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手抄报(山西省洪洞县的大槐树是一个有名的寻根之地,有多少姓氏是从这里迁移出去的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山西省洪洞县的大槐树是一个有名的寻根之地,有多少姓氏是从这里迁移出去的

不少影视剧中都会有这样一段场景,来访者问村民从何处来,村民回答自己的祖先是从大槐树下一路迁徙到这个地方安家落户的。

这里的大槐树便是象征人口大流动的聚积之所,位于今天的山西省洪洞县。华北地区就曾有一首歌谣这样诉说着大槐树的故事:“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究竟大槐树下曾经发生了多少事情呢?为何大槐树会成为寻根祭祖的必去之地呢?

洪洞县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始于元末明初,作为两个朝代的串联阶段,最显著的特点便是战乱频繁,百姓为了躲避战乱只能不断流离失所、奔走异乡。但这次的迁徙较前代有些不同,便是山西竟成了收容来自全国各地流民的大本营。

原来当时的经济重心已然在了江南地区,原本人口众多、富饶繁华的江南受到战争的打击,最终元气大伤,全然没有了往日的风采,农民起义愈演愈烈,浪潮翻涌最浓烈的便是淮南一带,红巾军与元军、地方割据势力互相倾轧、厮杀多年,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百姓的日常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由此没有战乱延伸、风平浪静的山西洪洞县成为了迁徙的主要输入地。据不完全统计,这场声势浩大、牵扯甚广的移民洪流涉及了大约200个姓氏,毫无夸张的讲,是全国范围。

转眼到了明朝,从朱元璋到永乐时年间,洪桐县共组织过8次大型搬迁活动。这里笔者不禁有个疑问,迁徙通常是在战乱年间才会有的举动,历史上著名的两次大型人口迁徙活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两宋时期,无不是由于当时战乱不断。

原来,朱元璋虽然同统一了全国,但饱受战乱的百姓和百废待兴的国家现状实在是不容乐观,百姓仍处在水深火热的生活中,生活的质量并没有本质上的变化,为解决这样的困境,朱元璋决定进行山西洪洞县的人口迁徙,将这块人口相对密集且集中的地区进行有目的、有规模、定期的迁徙。但中华民族自古都有“安土重迁”的思想,所以其实早已安家乐业的当地百姓非常不愿意迁徙,但碍于政令,不得已为之,但如何铭记自己的住所呢,他们想出了以洪洞县的大槐树作为印记的方法,约定这棵大槐树即为自己的故乡的象征,即使日后身处他乡,也时刻不能忘记自己最初的家乡。发展到现在,大槐树就变成了一种象征,象征着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最深刻的眷恋与永世不忘的铭记。

但其实来自底层百姓的不愿迁徙的意愿非常强烈,政府硬要推行迁徙遇到的阻碍实在是难以解决,于是统治者想出了一个办法以解决这样空前的压力。首先要知道阻力为何如此之大,原来当时的统治者制定的迁徙政策是这样的:

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硬生生将一个个完整的家庭分割,使亲人被迫远走他乡。一旦引起暴乱,后果不可估量,极有可能根基不稳的新生政权瞬间土崩瓦解。

那该如何解决呢?政府这样姓氏:凡是在迁徙名单的百姓在大槐树下进行登记后便可以领到一些金钱补偿。但这种金钱诱惑绝对不可能拥有触动所有百姓迁徙的魔力,那些家境殷实的家庭不缺钱,定然不会愿意离开扎根之所,一切从头开始,政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将需要进行迁徙的对象进行了进一步细分,那便是没有收入的流浪者,他们拥有了一笔数目较为可观的财产,这样从别的地方白手起家不能不说不失为一件好事,于是迁徙遇到的阻力削减了不少。且伴随这些弹性原则外还有明文规定,在法律的约束下,迁徙工作还是有条不紊地持续进行了下去。

最终在统治者的协调管控下,洪桐县的人有条不紊地迁徙往全国各地,东北、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全国各个省份都可见到洪桐县人的足迹,据悉从洪桐县迁徙出来的姓氏大约812个姓氏。

如今,山西洪洞县早已成为一种思乡情感的寄托,那个伫立着的大槐树坚定执着地向世人诉说着自身的故事,那些纷乱的时光、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同时也对漂泊在外的游子表达了祝福,尽管异乡,不论何处,要始终相信,家乡永远都在。

辈分字是按照什么来的

字辈通常是在纂修族谱时议定,有的是族人自己拟定,有的会请当地名人拟定。

字辈的确立方式多样,如有的是从古诗词、古籍经典内容中选取成句,带有美好的寓意,或是反映祖先的恩德、或是对后辈寄予厚望,如“仁义礼智信、培德家声远、忠孝能定国”,“仁义传先圣”、“道德传芳远、诗书启后长”等;有一些是叙述宗族发展历史或者发展内容的,如四川威远罗氏家族字辈为“万世永昌大、孝友必贤良、善庆存诗训、养正绍书香”,其中好“善庆”是祠堂名,“诗训”指罗氏元末入蜀时始迁祖以诗为训,“养正”是罗氏兴办的养正学堂。还有不少以其他诸如占卜等方式确立字辈。

现代社会,字辈的内容更为多样化,如福建福鼎王氏上世纪70年代新增的字辈,有“彦才诚宝贵,硕士必优先”之语。

寻根问祖太远太久无从考究,如果从你往上数个三代五代的,弄得清楚你的根在哪里吗

如果有族谱家谱的话,不要说三代五代,就是十八代二十八代,也是能够知道的。

比如我们杨姓,是从义乌迁过来的,始祖是杨虎。我爷爷还在世的时候,曾跟我们聊天,说那时村里专门有人管族谱,哪一家生了男孩,取了名字,就在族谱上写上,过上几年还要修订。我们出生的时候好像就不讲究了,到现在已经好多年都没有修订了。我爸说他看到过族谱,但我们就不知道了。

以前在中央电视台看到一期节目说的是金姓,说他们是活金死刘,当时好像是看传说一样。原来还真的有这样的事,我有一个同事,他是姓金的,可是后来在一次聊天中,他又说他姓刘,可把我给搞糊涂了。我就问他,你到底是姓金姓刘啊,他说他们是活金死刘。祖上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宗亲,因为王莽篡位,诛杀刘秀九族宗亲,当时有一房宗亲,逃出了京城。来到当时的会稽,为了躲避追捕,就把刘改成了金姓。后来刘秀做了皇帝,他们又恳求刘秀,允许他们死后复姓为刘。后来就一代一代流传至今。我的同事呢,他的爷爷后来又迁到了我市,他说在他们村里就他们一家姓金的。可是他们有家谱。他爷爷死后就葬在了这里,墓碑上就是刘姓。

我们隔壁村有郭姓家族,他们说他们的祖上是郭子仪,是郭子仪的一个儿子迁过来的,他们有族谱,有家谱,有郭子仪的画像,每年都要祭拜呢。

族谱家谱在中国有这悠久的历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记载了每个家族的历史,也承载着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情结。族谱家谱因为五六十年代的历史原因,也有过一段时间的断层,沉寂。现在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修订族谱,寻根问祖的热情又在各地开始兴起。

前段时间我老公他们村里也说是要修订族谱、家谱。还专门打电话来问我们的信息。修订族谱家谱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所以还要募捐集资。我老公和我同姓,算起来500年前还是一家呢!

重建祠堂在乡土文化中的意义是什么城市文化中乡土情是什么

很荣幸能够回答此问答,正逢我们下石陈氏宗祠进行第四次重修。始建于清朝乾隆六年(1741年),首建做工讲究,气势恢宏,雕梁画栋,第一次重修是在道光年间,第二次重修是光绪十七年,是我太公(陈世涛)高中武进士,升匾竖桅,家声丕振,族人为光宗耀祖而重修。1969年文革期间,祠堂惨被拆毁!于1991年进行第三次重修,由于受当时政治气候、经济条件和物质条件所限,这次重修的祠堂比较简陋,缺匾无桅,完全没有当年的英姿风采。而此次重建,承前启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重新建造一座具有祠堂文化、具有下石特色、具有建筑艺术精美一流的祠堂!

下石陈氏宗祠是宗族的文化中心,是树清血源根本,尊贤敬长,立家教家训,严育兴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