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强焊工”,若没他,中国高铁和国产航母不会如此顺利诞
发布时间: 2023-07-11

引言

自打中国拥有了“双航母”,军舰呈现“下饺子”的盛况以来,国外对中国海军的关注度也日益提高。近期,美国媒体就有报道称,中国的第三艘航母接近竣工,第四艘航母即将开始建造,造船厂进一步扩建。这些都从侧面印证了中国海军实力更强了,国产航母也越发受到国际重视。

这些如今令无数国人感到骄傲的军工成果,背后离不开科研人员们夜以继日地钻研与付出。

造一艘航母的困难程度,放眼世界看看如今寥寥无几拥有航母的国家就能有所体会,中国也是经历了学习借鉴、进口改造到实现国产化的一段艰辛历程,设计了各行各业的优秀专家学者们。其中就有号称“中国最强焊工”的潘际銮院士,这位面容和蔼、质朴无华的老人,对中国高铁、航母的诞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焊接是终身事业

在焊接一线,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个白发苍苍、身姿不再挺拔的年迈身影,那就是已经92岁高龄的潘老。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多年来坚持为焊接产业奔走?答案很简单,因为焊接是潘老终身热爱的事业。

展开全文

中国焊接工业奠基人

焊接,一个早年听上去并不怎么“洋气”的字眼,甚至在很多人都并不愿意成为焊工,因为他们并不起眼,工作环境又相对恶劣,常年戴着面具,与电光、噪音、高温打交道。实际上,焊接是现代工业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包括很多军用设备。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百废待兴,工业领域更是亟待发展。当时急需现代化建设型人才,就读于清华大学机械系的潘际銮也就在此时拥有了接触新技术的机会,他被推荐到哈工大,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学习新兴的焊接技术。

当时在国内这项技术一片空白,根本不受重视,因为在很多人看来,焊接不过是“焊洋铁壶”、“修理工”,他们同一届自愿学习焊接专业的研究生竟然不超过6人。

能够成大事之人,绝不会只着眼于眼前的利益,也不会只顾着个人利益。潘际銮很有远见,在接触到这一新技术的初期,他就知道未来中国的经济建设中,这项技术一定会起到重要作用。

于是他毅然选择了学习焊接,个人天赋加上艰苦努力,他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科学实验成果。随着中国工业的起步与发展,国内对于高级焊工的需求果然急剧增加。

1952年,潘际銮在哈工大参与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焊接专业,并细心教导数届学子,带领国内焊接人才队伍逐渐壮大,是当之无愧的焊接工业奠基人。

到了50年代中后期,虽然国内焊接领域已经不乏专业焊工,但一面对火箭、油轮、航母等巨型模块就力不从心,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实现中国军工业更上一个台阶,作为中国焊接领域开拓者的潘际銮院士自然不会视若无睹,带领着手下济济人才开始走到攻关之路。

60年代,潘际銮成功带领团队试验成功氩弧焊,这是我国自主生产的第一条核反应堆焊接工程;70年代末,潘际銮又与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电弧传感器和自动跟踪系统;到了80年代,潘际銮提出焊接电弧控制法,开辟了焊接电弧控制以及焊接自动化的新途径。

“焊接表面上看是一门简单的技术,但它作用很大……”提到焊接,已过耄耋之年的潘际銮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青春年少,活力十足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就是想为国家做贡献、为工业做贡献,为此,我还一直在努力。”

促进高铁、航母、核电站发展

焊接是国防与工业最关键的技术之一。就拿高铁来说,普通铁路的钢轨几十米就有个接口,因此火车在运行途中会发出“哐当哐当”的响声,但高铁不行,高铁的速度很快,同时又要保持平稳,所以高铁的铁路需要达到无缝状态,这就必须要用到精湛的焊接技术将一根根钢轨紧密衔接。

修建我国第一条高铁的时候,全程总共有3800个焊接头,是经验老道的潘际銮解决了钢轨的焊接问题,让轨道的焊接口变平、变光,成为高铁提速的安全保障。2016年,我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超过2.2万公里,焊接头激增至84万个却没有一个是出现问题的。

航母就更不用说了,它是一座移动的“海上军事基地”,一旦进入战备,面对的就是无数导弹与战机。

所以,建造航母的材料要用到一种炸不穿、高强度的钢,如此厚度对焊接无缝连接技术要求极高,据悉,建造一艘航母保守估计需要2400名顶级焊工,同样也运用到了潘际銮研制的无缝焊接技术。现在辽宁舰已经服役多年,山东舰也多次完成海上试训,都足以验证他的焊接传奇。毫不夸张地说,若没有这位“最强焊工”,中国高铁和国产航母不可能顺利诞生。

到了90年代,潘际銮又参与建设了我国第一座自行建设的秦山核电站。核电站的焊接要求更高,要彻彻底底密封起来。当时有专家考察后发现秦山核电站工程中大量的焊接结构不合格,时间长了或许会有核泄漏的风险。潘际銮就是在此时临危受命,将大量焊接结构推倒重来,与团队一起共同制定了新型的缜密的方案。

潘老的另一项独一无二的贡献,就是发明了解决大型结构件在工地实现自动化焊接的强大武器——焊接机器人。长久以来,大型结构板块比如航母与火箭,人工焊都占据着绝对的主体地位。尽管自动焊技术已经初见锋芒,但大多数时候都离不开人工参与,无法彻底由焊接机器人独立运行。然而在大型焊接的储罐内工作,环境是十分恶劣的。

最主要的就是高温,250℃这个数字,听上去很吓人,但这的的确确就是焊工们有时需要面对的。他们不得不时刻戴着焊帽与厚厚的面具,笨拙乏力不说,时间一长就会缺氧、眩晕。

为了满足国内军工业的需求,也为了解放人力,提高生产效率,潘际銮院士致力于实现真正的自动化焊接,他带领的团队研制了一种无轨道爬行式弧焊机器人,这在国际焊接领域都是首创。

“我们的机器人可在垂直立面或弯曲面上自主跟踪焊缝,自由爬行,执行全位置焊接操作任务……实现了无导轨无导向,跟踪精度达正负0.5毫米……工作效率比传统的人工焊接提高5倍以上。”

潘际銮院士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起自己的发明,不由自主地透露着喜悦之情。

爱情是细水流长

潘际銮老人的这些科研成果,随随便便一项拿出来就是价值不菲的,他的身价已经高达千亿。然而这样一位声名显赫的国宝级科学家,几十年来却依然保持着最质朴的生活作风。“一生一件事,一生爱一人”就是对他最好的评价,因为焊接是他终身热爱的事业,而夫人李世豫便是他细水流长爱情的共同缔造者。

两人相识后,通过补习功课互生好感,就此步入婚姻殿堂,相互陪伴,共同老去。无论潘际銮获得了多大的科研成就,他始终不骄不躁,每天上班都只骑着自行车,后坐载着自己的妻子李世豫,穿梭在清华园的林荫道里。

他与老伴儿的生活简单又有规律。白天到办公室上班,带着几十人的团队干活;傍晚6时准时蹬着自行车回家,老伴已经在家中做好晚饭等待他归来。上上网、看看书、回回邮件,这就是潘老的业余生活。

这位“中国最强焊工”,私底下却是一位平易近人、朴素又“接地气”的老人,他对伴侣的坚守与陪伴更是令无数人为之羡慕与向往。这样具有“反差萌”的大科学家,怎能不让人敬仰与喜爱呢?

结语

潘老至今也没有退休,他说自己“闲不住”,每天就想准时到办公室上班,带带团队、搞搞科研,努力推动焊接机器人产业化。潘际銮老人对此的回答令人动容:“我这一辈子不图什么名利,我的奋斗目标就是为国家做贡献,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从潘际銮老人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是“革命者永远年轻”,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老一辈科研人员的艰苦奋斗,祖国才迎来了繁荣昌盛的未来。中国从来都不缺少这些奋斗者,他们愿意在国家需要之际贡献自己的力量,不图回报,能够抵御住外界的一切诱惑,只为坚守自己的本心。

人都会老去,但是像潘际銮院士这样,永葆工作热情、不断学习与创新的人,他们的内心永远充满活力,他们所铸造的传奇永恒不朽。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