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大兴文字狱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乾隆时的文字狱是怎样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乾隆皇帝大兴文字狱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

以大历史角度来看,文字狱自然是错的,跟是不是乾隆帝没关系,是文字狱本身就有问题。

以乾隆帝满洲本位的思想来看,文字狱是对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大家可以看看,清朝自康熙时期就开始了文字狱,一直到了乾隆时期,到了嘉庆帝时期才被废除。

持续了一百多年,清庭是图个啥?

难道这些皇帝都是杀人狂魔吗?

不是,而是他们需要控制舆论,稳固统治。

像当年明朝皇帝就没有把舆论把控好,动不动被言官骂的狗血喷头,一般还不舍得打死这些言官,害怕落得一个残害忠臣的骂名。

清朝皇帝可不想这样,而且因为少数民族的敏感身份,更是想要把控舆论。

所以清朝皇帝们大搞文字狱,将不听话的文人杀死,杀鸡给猴看,这样一来,没人敢再畅所欲言,舆论自然把控住了。

不过不得不说,文字狱还真是丧心病狂,捕风捉影,简直令人后怕,还好没有穿越到古代啊!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乾隆时的文字狱是怎样的

不论乾隆在位期间有多大的功绩,都掩盖不了他的弊政,文字狱可以说是弊政中的大端。

郭成康、林铁钧先生所作的《清朝文字狱》一书中,载列了142起,为中国历代统治者的最高纪录。乾隆时期文字狱的分布疏密不均,乾隆四十至五十年间最密,为高峰期,此后峰势陡然跌落,主宰者由狂热变为厌倦。

臣民因文字致祸的原因大约有五种:其一,表露反清排满的情绪和意念;其二,字句“僭妄”或犯讳;其三,发泄个人怨愤怒甚至谤议时政;其四,编造“妖言”,煽惑人心;其五,炫才表忠,邀恩请赏。

上述一至四可以理解,第五条就有点难以理解了,表忠心怎么会遭遇文字狱呢?我来试举一列:

乾隆十六年(1751)八月,原籍直隶平山县,流寓山西介休的穷书生王肇基,乘皇太后生辰之机向汾州府同知衙门投献祝寿诗与联。据档案记载,诗联虽然字句鄙俗,尚有颂圣之意,山西巡抚阿思哈奏折中称王肇基所附《叙后》“妄议国家事务,指斥文武大臣,谤毁圣贤,肆其狂吠,悖谬已极”。 王肇基当即被捕后,供称:如今是尧舜之世,我何敢有一字谤讪?实系我一腔忠心,要求皇上用我。故此将心里想着的事写成一篇来呈献的,至于那孔孟程朱的话,亦不过要显我才学的意思……只求代我进了此书,我就有官做了。”

话说得明明白白,办案大吏阿思哈却当作“呓语”,上奏说王肇基“类似疯颠”。经过一再审讯、奏请,乾隆传谕将王肇基“立毙杖下”,其母、妻押回直隶原籍交地方官安插。

文字狱的恶劣影响

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大家向来的意见,总以为文字之祸是起于笑骂了清朝,然而,其实是不尽然的”,“有的是鲁莽,有的是发疯,有的是乡曲迂腐,有的是不识忌讳,有的则是草野愚民,实在是关心皇家。”

由于乾隆时期严厉的文字狱,民间相互揭发告密,往往以细微仇嫌,陷人死罪,官吏们怕失察受责,故意罗织罪状,张大其词。文字狱的恶劣影响,使得知识分子对现实,甚至对历史不敢议论,噤若寒蝉。龚自珍先生说:“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正是乾隆时期文人心态的一个真实的共同写照。

由诗句“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一句引发的文字狱是什么案子

清代翰林官徐骏,写下诗句“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也算是首佳作,可惜生不逢时,此诗引发文字狱,死后也不得安生。

妙手偶得

清代翰林官徐骏,坐在小花园兰亭,有些微醉,单手扶额,正有些微恼,这酒虽好,多饮却易上头,昏然只想入睡,哪有什么雅趣。

徐骏不禁又想起了唐朝李白,心下就是一声长叹,李白你为什么就那么白?

就一口酒吐一首诗!坐个船你能听到两岸猿声,行个蜀道就能唱响难于上青天,喝杯酒能够对影成三人,等你消停了睡觉还能睡出个疑是地上霜,这诗歌是你开的门店哇?

越是懊恼,越是怨怨念,偏偏起风了,吹得石桌上的书哗哗翻页,徐骏当时便要用手压住,脑中却灵光一闪,这风有些不知趣呀!

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

一沉吟,觉得妙不可言;心里一痒,想起昨晚花园一只只萤火虫,带着微光,在叶藤间飞舞,让夜空不再寂寞,于是张口道出了上半联。

莫道萤光小,犹怀照夜心。

徐骏觉得这诗真的好,写出了闲趣,赶紧回到书房,抄录了出来,后来载在《一柱楼诗》诗集里面。

飞来横祸

徐骏身为翰林官,整日与奏章打交道,熟来生巧,慢慢地就放松了警惕。

有一日,徐骏书写奏章,误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也未细查,便匆匆上交。

雍正一见大怒,不容徐骏自辩,御笔一挥,摘了徐骏的官帽,格职查办。

  • 文字狱乃清朝统治所需

“狴”字在雍正眼里就是讥讽清朝满人乃是胡儿出身,不是正统,是夷人抢了汉人的江山,这就是忠明之人的含沙射影。

吃清朝的饭,干着保明的事,只能一杀了之,以儆效尤。雍正不怕位置不稳,怕的是这种思想苗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好的方法就是将火星扼杀掉!历代清朝皇帝都在干着这事,

清朝一直宣称明朝是自己人玩完了的,不停地采取措施同化汉人,剃发、学满人的礼仪,企图缓和满汉矛盾。三十万满人面对几千万的汉人,武力显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能从思想上控制,分化汉人势力,最终把大部分汉人变成清朝的顺民,从而达到稳固统治的目的。

最大的文字狱案吕留良案,雍正可谓杀出了真火,吕留良被戮尸不算,吕家16岁以上男子全部斩首,妇女幼童皆发往边疆为奴。

  • 文字狱乃维护帝位所需

雍正清算兄弟过节,手段毒辣,况且自身位置来历也多非议,因此朝中诋毁之声不绝,所以“狴”字,雍正认为是徐骏有意讽刺自己为帝位兄弟相残,有如禽兽般狠辣歹毒,无情无义。

雍正从“孤臣”到“寡人”,从来不是优柔寡断之人,借徐骏一字知错,便开始严厉追查,把事情做大,来转移朝中大臣的视线,缓和君臣之间的不二之心。

办差的官员自然明白雍正的用心,绞尽脑汁从徐骏家中搜出的《一柱楼诗》找出了“反诗”,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上呈雍正。

雍正为了转嫁矛盾,说“清风”就是指清朝,徐骏借诗讥讽朝廷来路不正,不合正统,是没文化的夷人犯乱,推翻了明朝这本书。

同仇敌忾,不论为敌的兄弟,还是冷眼旁观的大臣,为了清朝的统治,这时都暂时放下成见,共同应对这种思想危机,所以雍正从严从重判徐骏大逆不敬之罪斩立决,并烧毁所有文稿。

《雍正实录·八年十月己亥》载:“刑部等衙门议奏,原任庶吉士徐骏,狂诞居心,悖戾成性,于诗文稿内,造为讥讪悖乱之言,应照大逆不敬拟斩立决,将文稿尽行烧毁。从之。”

文字狱的根本原因

即使到了乾隆年间,一旦民间有了反清思想的苗头,便会再兴文字狱,震慑汉人。

乾隆借旧曲酿新酒,把徐骏又翻了出来,这次的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