动空间,学会尊重别人的边界。

  • 尊重孩子的边界
  • 家长还应该尊重孩子的边界。最简单的原则是:拿孩子的东西,要经过孩子的允许。每次都问问:我可以玩玩你的玩具吗?我可以进入你的房间吗?

    如果孩子不同意,就作罢。不要讽刺揶揄。

    这就是尊重。允许孩子表达“这是我的,我有权利支配它”这样的想法。

    放在您这里就是问问孩子哪些东西你认为是你的,你有权利决定如何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