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曲是怎样产生的?散曲分为哪两种形式 散曲的简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散曲是怎样产生的

北京自1012年辽代改称“燕京”,后金、元两代相继建都于此,金称“中都”,元称“大都”。金代于1153年迁都这里。1267年,蒙古大军统领忽必烈下令在“中都”城的东北郊建造新城作为国都,至1276年新城全部建成。1271年,忽必烈在扩建中的国都登基称帝,国号“大元”。由此可见,元大都自1153年以来作为金代的政治、文化、商贸的中心长达60年,也是中原文化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交汇地。

自中晚唐以来,民间长短句歌词经过长期的酝酿,到了宋金对峙时期,又吸收了一些在北方流行的民间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等文化因素,首先在金代统治的北方地区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这就是散曲。由于产生在北方,散曲由此也称“北曲”。

散曲可以说是承继于“词”之后的“可唱”的诗体部分,从金末元初的几十年间,散曲处于以金代遗民为创作主体的“以词为曲”的阶段。

所谓“以词为曲”,简单地说就是在词的形制中吸收了北方的俗语俚曲,正所谓“金元以来,士大夫好以俚语入词……同时诸调时行,即变为曲之始”,或在北方的俗语俚曲中融入了词的某些艺术特色。就是说,元代初期的散曲还刚刚从词和俚曲中脱胎出来。

散曲兼有词和曲的特色,“说它是曲,它的韵味却更像词;说它是词,它的面貌却已是曲。”所以《乐府余论》中说:“宋元之间,词曲一也。”

散曲与词都是取长短句的形式,倚声填词,以语体化来适应自身的音乐性,因此有时也称散曲为“词余”。但是散曲的句式更为灵活自由,从一字句到几十字不等,伸缩性很大。这主要是由于散曲特有的“衬字”手段造成的。

衬字,即在句子本格之外所加的字,衬字根据需要可多可少,比起诗词字数的固定化是一种突破,能更细腻、更自由地表达复杂多变的感情。

其次,散曲的用韵较密,几乎句句都要押韵,且平上去三声可以通押。诗词的韵脚一般不能用重复的字,散曲的韵脚则不受此限制。另外,在语言上,诗词一般宜雅而忌俗、宜庄而忌谐,而散曲则雅俗皆可、庄谐杂出,具有口语化、通俗化、自然率真的倾向。

散曲的体制包括小令、套数两大类。小令是散曲的基本单位,又称“叶儿”,起源于词的“小令”,是单一的简短的抒情歌曲,常和五言和七言绝句,及词中的小令,成为我国最好的抒情诗的大部分。

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但也有例外,那就是它有3种变体,一种是带过曲,如“沽美酒带过太平令”、“雁而落带过得胜令”等。

二是集曲,系取各曲中零句合而成为一个新调,如《罗江怨》,便是摘合了《香罗带》、《皂罗袍》、《一江风》的三调中的好句而成的。最多者若“三十腔”,竟以30个不同调的摘句,合而成为一新调。

三是重头小令,即以若干首的小令咏歌一件连续的或同类的景色或故事,如元人常以8首小令咏“潇湘八景”,4首小令咏春、夏、秋、冬四景,或者竟100首小令咏唱《西厢》故事等,每首的韵不同。

套数又称“散套”、“套曲”、“大令”,是由若干支同一宫调的曲牌连缀而成的组曲,各曲同押一韵且连缀有一定的顺序,一般在结尾部分有尾声。

套数起源于宋大曲和唱赚,在南曲至少必须有引子、过曲,即尾声的3个不同的曲牌,始成为一套。在北曲则至少有一正曲及一尾声,但也有的套数亦有无尾声者。无论套数使用多少首曲牌,从首到尾,必须一韵到底。

正如词之为继于“乐府辞”之后的“可唱”的诗体的总称一样,散曲的曲调的来源,方面极广,包罗极多的不同的可唱的调子,不论是旧有的或者是新创的,本土的或者是外来的,宫廷的或者是民间的。在其间,旧有的曲调所占的成分并不是很多,大部分是新进入的“里巷之曲”与“胡夷之曲”。

金元之际,也包括元代初期的文人初作散曲,通常在创作方法上是“以词为曲”;在体裁上是多作小令,对套数很少或根本不予涉及,更不涉足杂剧。

散曲分为哪两种形式 散曲的简介

1、散曲分为小令与套曲。

2、小令又叫“叶儿”,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基本特征。但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则是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此等小令应该是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每首小令可以单独成韵,最多可以达百支。

3、“套曲”又称为“套数”、“散套”或“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其定制一般有三个特征:一是全套必须押韵相同;二是有尾声;三是同宫调的两个以上的只曲连缀而成。套曲以其较长的篇幅表达相对复杂之内容,或抒情,或叙事,或抒情叙事兼而有之。

4、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带过曲。带过曲是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如【雁儿落带得胜令】【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等,曲牌最多不超过三首。带过曲属于小型曲组,与套数比,容量小的多,且没有尾声。他只是小令与套数之间的特殊形式。

散曲的体裁特点

散曲的体裁特点

  • 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

  • 每首散曲都有曲牌,且属于一定的宫调。

  • 各自曲牌在字数 、句数、平仄 和用韵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规定。因此,每首元曲的前面都冠有 类别名、宫调名、 曲牌名和曲题名。

小令

  • 所谓小令又叫“叶儿”,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基本特征。但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则是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此等小令应该是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每首小令可以单独成韵,最多可以达百支。《录鬼簿》记载乔吉有咏西湖的【梧叶儿】百首,是重头小令之最长者。

套数

  • 至于“套数“,又称“套曲”、“散套”或“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其定制一般有三个特征:一是全套必须押韵相同;二是有【尾声】;三是同宫调的两个以上的只曲连缀而成。套曲以其较长的篇幅表达相对复杂之内容,或抒情,或叙事,或抒情叙事兼而有之。

小令和套数是散曲的两种主要形式,一为短小精悍,一为富丽雍容,但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带过曲。带过曲是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如【雁儿落带得胜令】【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等,曲牌最多不超过三首。带过曲属于小型曲组,与套数比,容量小的多,且没有【尾声】。他只是小令与套数之间的特殊形式。

名词解释:散曲

散曲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之一。在元代兴盛,和唐诗宋词同为一代之文学。又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散曲由宋词俗化而来,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中国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

它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后来随着散曲格律化和去市民化,失去了个性鲜明的鲜活市民文化血液,变得与宋词几乎无异,随之衰败,未能像唐诗宋词一样繁荣延续及后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散曲

散曲是什么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