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 | 桂林市政府工作报告精华来
发布时间: 2023-07-11

——2023年2月15日在桂林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 李楚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是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关键一年。党的二十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永久免费开放象鼻山景区等做法,生态保护与富民利民实现双赢等成果,给予高度肯定,对保护好漓江、保护好桂林山水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关心之切、厚爱之深、期望之重前所未有,极大地激励了全市干部群众感恩奋进新征程、建功立业新时代的信心和决心。一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牢记领袖嘱托,勇担历史使命,以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为统揽,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迎难而上、创新实干,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各项工作,顶住了经济下行压力,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据统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10.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8%,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6%,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1%。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高位推动,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取得实质性进展。全面落实“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风范、广西特色、桂林经典”总体要求和“一城一都一地一中心”定位,凝心聚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自治区成立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并组建工作专班,将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列入重大专项,出台31条专门支持政策。统筹实施总投资约4500亿元的55个示范项目、113个重大项目和33项重大事项,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新国际会展中心、古宋城历史文化街区等一批重大文旅项目加快推进,灵渠博物院挂牌成立。靖江王府及王陵获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桂林成为华南地区唯一拥有两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城市。阳朔西街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东西巷、融创旅游度假区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遇龙河获评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桃花江文化旅游风景区成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旅游品质持续提升。新增国家4A级景区2个,龙胜大寨村成为我国两个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之一。

展开全文

(二)坚持综合施策,“三大振兴”迈出坚实步伐。产业振兴取得明显成效。工业振兴持续推进。出台支持工业企业发展新18条政策措施,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1%、增加值增长7.1%,工业对GDP增长贡献率提高7.8个百分点。强化企业培育,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自治区单项冠军企业10家,均居全区第一;新增自治区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26家。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高新区及啄木鸟、鸿程矿山、国际电线电缆等自治区首批“两业融合”试点加快推进。着力提振消费市场,拉动汽车、家电等重点商品消费,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增长28.1%、115.1%,成功举办首届广西文化旅游消费大夜市等系列活动,广西区域消费中心试点城市建设成效初显。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总产值达576.88亿元、增长3.2%,全州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乡村振兴走在全区前列。一产增加值增长6%,总量、增速均居全区第一。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实施“防返贫守底线”专项行动,1.45万名监测对象消除返贫致贫风险。筹措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6.73亿元,新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3.74亿元、惠及8428户。国家考核评估反馈问题整改完成率100%,连续两年获自治区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第一名,脱贫攻坚和后评估实现四连“好”。现代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出台稳粮食兴产业强农业扶持办法,粮食总产量178.24万吨,水果产量突破千万吨,蔬菜、肉类等农产品持续优化增长。新创建自治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5个、自治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6个,数量均居全区前列。

科教振兴赋能高质量发展。实施科技强市三年行动,全社会研发经费、财政科技投入分别增长11.4%、97.1%。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创新示范企业各2家,均居全区第一。新增自治区级以上科研平台24家,其中广西重点实验室5家。推动创新型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429家,获认定广西瞪羚企业11家。

(三)坚持融城带乡,“四宜”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围绕宜业宜居宜乐宜游要求,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城市品位品质品相加快提升。推进“畅通缓堵”工程,金雁路(一期)建成通车,净瓶山桥拆除重建等项目加快推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改造提升老旧小区321个、背街小巷393条,基本完成棚户区改造1740套,城市主次干道装灯率100%、亮灯率超过99%。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新建改造供水管网23.21公里、雨污水管网179.78公里,消除城市建成区漓江支流排污口62个,成功入选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获批全国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序推进。新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33个、居全区首位,灌阳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

(四)坚持当好“二郎神”,生态底色更加靓丽。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持续巩固生态环境优势,环境治理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漓江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治理案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市区空气质量保持优良,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下降3.8%、11.1%;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81.22%、居全区第一,污水处理水质合格率100%,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锰渣无害化制砖技术全区推广,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五)坚持项目为王,重大项目建设提质提速。把握政策“窗口期”,精准发力抓项目扩投资,自治区、市层面重大项目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07.8%、109.3%。强化项目储备,积极向上汇报争取,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桂林新区相思江防洪排涝提升工程、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重大项目获国家支持,补助资金超50亿元,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投放资金10.3亿元,新增政府债券资金61.79亿元,项目资金争取实现历史性突破。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铁路、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投资196亿元,南衡新高铁(柳州至衡阳段)纳入国家“十四五”建设规划,贺州至巴马高速公路(蒙山至象州段)建成通车,灌阳至平乐、桂林至柳州改扩建工程、桂林至钟山等高速公路建设加速推进,全州至桂林改扩建工程等4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全市乡镇100%通三级以上公路。完成能源基础设施投资40.28亿元,新疆煤制气桂林支线等项目加快建设。新建5G基站2764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2856个。

(六)坚持改革开放,发展动力更加强劲。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直接融资改革创新试点工作全区领先,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成效考核全区第一,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扎实推进,高效统筹自有财力,募集资金101.61亿元,完成桂林银行第七轮增资扩股。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落实落细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及金融惠民政策,投放“桂惠贷”286.6亿元,惠及市场主体1.49万户,降低融资成本5.76亿元,办理企业不动产抵押贷款303.95亿元。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高质量实施RCEP关税减让政策,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交流合作,推进与北部湾跨区域联动,积极参加广西“千企开拓”活动,新签招商引资项目284个,资金到位率居全区第二。

(七)坚持人民至上,民生事业交出暖心答卷。民生保障扎实有力。民生领域财政累计投入超370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筹措资金110.19亿元,全面完成自治区和市本级为民办实事项目。城乡居民收入增长4%。城镇新增就业4.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82%。累计发放低保资金6.95亿元、特困资金2.58亿元、优抚对象抚恤金2.64亿元。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1.1万套。教育提质振兴发展,新认定自治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58所,新建学校20所,新增学位1.78万个,入选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试点城市,普通高中高考综合改革市级管理平台建设经验在全区推广,累计创建自治区示范中职学校18所。扎实推进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安全监管,成功创建广西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二、2023年重点工作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落实“五个更大”重要要求、全面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的起步之年,是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系列会议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五个更大”重要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和对桂林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和市委六届五次全会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以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为统揽,着力兴产业稳增长、上项目扩投资、防风险激活力、抓改革扩开放、聚人才促创新,加快推进“三大振兴”,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新时代桂林现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