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插茱萸少一人全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是山茱萸还是吴茱萸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是山茱萸还是吴茱萸

当然是山东茱萸。因为王维在诗中已经说得很明白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

欣赏这首七言绝句,诗人于朴实中见真诚,寥寥四句二十八个字,便把佳节时分思念亲人的情绪,渲染得跃然纸面,呼之欲出。足见功底深厚,情深意长。

独在异乡为异客。

首句便有别异常,表现出了诗人驾驭语言的神奇功夫。一般情况下,诗词中很忌讳同一个词在同一句中反复出现,因为这容易造成呆板,迟滞的效果,给读者带来心理上的缺少愉悦的感觉。而诗人反其道而行之,“异”乡“异”客连续用了两个异字,不但没有产生不良效果,反而产生了加重语气深化情感的功效。足见作者的自信和修辞的功夫非同一般。

每逢佳节倍思亲。

第二句已经成为千古佳句、金句。诗人到了重阳节,远在山西思今山东的亲人,随口吟出了这句名言佳句。这佳句一直流传至今。我们今天每逢节日,仍然喜受用这句诗词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七个字既没有典故,也没有其它所指,朴朴实实,浑然天成。由此不能不让人佩服诗人的天赋。回想我们在学习写诗过程中,往往冥思苦想,苦寻佳句。殊不知,佳句就在朴实无华的口语当中,关键还是我们对意境的抒发没有理解到位,停留在为写诗而写诗的误区当中。正如南宋大诗人陆游所言:汝今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遥知兄弟登高处。

这句就涉及到诗题了。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民间有登高远望的习俗,并采回茱萸佩插在身上,有祈福避邪之效。到了重阳节,诗人自己远在山西,自然而然想到了远在山东的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我远远的知道兄弟肯定会登高望远了。七个字还是朴实无华,把思念兄弟之情化成一幅画面呈现眼前。合辙押韵,顺理成章,似行云流水,口语流畅,仿佛唠家常一般。

遍插茱萸少一人。

全诗的高潮来到了:我知道兄弟在重阳节已经登高远望,也采回了茱萸佩插在身上,但登高的人群里,唯独少了我一人啊!思乡之情,思亲之情,跃然纸上,扑面而来。让读者仿佛看到了王维在高高的山上,遥望家乡,思念亲人的画面。同时也勾起了读者在节日来临之际,颇有思亲同感的情绪。

纵观全诗,语言朴实,通白晓畅,情绪真诚,栩栩如生。

至于题主所问,诗中所提的茱萸,是否是山东茱萸。回答是肯定的。因为诗人所忆是山东的兄弟,山东的兄弟重阳节登高采茱萸,毫无疑问就是山东的茱萸啦!

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简单明了的写出了作者身处异地的思乡之情

在佳节时刻,本该是与家人相聚,共同纪念佳节,可偏偏此时自己身在异地,想必此刻兄弟正在登高插茱萸,却唯独少自己一人,失落感油然而生,更加烘托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也道出了现今忙碌于异地的我们的心声

我们一直在外地打拼、奋斗,平日里的忙忙碌碌麻木了我们的神经,佳节的到来却刺激了它,使我们心中所有的思念如决堤之水,涌上心头,想着往日的团聚,现在的缺席是多么的失落与歉意,心中默默希望家人能够在节日里快乐,以弥补心中这份歉意。

希望大家在那短暂的节日里放下忙碌,陪伴家人

我们总是讲以后、未来,似乎除了现在的忙碌,其余都交托于未来,却不知我们的未来对家人来讲是何其遥远;

真的等到未来,却什么也做不了,因为早已不合时宜,老人太年迈了,我们无法带他们四处郊游,无法让他们品尽天下美食,无法给予他们我们所想的美好;孩子已经长大,不再需要我们的陪伴玩耍、阅读睡眠、好奇解答,我们错过了他们最美好的年纪;

所以没有什么可以交于未来,否则一切都是交于过往的无奈与遗憾,现在就去做我们想要做的事吧——多抽些时间去陪伴、多花些心思给家人、也少留点遗憾给自己。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