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和曹操比差的很远吗?《骆驼祥子》中祥子把曹家比做了什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曹丕和曹操比差的很远吗

一、魏文帝曹丕不如其父曹操;

曹操先后消灭吕布、袁术、袁绍、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同时还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中国北方,并且兴修水利、扩大屯田、奖励农桑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发展。曹操、曹植、曹丕三人皆才华横溢,文学造诣极大。在识人用人驾驭群臣上,曹丕虽御下有术,但与其父曹操相比仍有差距。曹丕在曹操打下的基础上,建立大魏政权取代大汉王朝政权,随后大破羌胡,击退鲜卑,稳定北方;曹丕在位期间继续发展屯田制,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广议轻刑,与民休养,使北方又重新出现昔日安定繁荣局面;而后曹丕又整肃官风(改变大臣彼此相互诬告、攻击的官场风气);改革官制,制定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三国志》评价曹操是运筹帷幄知人善用;胸怀广阔故能平定中原、成就大业;其智慧谋略最优,称得上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评价曹丕天资聪慧、下笔成章,博闻强记才艺双全如再加上旷达宽宏的气度,努力做到公平,能够心存弘伟的道义追求远大志向抱负,那么和古代贤君也就差不多了。

陈寿在《三国志》评价曹操:“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陈寿在《三国志》评价曹丕:“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二、曹丕推行实行九品中正制,对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影响深远;

九品中正制把用人权力从地方收回了中央,曹氏宗亲的权力也受到限制,曹魏与士族的关系也得到缓和。九品中正制是曹丕继位称帝后,采纳尚书令陈群等人提议(此项制度由何夔(kuí)发起的)推行的选拔官员的制度。这项制度也从曹魏时期一直延续到隋唐科举制的确立,才被废除。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他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制度。九品中正制是一种考察士人和官员的制度中正对已经做官和未做官的人都予以品评,品状是吏部授官的主要依据,但是否为官还得通过各种途径方能做官。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员,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由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的各地人员以及流亡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表内详细记载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小中正帮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

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使选拔人才有一客观依据,选拔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客观来说他也促进了中国选拔人才、官吏制度的发展。但是九品中正制并未完全打通底层人员上升的通道,他最终仍被门阀世族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中正(品评记录他人的人)在人品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被逐渐忽视,家世成了重要指标甚至是主要指标,以至于后期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直到隋唐科举制度的创立和推广,底层人员上升通道才被彻底打通,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也通过科举制入仕做官实现自己“平天下”的梦想。

《骆驼祥子》中祥子把曹家比做了什么

《骆驼祥子》中的背景世界是黑暗的、畸形的、失衡的中国旧社会,人民过着贫苦的生活,祥子只是广大劳苦大众的代表。他们虽然有了一定的自由,但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贫穷又剥夺了他们手头仅有的可怜的自由。

1936年,老舍的一位山东大学朋友谈起他雇佣车夫的经历与见闻:一位车夫买了“洋车”不久又卖掉,如此三起三落,最后还是受穷。

当时老舍觉得该题材可以写成一部小说。 新文学诞生以来,胡适、鲁迅等作家都先后写过人力车夫,但都是从知识分子的角度以俯视的姿态表达对车夫的同情,并未深入其内心和灵魂深处去体味车夫的人生。

老舍因出身贫苦市民家庭,从小就与下层民众接触,对劳苦大众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有着较深入的了解,这一切都为老舍创作《骆驼祥子》提供了材料来源。

扩展资料 《骆驼祥子》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旧中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命运。

祥子18岁从乡下来到城里,他勤劳正直、能吃苦,最大的梦想就是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车子。围绕这个梦想,他的命运经历了“三起三落”的过程,他的性格也经历了“积极向上到不甘失败最后自甘堕落”的变化。

通过他梦想的破灭和最终堕落的故事,作者表达了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祥子等社会底层劳苦大众的同情。

曹宅是,在他所混过的宅门里,顶可爱的。曹宅的工钱并不比别处多,除了三节的赏钱也没有很多的零钱,可是曹先生与曹太太都非常的和气,拿谁也当个人对待。

祥子愿意多挣钱,拼命地挣钱,但是他也愿意有个像间屋子的住处,和可以吃得饱的饭食。曹宅处处很干净,连下房也是如此;曹宅的饭食不苦,而且决不给下人臭东西吃。

自己有间宽绰的屋子,又可以消消停停地吃三顿饭,再加上主人很客气。……祥子遇见过的主人也不算少了,十个倒有九个是能晚给一天工钱,就晚给一天,表示出顶好是白用人,而且仆人根本是猫狗,或者还不如猫狗。曹家的人是个例外,所以他喜欢在这儿。

他去收拾院子,浇花,都不等他们吩咐他,而他们每见到他做这些事也必说些好听的话,更乘着这种时节,他们找出些破旧的东西,教他去换洋火,虽然那些东西还都可以用,而他也就自己留下。

在这里,他觉出点人味儿。 曹先生既认识字,又讲理,而且曹太太也规规矩矩的得人心。所以曹先生必是孔圣人;假若祥子想不起孔圣人是什么模样,那就必应当像曹先生,不管孔圣人愿意不愿意。

其实呢,曹先生并不怎么高明。他只是个有时候教点书,有时候也做些别的事的一个中等人物。他自居为社会主义者,同时也是个唯美主义者,很受了维廉·莫利司一点儿影响。

在政治上,艺术上,他都并没有高深的见解;不过他有一点好处:他所信仰的那一点点,都能在生活中的小事件上实行出来。

他似乎看出来,自己并没有惊人的财力,能够做出些惊天动地的事业,所以就按着自己的理想来布置自己的工作与家庭;虽然无补于社会,可是至少也愿言行一致,不落个假冒伪善。

因此,在小的事情上他都很注意,仿佛是说只要把小小的家庭整理得美好,那么社会怎样满可以随便。这有时使他自愧,有时也使他自喜,似乎看得明明白白,他的家庭是沙漠中的一个小绿洲,只能供给来到此地的一些清水与食物,没有更大的意义。

曹家人是祥子在城里唯一对他好,并且尊重他独立人格的人。也是祥子在城里除了小福子的温暖来源之一。他虽然是个车夫,但曹先生一家人却不低看他,可以说在曹家的日子是他过的比较舒适的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