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嗔的白粥馆》:现代小和尚笔下的尘缘-飞
发布时间: 2023-07-06

宅家一月有余,有时透过狭小的院子看看天空,阳光明媚也有,小小雨滴也有,还有两日竟飘洒过茸茸雪片。

既无法出门,便安心在家看书。

《戒嗔的白粥馆》,是我看过的书中,最喜欢的一本。

作者释戒嗔,是一名85后小和尚,之前在网络上更文,迅速爆红,08年出版了书,多个国家都有发行销售。

一个现代的小和尚,住在偏远寺庙里,以一个个小故事的形势书写人生哲理。

相信我,在这本书里,你能寻找到自己心灵的净土。


尘世中的修行

戒嗔小和尚所在的天明寺位于淼镇边上的茅山中,常有香客往来。

有位曲施主是电影导演,有场戏需要两个和尚,但对群演都不满意,于是请戒嗔与师弟戒傲去跑龙套。

只有一句台词的路人戏,虽是古装戏,但戒嗔自嘲道:“只有我们不需要换服装,因为我们衣服的款式几千年都没有变过了。”

戒嗔因为在寺里常扫地,就演一个扫地和尚,前后扫了二十多回才算拍摄完成。后来曲施主给他们寄去了录有片花的光盘,师父师兄们一边笑一边看。

生活在21世纪的山里小和尚一样会上网,一样看电视,一样翻小说。

何惧红尘,若心无尘,又有何处不能悟? 我想起《六祖坛经》中家喻户晓的那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心中无尘,怎会惹尘埃?自然在何处都是修行。身处尘世的我们,也可寻一方心灵净土。

戒嗔的生活很丰富,每天会遇到不同的香客,向他诉说不同的烦恼,他也因此看到了红尘中的诸多烦扰。

同时他的生活也很单调,每日做早课、念经、扫院子,不断在往来的香客中听着类似的故事,对他们说着同样的话,消解他们的烦恼。

丰富还是单调,无法单一判断,我只知道他很快乐。

笔随心动,戒嗔的文字,透出一股能量,如三月里和煦的春风,拂散心头团起的迷雾。


时间的馈赠

戒嗔12岁那年弟弟出生了,母亲将他送去山中,从此开始了修行生活。

我总觉得戒嗔有着说不出的少年老成,许是年少时无人呵护的缘由。他的性格,恬淡不争,最难得的是豁达。

你无法想象,写出这样深邃从容故事,字里行间皆有缘法的戒嗔小和尚,只上过三年学。

这本书中一共131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与其他故事好似全无关联,可你若看了一个故事,便会迫不及待的想知道下一个故事。

戒嗔的幽默感让我看书时时常捧腹大笑,领会书中佛理的同时,心情十分愉悦。

戒尘,是戒嗔的师弟,刚到寺里时,只有4岁,他与戒嗔戒傲,睡在一起,一张床他躺中间。

戒尘很喜欢吃西瓜,夏天的时候总是抱着小半个西瓜用勺子大快朵颐。

西瓜利尿,4岁孩子本就是爱尿床的年纪,

一吃西瓜更不得了。

戒嗔半夜常被戒尘喷泉一样的小便淋醒。(我很奇怪他们不盖被子的吗,有可能是小孩子爱蹬被子吧)

戒嗔有时困极了,便伸手把戒尘小便的方向偏一下,却经常碰到戒傲的手,原来戒尘往他那边尿也是人为的。

他们很头痛戒尘尿床的事,本想带他去“看看病”,只是还没去戒尘就已经不尿床了。

戒嗔说:成长可以解决很多事情,很多你以为棘手的事情解决方法却很简单,那就是你长大。

戒嗔曾经很想问母亲,为何一定要送他上山?这个问题困惑他很久,他找不到答案,一直以为是自己修行不够。

长大后的戒嗔不执着于答案了,因为时间成熟了他的心智。有一天他不再困惑,他说:“在不能改变结果的事情面前,答案显然已不重要。”

有些事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不管愿不愿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痛苦、沮丧再到释然,成长后我们终将放下,就把它当做时间的馈赠吧。


最好的解释

天明寺历史悠久,寺里许多东西都已陈旧,有个油漆工匠帮寺里一张旧桌子刷了新漆。

油漆未干的桌子放在寺院后面,戒嗔特意告知师兄弟们不要碰到,可是桌子上还是留下了一个掌印。

来往香客看见掌印便很好奇,对于他的猜测也很多。有说代表着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有说掌印是大法师特意留下的,也有说可以在掌印上祈福的等等。

戒嗔有时苦笑,因为那个掌印是他不小心留下的,他说:“有时我们提醒别人很容易,却把自己忘记了。”

而他也惊讶于一个小小掌印居然有那么多解释,每种解释都让听众深信不疑。

戒嗔也曾想过澄清,但考虑后还是没说,既然人们存心对佛祈福,何必在意那个手印呢?

我却觉得小小的意外,其实也为来往的人们增加了许多趣味。有了这个掌印,礼佛之人又多一份愿望得以达成的心安。

人们并不一定想知道真相,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这也无伤大雅。

《心经》有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没有那些高尚的含义并不重要,礼佛之心才重要。

而且并非所有的事情都有答案(神魔养殖场作者为什么坐牢?《神魔养殖场》的作者黑瞳王之所以会坐牢,是因为作者的小三不满作者离婚后与前妻之间仍有来往,便毒杀发妻,作者包庇小三,又被小三供出毁灭电子证据,判处有期徒刑2年半。),我们很容易在找答案的过程中迷失自己。人们愿意相信的解释,其实就是最好的解释。

诚然有很多意义都是人们赋予的,但只要影响是正面的、效果是积极的,何乐而不为呢?


找寻内心安宁

我外婆也礼佛,小的时候每到大年初一,寺庙里的人很多,每个孩子都穿着新衣,手上拿着香,一不小心就在衣服上烧个洞。

小孩子自是不懂什么是佛法,我到了寺庙,在有众多菩萨的殿中,双手合十行礼时,也规规矩矩,心思纯净。

长大以后很久没有去过,但总想起寺庙就有一种心向往之的感觉。

戒嗔所在的地方,是偏远镇上的小寺庙,他十分自由,可以带着小师弟去湖边玩耍,可以上山靠着大树看书。

“雕栏玉砌褪去了朱颜,不变的却是底座本色顽石。这世间最恒久的,唯有淡而无味的白米粥。”这便是白粥馆的由来。 与世无争的生活我们虽羡慕,但真的过上了恐怕不甘寂寞。

戒嗔在这平凡无奇的质朴生活中,不仅享受其中,且怡然自得,依然拥有那一份朴素纯真。

我很想见见这位朴素的小师父,可他从未露面。许多人明知文中地址“淼镇”、“天明寺”是化名,还是尝试寻找他,但一无所获,至今也无人知晓他的庐山真面目。

我想身为出家人的他并不想被名利所扰,用文字能引导更多人向善,让更多人坦然笑对生活,已是他的功德。

世间多纷扰,戒嗔小和尚,用朴素的禅机开解生活的迷失,笔下一个清明的世界。这本书,平淡如水又铿锵有力,在我无数迷茫的时刻翻开都能找寻到内心安宁。

我是有一天,96年二胎宝妈,从前我熬夜打扫,现在我熬夜看书。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