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诗人自杀的很少,而现代诗人自杀的却很多
发布时间: 2023-07-11

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为了不让朋友们感到太压抑太沉重,我准备用一种轻松的风格,和朋友们谈一谈自杀的问题。

我在高中的时候,读过日本导演黑泽明的一本书。黑泽明说,自己的哥哥曾经说过,三十岁不成功,就自杀。后来黑泽明的哥哥真的自杀了。黑泽明在事业的低潮期,也屡次想到过自杀。这篇文章对我产生了很大的震动。当时我正处在青春年少,我眼中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花儿开放点缀春天,空气好像都是甜的,鸟儿的叫声,在我听来,都是对生命的礼赞。生活这么美好,人为什么要自杀呢?

其实,就像是生殖冲动一样,自杀也是人的冲动之一。我有的时候在高楼的楼顶,或者在高山的悬崖峭壁上,总是不由自主的想,如果像一只飞鸟一样飘然而下,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总觉得自己很变态,老是想着去死,而且怎么能够死的潇洒一点。后来我竟然发现,真的有人和我一样的想法。

自从写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卧轨自杀之后,人们往往认为,诗人是一个容易自杀的群体。其实,这也不尽然。但题主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视角,为什么古代的诗人自杀的多,而现代诗人自杀的少,我想,这个问题可以从中国文化和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成长史中去寻找答案。

展开全文

纵观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杀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若隐若现的线索。在春秋战国时期自杀的文人并不多,那些慷慨面对死亡的,大多是一些为武士和刺客。中国的士人,一贯秉承士为知己者死的观念,我的上级对我好,我就要为他卖命,事情做得不成功,那我就去自杀。其实这还是深受儒家思想中的以身殉道、舍生取义思想的影响。到了汉以后,很多文人的自杀多是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无法与社会和谐共生,在痛苦的煎熬之下,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一点在魏晋乱世、民国和文革期间表现的非常明显。

在法国人杜尔凯姆写的一本《自杀论》中,把人的自杀分成三个类型,这种观点,可为我们审视中国文人的自杀文化提供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杜尔凯姆说,人的自杀分成三个类型。第一是利己型,也叫逃避型。人们在生活中找不到寄托。第二种是利他型。人们认为生命的寄托早已超越了现实世界。第三种是动荡型。是在动乱不堪的社会中,人的心情极度压抑,找不到出口,从而自杀。

在了解了自杀的几种类型之后,我们进入正题,谈一谈古代诗人的自杀。中国人对于死,一般比较忌讳。第一,中国文化是一种重生的文化。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人主要是把自己的一生过得好,过的有意义,干嘛想着去死呢。孔子还表达了生时就要努力,死后自会长眠的观点。在道家文化中,更加重视生,道家哲学的核心是无为,而最终的目的是达到长生久视的理想。好好生活还来不及,干嘛要自杀。在佛教中,也有类似的观点。所以,一般来说,中国人不大提倡自杀。在和西方和日本的自杀文化浓厚的社会相比,中国文人的自杀还是比较少的。第二,中国是个传统的宗法制社会,强调百善孝为先,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你的身体和生命不完全是你自己的,而是父母给的。孔子的弟子曾子,在临死前,还要人看看自己的腿脚还好不好,有没有受伤或残缺,因为身体是父母的,要是自己不珍惜自己的身体,就是不孝。孟子也说,中国人的观念就是养生送死无憾。作为儿女的,他的职责是养生送死,你要是先死了,父母无人赡养,妻子儿女没有生活来源,那你就是一个不孝、不负责任的人。所以,除非是走投无路,一般不会选择自杀。第三,中国文人有自我心情调节的机制。这种机制就是儒道佛思想。年轻时候好好贡献社会,在年老或者不得已的时候,就去学习道家的无为和佛家的慈悲,中国有的是好山好水,躲进五湖烟海之中,自得其乐,干嘛要去寻死觅活?

屈原的自杀,可以说开了中国诗人自杀的先河。屈原身在楚国,是个浪漫主义的诗人,楚国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不大。屈原的自杀,是因为楚国的灭亡,他在长期的流亡中深感复国无望,深感作为亡国奴的耻辱,最后投江而死。这是一种为了气节尊严和骨气而死。在屈原之后,文天祥、陈天华的自杀同样是爱国主义的节气使然。对于这一种自杀,历史往往采取一种赞许的态度,认为他们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死,死得其所,死的重于泰山。但是中国人对于因为自己想不开的原因,是不赞成的,认为自杀的人自私、糊涂,因为好死不如赖活着。

现代诗人自杀的最有名的是海子了。海子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在现实中无法与社会达成共识,他是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格,最后选择自杀,他的自杀其实就是一种利己型或者说逃避型的自杀。

总之,有理想的年代,诗人们无法实现理想的时候,可能会选择自杀,在没有理想的年代,诗人们干脆与世界共沉沦,在灯红酒绿的时代醉生梦死,干嘛要自杀?所以,对于有情怀的人来说,自杀是一种情怀,对于没有情怀的人来说,醉生梦死就是一种情怀!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