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画里的灞桥风雪驴背,宋元以来画家们笔下的灞桥意
发布时间: 2023-07-17

五代成书的《北梦琐言》中,记载了唐朝宰相郑綮的一段轶事:“相国郑綮善诗……或曰:相国近有新诗否?对曰:诗思在灞桥风雪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

这段轶事对后世影响非常大,“灞桥风雪”从此成为一个全新的概念,成为诗画史上一个经典的意象,也成为历代诗人、画家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从宋元到明清直到现在,吟咏灞桥风雪的诗词散去车载斗量,以“灞桥风雪”为题材的画作也层出不穷,虽经千百年岁月,很多画家的作品没能流传下来,但即便如此,今日能够看到的画作也可称洋洋大观。

这是宋代画家夏圭的“灞桥风雪图”,尺寸是63.7x32.9厘米,画卷真迹现藏南京博物院。

夏圭,南宋临安人,宋代最著名的画家之一,北宗大家,又能融南北所长。可惜他这幅画岁月的痕迹太重,经缩小后,图中景物的细致处已很难看清。

这是后人临摹夏圭的“灞桥风雪图”,能看到山下水边高低错落的凌寒树木,地下桥上白皑皑的积雪,高士骑驴抱琴走在桥上,书童前导。桥这边茅屋数间,似有人居。清朝的乾隆皇帝对夏圭“灞风雪图”极为喜爱,专为其题诗:“驴背风花冷打人,远山忽耸玉嶙峋,谁知了了疏疏笔,郑相诗情画得神。”

元代画家笔下的灞桥风雪,今日已难找到。但元代诗人张仲深的“题灞桥风雪图”诗,可证元代仍有画家做“灞桥风雪图”,只是因种种原因,未能流传下来。张仲深“题灞桥风雪图”诗全文如下:

长安雨雪大如瓮,马蹄晓蹴东华冻。

长安雨雪大如掌,磔磔商车竞来往。

先生名利两不干,骑驴底事冲风寒。

风髯猎猎雪中种,三尺蹇驴僵不动。

自知清骨为诗瘦,不道玉山和雪耸。

君不见长安有客似龟缩,梦魂不到山阴曲。

陶家风味党家奢,煮茗烹羔总庸俗。

清标何似襄阳老,一片襟怀自倾倒。

只因灞桥觅诗忙,非是长安被花恼。

豪吟往往凌鲍谢,长才靡靡压郊岛。

载披毫素眼生花,悲吒无端动清昊。

这是明代画家吴伟的“灞桥风雪图”,绢本淡设色,尺寸为183.6×110.2厘米,画作现藏故宫博物馆。

画作的线条粗简,用皴染的技法,描绘了灞桥一带山野悬岩中树木凋零、风雪弥漫、寒气逼人的环境。

吴伟,江夏人,明朝浙派著名画家,是“江夏派”的倡导者,中年之后画风泼墨淋漓、苍劲豪放,对后世影响很大。

这是明代画家沈周的“灞桥风雪图”,纸本,画幅尺寸为纵153厘米, 横64.9厘米,现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画中作者自题:灞上驮归驴背雪,桥边拾得醉时诗。销金帐里膏梁客,此味从来不得知。

沈周,明代长洲人,文徵明、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是明代影响力较大的画家之一。

这幅画中,整个画面白雪皑皑、山白树枯,一片茫苍。在萧瑟冷寂中,一人骑驴独过灞桥。这件作品笔法温和秀雅,笔墨俭省,构景平和大方,是沈周的一件粗笔佳作。

明代除了吴伟、沈周外,画家张风的《灞桥风雪图扇面》也流传至今,现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这是清代画家王翚的:灞桥风雪图轴,绢本设色,纵121厘米,横53厘米,现藏山东博物馆。

画中王翚自题款识:雪压溪南三百峰,隔溪照见玉巃嵸,等闲十里溪山胜,都在高人跨蹇中。

王翚,江苏常熟人,清初“四王”之一,山水画集古人技法之大成,功力深厚。中年用笔细秀繁密,墨色浓润苍劲,晚年用笔遒劲严谨,墨色富于变化,意境深远含蓄。

这是近代画家陈树人的画作:灞桥诗思图。

画中款识:去秋曾为中山先生制〈灞桥诗思图〉,颇喜其得平远真态,且于前辈雪景,未尝不别辟蹊径也,因复为之,并题旧句一过:万古诗魂一灞桥,漫天风雪压人骄;最怜湖上骑驴客,只拗寒香伴寂寥。 丙辰夏。葭外渔子陈树人识。

一九一四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陈树人作此画以献。中山虽一生以革命为职业,但仍时有诗作。这幅画气息一变,现代风格浓郁,与明清画作迥然不同。

这是齐白石的“灞桥风雪画稿”,是齐白石五次游历中,来西安时所作。

1902年,受好友夏午贻之邀,齐白石来陕,登临华山、亲涉灞水。这幅“灞桥风雪画稿”就是那次游历所画。1909年齐白石回家乡后,整理游历期间的画作,编为一套画册,名为“看山图”,“灞桥风雪画稿”就是其中的一幅。

“看山图”现藏北京画院。

宋元明清画家所做的“灞桥风雪”,灞桥、风月、骑驴过桥三者不可缺一,紧扣唐相郑綮的语意,又在近景设山,将灞桥画的短小简陋,明显未来过灞桥,纯凭想象作画。近代陈树人不知是否来过灞桥,但齐白石的确是来过的,但齐氏的画稿中,灞桥仍沿袭旧法,简陋短小,只画意境,不做写实处理。

上图:沈周“灞桥风雪图”局部,其中的桥明显十分简陋,仅可容二三人并肩而行,这明显没有古长安东出正道的气魄,而灞河也小的可怜,如山间的小溪。

不过,可能这样的灞桥,可能才是画家们心中的灞桥,才是灞桥意象的精魂所在。不管怎么说,灞桥风雪驴背三位一体,在现实中已难觅踪迹,它们永存在画家们的笔墨中,诗人们的字句里。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