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配图(“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是啥意思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是啥意思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出自《古诗十九首》。意为头顶的天,脚底的地,当然更其永恒;而生于天地之间的人呢,却像出远门的旅人那样,离家远行,思家更切,到了那里,尤其不能久留。比喻人生的短暂,而且有厌世的意思。

作品名称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创作年代 汉代 作品出处 《古诗十九首》 文学体裁 五言古诗 作    者 无名氏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词句出处

3 延伸阅读

基本信息

【读音】ren sheng tian di jian ,hu ru yuan xing ke

【释义】头顶的天,脚底的地,当然更其永恒;而生于天地之间的人呢,却像出远门的旅人那样,匆匆忙忙,跑回家去。

【出处】《古诗十九首》

词句出处

青青陵上柏》

无名氏汉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馀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开头四句,接连运用有形、有色、有声、有动作的事物作反衬、作比喻,把生命短促这样一个相当抽象的意思讲得很有实感,很带激情。主人公独立苍茫,俯仰兴怀:向上看,山上古柏青青,四季不凋;向下看,涧中众石磊磊,千秋不灭。头顶的天,脚底的地,当然更其永恒;而生于天地之间的人呢,却像出远门的旅人那样,匆匆忙忙,跑回家去。《文选》李善注引《尸子》、《列子》释“远行客”:“人生于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固归。”“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古诗》中如“人生寄一世”,“人生忽如寄”等,都是不久即“归”(死)的意思。第五句以下,写主人公因感于生命短促而及时行乐。“斗酒”虽“薄”(兼指量少、味淡),也可娱乐,就不必嫌薄,姑且认为厚吧!驽马虽劣,也可驾车出游,就不必嫌它不如骏马。借酒销忧,由来已久;“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诗经·邶风·泉水》),也是老办法。这位主人公,看来是两者兼用的。“宛”(今河南南阳)是东汉的“南都”,“洛”(今河南洛阳)是东汉的京城。这两地,都很繁华,何妨携“斗酒”,赶“驽马”,到那儿去玩玩。接下去,用“何郁郁”赞叹洛阳的繁华景象,然后将笔触移向人物与建筑。“冠带”,顶冠束带者,指京城里的达官显贵。“索”,求访。“冠带自相索”,达官显贵互相探访,无非是趋势利,逐酒食,后面的“极宴娱心意”,就明白地点穿了。“长衢”(大街),“夹巷”(排列大街两侧的胡同),“王侯第宅”,“两宫”,“双阙”,都不过是“冠带自相索”,“极言娱心意”的场所。主人公“游戏”京城,所见如此,会有什么感想呢?结尾两句,就是抒发感想的,可是歧解纷纭,各有会心,颇难作出大家都感到满意的阐释。有代表性的歧解是这样的:一云结尾两句,都指主人公。“极宴”句承“斗酒”四句而来,写主人公享乐。一云结尾两句,都指“冠带”者。“是说那些住在第宅、宫阙的人本可以极宴娱心,为什么反倒戚戚忧惧,有什么迫不得已的原因呢?”“那些权贵豪门原来是戚戚如有所迫的,弦外之音是富贵而可忧,不如贫*之可乐”(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一云结尾两句,分指双方。“豪门权贵的只知‘极宴娱心’而不知忧国爱民,正与诗中主人公戚戚忧迫的情形形成鲜明对照”(《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从全诗章法看,分指双方较合理,但又绝非忧乐对照。“极宴”句承写“洛中”各句而来,自然应指豪权贵。主人公本来是因生命短促而自寻“娱乐”、又因自寻“娱乐”而“游戏”洛中的,结句自然应与“娱乐”拍合。当然,主人公的内心深处未尝不“戚戚”,但口上说的毕竟是“娱乐”,是“游戏”。从“斗酒”、“驽马”诸句看,特别是从写“洛中‘所见诸句看,这首诗的主人公,其行乐有很大的勉强性,与其说是行乐,不如说是借行乐以销忧。而忧的原因,也不仅是生命短促。生当乱世,他不能不厌乱忧时,然而到京城去看看,从“王侯第宅”直到“两宫”,都一味寻欢作乐,醉生梦死,全无忧国忧民之意。自己无权无势,又能有什么作为,还是“斗酒娱乐”,“游戏”人间吧!“戚戚何所迫”,即何所迫而戚戚。用现代汉语说,便是:有什么迫使我戚戚不乐呢(改成肯定语气,即“没有什么使我戚戚不乐”)?全诗内涵,本来相当深广;用这样一个反诘句作结,更其馀味无穷。

延伸阅读

大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汉代的五言抒情诗。它们没有题目,也不知作者是谁.但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笼统地称为“古诗”。这些古诗深受当时文人的喜爱,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西晋诗人陆机、东晋诗人陶渊明、南朝诗人鲍照,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在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选《文选》.从这批古诗中选取了十九首并拟了个总题目,叫作《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为古代知识分子中的蓝领阶层。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标榜,“窃选举、盗荣宠者不可胜数。既获者贤已而遂往,羡慕者并驱而追之,悠悠者,是孰能不然者乎”(徐斡《中论·谴交》)。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无罪无辜,而亡命是效”。然而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和乡愁。《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这样的游子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也从这一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的时代面貌。

其内容大抵可分两类:一一类写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这类诗的共同主题是向往忠贞的爱情.希望夫妻团聚,怨恨虚度青春。由于诗人们取材和侧重点不同.因此各诗又有各自的主题。

有写因丈夫久出不归而深情思念的,有写思妇怨伤青春蹉跎的,有写对夫妻欢会的渴望的等等。总体上说,这类诗实质上只是祈求社会安定、家室团聚.能过正常的恩爱夫妻生活。但由于政局混乱,社会动荡不安,这样的愿望往往难以实现,因而这些诗都流露着浓厚的感伤情调,蕴含着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深刻不满。

另一类是写追求功名富贵的强烈愿望与仕途失意的苦闷哀愁。这类诗普遍写到人生寄世如同行客,寿命短促。由于作者的处世态度不尽相同,各诗也有不同的主题。有劝人安贫达观,知足行乐,有反语嘲弄.曲折发泄失意愤世的情绪的,有感慨世无知音怨恨不讲交情的,有讽劝珍惜功名的等等。这些诗毫无壮志豪情.更多地表露出诗人们因地位卑贱、生活贫穷而热衷功名、羡慕富贵的内心世界。由于他们追求功名富贵的热望破灭,因此变得心灰意懒.厌世弃仕。他们的达观、嘻笑、哀叹、怨愤,甚至颓废放荡,实际上都是在政治上失望甚至绝望时的种种心理.也是当时政治混乱、社会腐败的真实反映。

不管是何种主题,在《古诗十九首》中变奏回旋,最终都共同协奏着这样的生命悲歌:羁旅里的漂泊、欣悦和哀愁,爱情的祈求、美丽和忧伤,死亡的焦虑、惶恐和悲怆,以及三者的水乳交融。从这个视域看,我们将发现,这十九首诗歌具有一种平行的互文性结构,每首诗都有自己的变奏,或羁旅,或爱情,或死亡,或三者的交融,而它们共同协奏的则是这些与生命的基本问题有关的生命悲歌。语言在这儿仿佛已经穿透了生命的迷茫天空,像清澈的星星一样,以一种真挚动人的力量显得这样澄明!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全诗是怎么样的

比喻人生的短暂。离家远行,思家更切,到了那里,尤其不能久留。不但极言生命的短暂,而且暗示有厌世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