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晚意思?《村晚》小牧童的特点是什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村晚意思

古诗《村晚》的意思:

《村晚》是宋代诗人雷震写的一首诗,具体内容是: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具体的意思是:在一个长满水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村晚”一词的另一个意思:

乡村春晚,简称村晚。是指诞生在新农村的春节期间义务为农民百姓打造的田间地头的春节联欢晚会。新农村公益村晚是新时期我国传统城市春晚文化在新农村的演变与创新,是立足于农村现实生活,伴随着传统民俗活动的继承与发展,结合农村地方文化特色与传统,由农民根据现实生活题材,自编、自导、自演,在每年春节期间为庆祝农历新年而举办的全民参与的综艺性文艺联欢晚会。

《村晚》小牧童的特点是什么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坡,山衔落日起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村晚》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的雷震,生平不详,有的说是眉州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有的说是南昌人,宋度宗咸淳元年进士。其作品也就这一首,入选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

这首诗主要写一泓长满绿草的池塘,水漫出来流了一坡;一袭远山,含着落日,倒影浸在波光粼粼的水中。牧童横骑在牛背上回家,嘴里的短笛信口吹着,也没有个腔调。这是一幅美丽恬淡的牧童晚归的水墨画,充满了诗情画意,又充满了生活情趣;而那若有若无时断时续的笛声又使整个画面更显空灵,有了乐感。

题主问小牧童的特点,咱就抛开写作手法艺术境界等等,就细细聊聊这首诗里小牧童的特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悠哉悠哉心生愉悦的;天人合一融入自然。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牧童归去横牛背”,一个“横”字,几分随意,几分懒散,就足以说明小牧童的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唐•栖蟾笔下的《牧童》“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是活波可爱活灵活现的;清•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里的牧童,是调皮好动天真烂漫的。各人诗中的牧童是有着细微的不同的,一个“横”字,就是这个小牧童和其他牧童的不同之处。

悠哉游哉心生愉悦

“短笛无腔信口吹”,短笛、无腔、信口、吹,一枝短笛,对小牧童来说足矣;没有什么固定的腔调,顺嘴而吹,无拘无束,“信牛由缰”,他的心里是无忧无虑的;也必是愉悦的,他什么都不想,有没有人听见无所谓,有没有人偷偷地笑也无所谓,就是随着自己的心吹出什么算什么。这点倒和唐•卢肇的《牧童》有异曲同工之妙“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一个横在牛背上吹笛,一个横在牛背上睡着 ,都不求吹出来的笛声有谁懂,就是个随意。

天人合一融入自然

青草池塘,碧波红日,小牧童闲适地横坐在牛背上,胡乱地吹着曲,他不求有知音来和。可是,天和地听得懂,清风和白云听得懂,池塘和绿草听得懂,更主要是他的牛听得懂啊!不成调的笛声和天地自然融为一体,和谐同一,说不出的熨帖和惬意。

和唐•吕洞宾的《牧童》不同,“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这是明显地辛苦劳累了;和宋•白玉蟾的《牧童》也不同,“杨柳阴初合,牧童睡正迷。一牛贪草嫩,喫过断桥西”,这是不小心犯错了,弄不好要受责备的。

可是我们这首诗里的小牧童,已在日落时归来,漫不经心却人牛同在,笛声无腔却有心情吹响。

言为心声,诗里写的小牧童,其实就是作者的某种真实的心理写照

雷震,生平不详,死亦不详,好象在南宋走一遭,就为了留下这首诗。南宋,那个偏安一隅忍辱偷生的朝廷,那个政治腐败、奸臣辈出的时代。谁不向往恬静悠远超凡脱俗的生活呢?那小牧童的彼时的状态,就是作者厌倦了世俗喧嚣渴望自由宁静的理想生活状态。

不然,为什么关于作者,就再没有别的任何信息呢?也许他辞了官择一处乡村,与小牧童为伴也未可知。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

村晚的意思

《村晚》的意思是: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诗词原文】《村晚》——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