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的“破釜沉舟”和韩信的“背水一战”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为何韩信经典的“背水一战”不能被列入三十六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项羽的“破釜沉舟”和韩信的“背水一战”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

项羽和韩信是楚汉最杰出的两位军事天才,两人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作为军事天才的他们精通兵法,战必胜攻必克;他们在战场上都是胜利的名词,但在政治上却有点力不从心了。

要说到古代最勇猛的人,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西楚霸王项羽了,力拔山兮气盖世。让项羽一战成名的要属巨鹿之战,这本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战争。秦朝名将王离和章邯率40万秦军攻打赵国,赵国不敌,像楚国求援。楚国任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宋义没想过救援赵国,只想着秦赵两国两败俱伤之后坐享渔翁之利,并处处刁难项羽。项羽本就看不惯宋义为人,趁着此刻杀了宋义。军队由项羽统领,在渡过黄河时,命令所有人砸掉船只,烧毁帐篷,只带三天干粮,只许胜不许败。大军以闪电之势,以一当百之勇迅速击败秦军。项羽的勇猛和必胜的信念对军士们起着绝对性的作用,自此一战,秦朝名存实亡。

被后世称为“兵仙”的韩信,战必胜攻必克,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把王侯将相的职位都集于一身的人。他的背水一战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韩信在攻打赵国的时候,双方实力悬殊太大,如果硬碰硬根本没有取胜的可能,他便想出了一个计策。就是先派一部分士兵去佯装进攻,目的是引出赵国的士兵,等敌人都过来以后,然后在派出骑兵到赵国的军营里插上汉军的军旗。这样回来的士兵以为城被攻破了,就会成为一盘散沙。韩信开始发动攻击,还捉住了赵国的赵王,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两者都是敌我实力相差太大,不用非常之法根本取得不了胜利,如果固步自封两人都会以失败而告终。不同之处在于项羽是靠勇取得胜利,韩信是靠谋取得胜利。故此,项羽是勇战派代表人物,韩信为谋战派代表人物。

每天都会更新,记得关注哦,不然下次找不到了

为何韩信经典的“背水一战”不能被列入三十六计

谢邀,我是以史为鉴。

关于这个题目,以史为鉴首先说一点:

三十六计只是中国古代兵书中的一种,而且是属于没有明确作者、没有明确时代的著作。虽然背水一战没有被列入“三十六计”之中,但并不是说背水一战不重要,而是背水一战中运用到了多个“三十六计”中的计策,无法用一计来形容这一战的惊心动魄罢了。

下面听以史为鉴详细介绍一下


一、三十六计来源

《三十六计》虽然现在名气极大,其实这本所谓的兵书只不过是明清时期的有心人,通过总结、寻找历朝历代各种记载和战例,最终按照民间非常流行的数字取名编撰成《三十六计》。

现代许多书中故意把《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排列到一起,让人误以为三十六计是孙子兵法的一部分,这其实是大谬。

中国历史上的兵书其实很多,比如先秦时代就有据说是姜子牙所著的《六韬》,司马穰苴的《司马法》、孙武的《孙子兵法》、孙膑的《孙膑兵法》、尉缭的《尉缭子》……这些著名的兵法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赫赫威名。

到了秦汉之后,韩信据说也留下了《韩信三篇》,曹操、诸葛亮也写过兵法,唐代李靖的《卫国公兵法》、明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都是中国当时最有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所著作。

但是不同于上述著作,《三十六计》此书到底是谁在何时编撰,这个已经不可靠了。大概率是没有经历战争的文人根据历史战例汇集而成。

二、三十六计都是哪些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共分为六个部分: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

每个部分共有六计,从第一计瞒天过海开始,到三十六计走为上结束加起来共计三十六计。

前三个部分是我强敌弱时候采用的计策;后三个部分是我弱敌强时候采取的计策;这六个部分,三十六计分别是:

第一套: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渡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途伐虢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颠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第六套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三、背水一战中的谋略

虽然说“背水一战”在三十六计中没有单独列出来,但是背水一战战例中,运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多个计策,并不是简单的一计,而是多种谋略的体现。

比如《三十六计》中的第四计的以逸待劳,第六计声东击西,第十六计欲擒故纵,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等等都在背水一战中有所体现。

1、韩信帅军背水陈列,误导赵国人认为韩信不懂兵法,犯了轻敌的错误;

2、韩信瞒天过海,派遣小分队声东击西,专门等待韩信主力和赵国主力倾巢而出大战的时候,悄悄攻占赵军空营。

3、韩信欲擒故纵,在和赵军大战的时候,故意佯装败退,丢下大量旗帜、辎重,让赵军认为汉军不堪一击,然后倾巢而出。

4、韩信佯装败退的时候,背水陈列的军队正是以逸待劳,而且置之死地而后生,士气高涨。赵军虽然占据优势,但是无法彻底击败汉军。

5、等到赵军无法击败汉军,想回营修整再战的时候,却发现自家大本营已经插满汉军旗帜,于是军心大乱,在韩信的主动出击之下大军崩溃。这又是上屋抽梯之计的典型做法,让对方没有退路,置于死地。

所以说虽然“背水一战”貌似很简单,不过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罢了。

但是实际上韩信在战前派遣间谍侦查对方决策,提前准备夺取大营的小分队;战争前期故意战败,抛弃辎重,而后又背水一战,以逸待劳,让赵军优势兵力疲于奔命而不得胜;战争后期乘着对方以为大营已失,军心崩溃,乘机两面夹击击破赵国……

可以说这一战完美体现了韩信用兵入神的战术技巧,并不是区区一计可以形容的。


以史为鉴评曰:中国历史上经典战例虽然层出不穷,三十六计虽然很经典,但这些并不能完全概括所有军事战争中面临的不同局面。

每一次战争战役都会有其特殊的情况。虽然历代先贤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但要是我们以为有了这么多的兵法谋略就能万无一失的话,这岂不是又犯了纸上谈兵的错误?

这也是《孙子兵法》开篇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根本原因。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为什么项羽当年可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而多年后却杀出重围自刎乌江

项羽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却不是杰出的政治家。为人自大又残暴,又不懂笼络天下百姓。当年破釜沉舟,是因为天下苦秦久已,得到百姓拥护和各路诸侯的拥戴,因而得以做强做大。后来斩秦婴,焚咸阳失了民心。自己称西楚霸王时又分封几十个王,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