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槊为什么到了唐朝才兴起?在古代,马槊与长枪的不同之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马槊为什么到了唐朝才兴起

这个问题提的似乎不是很严谨。

作为矛的一种,马槊在南北朝时期已经非常成熟了。

马槊是一种刃宽头大的矛,长度比一般步兵所用之矛要长。南北朝诸史中屡有记载。如题,马槊的出现,就是骑兵成熟之后才出现的。

南北朝时似乎叫作矟。北朝邙山之战时,西魏将领贺拔胜用马矟追击东魏丞相高欢,差点刺中。

出身北朝的名将羊侃,流落到南梁后,因为非常善于使用矟,大受南朝武将的欢迎。羊侃有一次舞矟,引得许多人来观看,人挤人围的水泄不通,以至于有的人爬到树上看,把树枝都压折了,以至于有人称羊侃的矟为“折树矟”。

西魏进攻南梁江陵城时,南梁的步兵也有大量使用长槊的。南梁人在江陵城外筑起竹栅,善使槊者在竹栅的空隙中击刺,使魏军无法靠近。这是一种将马槊化为步兵武器的变通。

侯景乱梁时,南梁名将柳仲礼与叛军作战,一名叛军将领混战中用矟击中柳仲礼的肩部,将其打的重伤。

隋朝杨玄感的弟弟杨玄挺也善于使用马槊,作战非常勇猛。

所以说,马槊的出现和成熟,远远不是唐朝的事。而是更早的南北朝。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为什么骑兵出现了成熟了,会有马槊的出现?

胡人进入中原后,骑兵的战术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高速冲锋、突破对方密集阵线的战术成熟了,西魏和东魏沙苑之战中,西魏的60名重甲骑兵就能在对方20余万人的大阵中来穿插,可见其战术的可怕。

而高速冲锋的骑兵,最有利的打法就是利用马的速度进行突刺,这种情况下,长刀不如槊。简单的说,是这种战术带了武器的新变化。传统的矛,头部变得更宽,整体也更重,这样冲击起来力量是非常强悍的。

在古代,马槊与长枪的不同之处

马槊是长枪的升级版,主要大将在马上或战车上使用。和长枪的主要区别在于锋刃长度,对枪杆的要求也很高,是钢做的吗?

其实长枪的品种很多,长枪的长度能颠覆你的三观。

主要区别在于枪头

与马槊相比,长枪的枪头要小的多,和你想像的差别很大,普通士兵用的枪头是用熟铁打造的,长三寸三分,重量二两多。力气大的,用七寸以上的枪头,重量在半斤左右。这种武器轻便灵活,又比刀剑长,攻击范围更大,适合步兵近距离白刃战。

马槊主要是骑兵使用,对枪的要求高,枪头在二尺左右,由于枪头长,面对的是重甲武士,因此枪头需要用上等的精铁打造,在具备穿透力的同时,能抵抗强大的冲击力。随着汉代重甲骑兵的出现,槊便成为一种破甲神器,锋利的槊刃加上马的冲击力,一枪能洞穿三名披甲士兵。

制作马槊时有时会装备“留情结“,防止冲锋时贯穿敌人无法拔出。

枪杆是铁做的吗?

要抵御强大的冲击力,枪杆是用铁做的吗?我们先纠正一个《演义》中常来的错误概念,大将用上百斤的钢枪作战。其实古人和现代人相差无几,甚至比现代人体质更弱,项羽、李元霸那样力能举鼎的人属于凤毛麟角。况且在战场上作战是需要很高的灵活度,如果真的手持上百斤的铁枪,穿着几十斤的铁甲,如何做到灵活作战,更不用说还要玩武术招式。

其实枪杆都是用木头加工的,普通士兵用的就是白蜡杆上安个铁枪头,分量轻,又有柔韧性,在战斗中遇到格挡时可以产生一定程度的弯曲,手腕翻转,枪头会以较快的速度绕出弧线,脱离对手的格挡物继续完成刺杀动作,有武术功底的可以玩到神出鬼没。

有一种专门用柔韧性强的木头做杆,叫花枪,打仗时可以抖动枪杆,让枪头乱颤,让对手捉摸不定;破甲兵用的长枪杆制作要求高,一般用坚硬的椆木;还有专门用于攻城用的长枪,枪杆长度达到8米以上,是当时的攻城神器。

马槊对枪杆制作要求很高,因为要抵抗很强的冲击力。大多是用做硬弓用的柘木为主干,把剥成粗细均匀的篾,用油反复浸泡上一年,用上等的胶漆粘在柘木杆外,再缠绕丝麻,涂以生漆,最后用葛布一层层裹牢。制作好的槊杆既有柔韧性,又有硬度,用刀砍上去,槊杆发出金属之声,却不断不裂,如此才算合格。

臂力过人才玩得转槊

一把马槊从锋刃到枪杆,制作成本很高,因此不是一般士兵能用得起的。另外马槊锋刃很长,分量很重,加之枪杆也长,这样从力学角度说,没有一定的臂力,是没办法玩转的。

历史上使槊最牛的当属唐末五代第一猛将李存孝,常单枪匹马持槊冲击敌阵,《旧五代史·唐书列传五·李存孝传》:存孝每临大敌,被重铠橐弓坐槊……万人辟易,盖古张辽、甘宁之比也。

隋唐或者汉朝使用的马槊能否贯穿16世纪的欧洲板甲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板甲的防御力是非常高的,自板甲出现后,欧洲的骑枪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原本纤细的枪杆被加粗,重量大幅度增加,即使是这样,重骑枪依旧刺不穿板甲。只能凭借其强大的冲击力击伤穿板甲的人。

说回马槊,马槊源于汉朝,隋唐被广泛应用,目的也是为了对付重装骑兵,马槊的穿透力非常强,就算是明光铠也能一击穿透。

但是遇上板甲,那就有点吃力了。

板甲出现在14世纪,15世纪时,随着锻造工艺的革新,高炉、水力锻造机、还有文艺复兴带领下的冶金科技的发展,使欧洲板甲出现了大规模的革新。

板甲并不厚,一般只有讲毫米,但是这两毫米厚的板甲可以挡住87焦的箭头,370焦的弹头。而且这种板甲只是最廉价的板甲,连钢都算不上的铁铠甲。至于这个87焦是什么概念,这么说吧,在我国动能大于1.6焦耳的枪就叫做仿真枪。56手枪100米/秒的速度也就100焦左右。

所以马槊想破板甲,难。

而且对付板甲,马槊根本不好用。

欧洲重骑枪虽然刺不透板甲,但是其没法卸力,能直接把穿板甲的人从马上顶下来,而且虽然不能直接穿透板甲,但是能使板甲发生较大变形,从而产生间接伤害。

但是马槊的韧性非常大,槊杆是用柘木做的,柘木是用来做弓干的上佳木材,其韧性非常好,用马槊冲刺,柘木杆可以起到卸力的作用,但是你要是怼板甲,扎不透,冲击力也被卸掉一部分,伤害效果大打折扣。

为什么全网古代兵器发烧友没有做真正马槊的

原因主要有二,就是马槊的锋刃外形未确定,与槊杆制作工艺繁杂,实难以复制。

其一:因为真正的马槊的锋刃形状样式究竟是什么样的?由于没有出土实物,所以谁也不知道,一切都是猜测。如此,又怎能做得出真马槊!

但这还是小事,人云:“丈八长矛即为槊”,所以虽不知其形,但终归与长矛也差不多,只把它的长度做长就行了。

而最大的问题还是在第二条。

其二:史书记载中的槊杆制作方法,工序复杂而繁琐。

须耗时三四年才能完成的一根马槊杆的制作,这在现代人来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宋《大驾卤簿图》中的马槊。

马槊杆的制作。

首先,马槊杆与普通的大枪、长矛等取采用韧木削制成杆、或直接采取白腊杆不同。

马槊的杆,是复合杆。

制作方法,是先将韧木削成篾片,然后与生漆、桐油、葛布、麻绳等粘合,且要经过三年以上的漫长工序制作,最后才成槊杆。

而且,工序复杂,且成品率低,一次制杆十根,最终合格的不过二三根。

下面来看看,制作马槊杆有多繁琐复杂

第一步,选材。

槊杆材料的选取,以上等韧木的主干。与制弓相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