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K3》帝国崛起史:阿拉伯沙漠中绽放的文明之
发布时间: 2023-07-17

引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在死亡之海缓慢流动的波涛之上,一排骆队在浪尖缓行。「贝都因人」的白色长袍随风飘荡,他们的黝黑手臂抓紧骆驼的缰绳,瞳孔中倒映着千年不变的金黄沙丘。驼队的被夕阳拉得瘦长,古老的歌谣随着驼铃声回荡在风中,穿过阿拉伯半岛,纳入地中海的宽广怀抱。

如果说生活在北极圈的「因纽特人」有一千个词来形容不同种类的雪,那么贝都因人就有同样的词来形容沙子、砂砾和岩石。现代贝都因人逐水草而居,依靠骆驼和世代相传的生存技巧在西亚和北非的沙漠中坚韧生活。他们是极少坚持祖先游牧习俗的阿拉伯人,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经济需求和战乱,许多贝都因人也选择在城市定居,前文描绘的景象正在消失……

然而,这个小民族的祖先却在千年之前完成了喜马拉雅山以西最伟大的征服,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宗教之一,建立了波斯、亚历山大、罗马帝国之后第四个地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他们的脚步东至葱岭西抵西班牙,他们的商贸纵贯欧亚大陆,他们的船队征服印度洋的惊涛骇浪远抵东南亚,他们的文化硕果璨若星河,与远东华夏文明遥相辉映。

本篇《从部落到帝国》第二期,笔者将带您穿过缥缈沙尘,探寻「阿拉伯帝国」的崛起与征服。

起源1781年,德国历史学家「奥古斯特··冯·施洛塞」坐在办公室中,正为一个起源于阿拉伯半岛和叙利亚沙漠的古代人种取名而犹豫不决。微风拂过,吹动桌上圣经簌簌翻页,正好在「创世记5:32」篇停下。奥古斯特正欲合上,突然在经文中看到“「诺亚」在500岁时生了三个儿子,大儿子名叫“闪”(Shem)”。

奥古斯特突然想到,圣经中闪的子孙正是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希伯来人」、「埃兰人」和「亚述人」,他们都说同样的语言。灵光乍现,自己研究的古代种族与“闪”很可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闪”……“闪姆”……,不如加个后缀,就给他们取名为“闪米特人”(Semitic)!

阿拉伯民族就是闪米特人的一支。

六千到四千年前,当阿拉伯人还在半岛南端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时,西北方两河流域的古代居民「苏美尔人」和「亚述人」就已建起恢弘的大理石殿堂,也正是他们在今天土耳其库尔克留下了一块记述历史的楔形文石碑「库尔克巨石」。铭文记载亚述国王御驾亲征敌人并大获全胜的事迹:“他的京城被我破坏,用火烧掉了。他率领1200辆战车,2万士兵,他的盟友阿拉伯国王「金迪布」(Gindibu)还带来了1000个骆驼骑兵。”这是“阿拉伯”一词首次出现在历史上。公元前700年,亚述帝王多次对阿拉伯半岛用兵,迫使当地人向他进贡香料、象牙、黄金。

亚述帝国首都尼尼微的复原图

骑在骆驼上英勇抵抗亚述军队入侵的就是前文的贝都因人(Bedouin),他们彪悍坚韧、桀骜不驯,是生活在半岛北部古老的阿拉伯氏族部落。公元前8世纪,阿拉伯人就在红海和波斯湾沿岸建立了辉煌的商业文明。闪米特语的“-rb”词根有多重含义——包括“西部”“日落”“商人”“沙漠”“旅行”,虽然各不相同,但已基本勾勒出早期阿拉伯人的“用户画像”了。

到六世纪,苏美尔、亚述、巴比伦、赫梯文明只剩下残垣断壁。占据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东罗马帝国」和统治伊拉克的「萨珊波斯帝国」如两扇大门横亘在阿拉伯半岛北部,与南部的阿拉伯散装部落成三足鼎立之势。为建立缓冲区,东罗扶持了「加萨尼王国」,萨珊波斯扶持「拉赫姆王国」,他们都是阿拉伯人藩属国,用以抵御和控制贝都因人侵袭。

两国繁荣昌盛之际,阿拉伯文化也开始蓬勃发展。在统治者的府邸中,诗人和说书人门庭若市,后来被载入《古兰经》的故事文本和早期阿拉伯历史很有可能就是在此完善的。虽然此时的阿拉伯人在罗马、波斯两大文明面前与“蛮夷”无异,但阿拉伯民族意识正在壮大,语言和文化逐渐统一。

贝都因人的政体是部落,组织度极为松散,单一的首领和统一的决策从未出现过。维系贝都因人凝聚力的是以家庭和血缘为纽带的小集体。这并非是他们不够“文明”,而是地理因素导致的。阿拉伯沙漠是地球上最不宜生存的地带之一。虽然半岛三面环海,但在副热带高气压带下常年盛行下沉气流,又是由内陆吹向海洋的离岸风,造成海洋水汽也不能深入陆地形成降水,久而久之形成了无边的死亡之海。

在这里,只有亲缘关系才能给人提供保护,单打独斗死路一条。但在6-7世纪,阿拉伯人松散的亲缘纽带被一种更加高效的组织形式或是意识形态替代:「伊斯兰教」。而发明并应用这套制度的人,名叫「穆罕默德·伊本·阿卜杜拉 Muhammad ibn Abdullah」。

他的全名是阿布·卡西木·穆罕默德·伊本·阿布杜拉·伊本·阿布杜勒-穆塔利卜·伊本·哈希姆。大意有“真主的仆人”“为人称道的”“呼唤真主者”“真主的使者”“先知”“穆圣”等等。伊斯兰(al-'islām)出自闪米特三字母“s-l-m”,后演变为阿拉伯动词“Aslama”,意思是“接纳和追随真主的命令或意志”。

前伊斯兰时代的阿拉伯

在穆罕默德出生之前,阿拉伯半岛与其他远离“文明中心”的地区并无太大区别。贝都因人以劫掠和游牧为生,定居者则建立了贸易枢纽麦加和农业大城麦地那。各部落信仰五花八门的神,包括神圣的树、巨石和井。不过在大型聚集地,「亚伯拉罕一神教」已经完全取代多神教信仰。犹太教在阿拉伯半岛西南部广泛传播,基督教在东北部的波斯湾沿岸扎根。

「亚伯拉罕一神教」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源头。是犹太人在公元前2000-1500年吸纳两河文明神明与迦南本土神明创造的最古老的一神教体系。狭义来讲是指传说中的先祖「亚伯拉罕」所信奉的「耶和华神」为核心的创世神话为基准的一神理论。核心思想是敬拜唯一真神,不承认其他任何神灵。

所罗门将犹太教圣殿奉献给耶路撒冷

由于自然环境差别,半岛发展不均,各部落经常为争夺资源大打出手。连年战争让社会生产停滞、阶级分化加剧,产生了拥有大量绿洲草地的部落贵族和一无所有的牧民。麦加城的商业贵族对无产阶级进行高利贷盘剥,加剧阶级对立。而东罗马和波斯帝国为争夺商路在阿拉伯半岛反复拉锯掠夺,造成土地荒芜,灌溉被毁,商旅不行,人口锐减。波斯为垄断贸易,又废掉从也门到叙利亚的商路,造成半岛西部经济急剧衰败。

在阿拉伯文明之火濒临熄灭时,巨大的外部压力促使阿拉伯人放弃内斗,寻找出路。阿拉伯贵族阶层希望打破氏族壁垒,夺取新的土地和商道。广大下层人民要求和平稳定,渴望摆脱经济、政治剥削。社会各阶层迫切需要一个具有高度组织性的阿拉伯民族意识形态来团结一切阿拉伯人建立大一统世俗政权,这就是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崛起的必要条件,也是阿拉伯帝国政教合一制度的根源。

公元600年,分裂落后的阿拉伯半岛和北方的两大帝国

公元570年,穆罕默德出生于古莱什部族的「哈希姆家族」。古莱什部族是阿拉伯半岛西部最强大的势力,拥有麦加「天房」的管理权,从每年的祭祀贸易中牟利。古莱什部族利用武力强制推行“圣月制度”,在此期间禁止一切暴力,保护所有人来麦加朝圣和贸易。

天房\克尔白 (AL-Ka'bah)的阿拉伯语字面意思是“立方体”或“寺庙”。它的历史极其久远,建立伊始就是麦加乃至整个阿拉伯的宗教圣地。阿拉伯人认为天房位于世界的中心,是神圣世界与世俗世界的交汇点。后来,《古兰经》记载:“为世人而创设的最古的清真寺,确是在麦加的那所吉祥的天房、全世界的向导。”天房是伊斯兰教最神圣的圣地。

先知·穆罕默德笔者尝试站在史实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以一个真实的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角度描述穆罕默德,尽量剔除神化、传说、传奇的部分。

穆罕默德的父母、祖父在他年幼时相继离世,由叔父阿布·塔里布担任监护人。说是监护,其实部落的所有儿童都要送到沙漠里跟随贝都因人生存,以此筛选“软弱”的孩子,免得浪费宝贵的资源。塔里布看到穆罕默德还活着,就带着他来往叙利亚,传授贸易经验。这一阶段的史料稀少、充满传说和杜撰,我们能确定的是青年穆罕默德在印度洋和地中海的贸易中获利颇丰,并以正直和诚信声名远播。

Al-Uzza石像,前伊斯兰时代,阿拉伯宗教的三位主要女神之一

这段时间,穆罕穆德接触到多神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积累了大量社会经验和宗教知识,《古兰经》的雏形开始在他的脑中酝酿。595年,25岁的穆罕默德与古莱什部族40岁的寡妇「哈蒂佳(Khadija)」相识并结婚,她是默罕默德事业起步的重要推手。

麦加附近有一座山名叫「贾巴尔·努尔」,意为“光明之山”。相传穆罕默德在600年之后开始频繁进入山中的「希拉洞穴」彻夜冥想,冥想内容我们不得而知,但冥想的结果显而易见。610年的某日,40岁的穆罕默德从洞中回家后,惶恐地告诉妻子哈蒂佳自己在冥想时遇见「大天使加百列」降世临凡,祂说:“你应当奉你创造主的名义而宣读,他曾用血块创造人。你应当宣读,你的主是最尊严的,他曾教人用笔写字,他曾教人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加百列宣称穆罕默德是「真主」拣选的最后先知,随后启发他诵读经文,也就是日后的《古兰经》。

Pinturicchio画作《天使报喜》中的大天使加百列

真主(Allāh)是伊斯兰教传到中国后,“唯一真实主宰”的简称,是伊斯兰世界观中宇宙最高的独一实在、应受崇拜的主宰,音译为“安拉胡”。真主\上帝是古希伯来人、阿拉伯人和亚述人对造物主的共同尊称。祂就是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及其衍生所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