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江南有丹橘拼音(江南的拼音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江南的拼音

江南的拼音是。

一、基本释义:

名词: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即江苏、安徽两省南部及浙江北部;泛指长江以南:~风光。

二、详细释义:

1、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各时代的含义有所不同:汉以前一般指今湖北省长江以南部分和湖南省、江西省一带;后来多指今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和浙江省一带。

《左传·昭公三年》:“王以田江南之梦。”汉·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孤与将军,恩如骨肉,割授江南,不属本州。”

唐·张九龄《感遇》诗:“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陈毅《东征初抵高淳》诗:“此日一帆凭顾盼,重山复水是江南。”

2、南北朝时,南朝与北朝隔江对峙,因称南朝及其统治下的地区为江南。

南朝齐谢朓《鼓吹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南齐书·魏虏传》:“﹝拓拔宏﹞甚重齐人,常谓其臣下曰:‘江南多好臣。’伪侍臣李元凯对曰:‘江南多好臣,岁一易主;江北无好臣,而百年一主。’宏大慙。”

3、南唐建都金陵(今南京市),后亦称南唐及其统治下的地区为江南。

《宋史·世家传一·李煜》:“江南伪主李煜,承奕世之遗基,据偏方而窃号。”

《宋史·世家传三·钱俶》:“﹝乾祐﹞三年,江南遣其将查文徽攻福州,俶发兵擒文徽 。”

有关江南的诗句: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白居易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白居易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谢朓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麻这首诗的意思

感遇·江南有丹橘
朝代:唐代
作者: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开头两句,诗人就以饱满的热情,颂扬橘树经得起严冬考验,绘制了一幅江南橘林的美丽图景,形成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橘树是果树中的上品,又能经得起严冬风霜的熬煎,终年常绿,因此诗人以丹橘自喻是有深刻含意的。这是诗人借用橘树来比喻自己“受命不迁”、“横而不流”的人格。这里,诗人不仅写了橘树的外形,而在着意表现它坚强不屈的精神,达到了形神的有机结合。同时呈献在读者面前的,并非一棵橘树,而是一片橘林。诗人是在描写包括他自己在内的“群像”。这就使得诗的意境更为深远开阔,形象更为高大生动。
  三、四两句,写橘树的特点。诗人告诉读者橘树的经冬翠绿,并非因为江南气候暖和,而是因为它有着耐寒的本性。在这里,诗人采用的是问答的形式,问得自然出奇,答得分外有味,把橘树本身的特性简明地概括出来。诗人通过“岁寒心”的双关语,一方面巧妙地指出橘树的耐寒本性,同时又用以比喻诗人的高尚美德。这是借橘树的本性写诗人的心灵之美,既是诗中主人公的自我画像,也是当时千万个正直知识分子的品德的写照。从而使诗的主旨又深化了一层。
  下面六句,是叙事,也是抒情。五、六两句是说:这些甜美的丹橘本可以送到远方呈献给尊贵的客人,无奈关山重叠,通道受阻。言下之意,他本可以将贤者推荐给朝廷,可惜道路被阻塞。这两句妙喻天成,不露痕迹。诗人借用眼前的景物,通过丰富的想象,表现了封建社会一个忠君爱国的知识分子,在遭贬的情况下,仍然不甘沉沦,依旧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可贵品质。七、八两句是诗人从感慨中得出的判断:命运的好坏,只是因为遭遇的不同;而这又如同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一样,其中的道理实在难以捉摸。这是诗人根据自身经历所发出的感叹。最后两句是紧承“运命”两句而来。诗人大声疾呼:不要只说种桃李,橘树难道不能供人乘凉吗?很清楚,诗人在为橘树鸣不平,也是在为贤者鸣不平。也就是说,贤者能人,不会不如李林甫之流。这两句是对朝廷听信谗言、邪正不辨、严厉斥责,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由于诗人有深刻的洞察力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因此这两句议论写得十分亲切自然,深刻有力,大大增加了诗的内涵。这里运用暗喻来抨击时弊,能发人深思,给人以很大的启迪。
  从结构上看,这首诗短短五十字,构思精巧,结构严密,抒情写意,回环起伏。开头以橘起,最后以橘结,前呼后应,且深化主题。尤其是最后出人意料的设问,震人心弦,增添了诗的艺术魅力. 张九龄诗歌语言生动、比喻贴切,毫无矫揉造作、雕琢晦涩之病。刘熙载在《艺概》中,称张九龄的诗歌“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这一评价是非常恰当的。刘禹锡说九龄“自内职牧始安(今桂林),有瘴疠之叹;自退相守荆户,有拘囚之思。托讽禽鸟,寄词草树,郁然与骚人同风。”就是指这类《感遇诗》。

感遇·江南有丹橘译文 | 注释 | 赏析

感遇·江南有丹橘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唐诗三百首,咏物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

注释 伊:语助词。岁寒心:意即耐寒的特性。荐:进奉意。树:种植意。

鉴赏

诗开头两句,诗人就以饱满的热情,颂扬橘树经得起严冬考验,绘制了一幅江南橘林的美丽图景,形成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橘树是果树中的上品,又能经得起严冬风霜的熬煎,终年常绿,因此诗人以丹橘自喻是有深刻含意的。这是诗人借用橘树来比喻自己“受命不迁”、“横而不流”的人格。这里,诗人不仅写了橘树的外形,而在着意表现它坚强不屈的精神,达到了形神的有机结合。同时呈献在读者面前的,并非一棵橘树,而是一片橘林。

诗人是在描写包括他自己在内的“群像”。这就使得诗的意境更为深远开阔,形象更为高大生动。

创作背景

“江南有丹橘 经冬犹绿林”

此典句出自张九龄《感遇》: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1.岁寒心:《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此处即耐寒的特性。
2.荐:进献。
3.奈何:无奈。重:指山岭。深:指江河。阻重深:谓山川阻隔。
4.运命:命运。
5.循环:古人往往把事物的发展看成是周而复始的循环。寻:推寻,探求。
6.徒言:只说。树桃李:《韩诗外传》卷七载简主曰:“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树:种植。
7.此木:指丹橘。阴:同“荫”。
作者是遭奸相李林甫排挤而被贬荆州的,所以诗中将丹橘与桃李对比,桃李媚俗趋势,妖艳一时,丹橘凌霜傲冬,岁寒不凋。

对比鲜明,寓意深刻。

诗末二句,“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意指张九龄对玄宗任用李林甫之流,是隐含忧虑的。

婉而多讽,含蓄蕴藉,也是此诗的一个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