蝇营狗苟的典故(“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出自哪里,怎么解释,有什么典故吗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出自哪里,怎么解释,有什么典故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明代著名诗人曹学佺的诗。

其实本来也不是曹学佺原创,而是他在一个屠夫的家中看到的,感慨良多,就摘录入自己的诗歌里。

原文是:蝇营狗苟贪妄欲,人猿如何再作揖, 仗义半从屠狗辈, 负心多是读书人。

萨沙翻译一下就是,蝇营狗苟,只知道贪图一些小利益而什么都不顾,这种人只算是人形动物,不能算是人。一般仗义晓理的都是屠夫之类的市井粗人,而忘恩负义的多是通情达理的读书人!

这其实是曹学佺在讽刺当时官场的乌烟瘴气。

曹学佺这个人很特殊,是平民学霸,依靠自己的才华成为省一级的官员。

有意思的是,此人虽在官场混迹了40年,却能够保持独立人格,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

曹学佺是个坚持原则的人,在刚刚做官的时候,提拔他的老师张位就被人陷害入狱。当时社会是流行连坐的,也就是被认为是某人的弟子、门生、党徒,都会被连带打击。

于是张位的弟子纷纷划清界限,不同老师来往。张位被押送回原籍为民时,只有曹学佺一个人来送行。张的政敌得知此事,将曹学佺从刚刚就职的户部,调到大理寺担任长达7年闲职,不予提拔。

试问,人生有几个7年?这个打击够大了。

但曹学佺还是坚持原则。被调到四川担任地方官后,他对老百姓很好,救济灾民,约束官吏等等。但是,曹学佺经常按照法律对付四川的明朝宗室,引起了几个王爷的不满。

蜀王府毁于火灾,蜀王要地方官筹资70万两修复,曹学佺援宗藩条例予以拒绝。

蜀王大怒,找了个机会诬陷曹学佺,导致他又被免职,回老家闲居,直到9年后再被又被委任官职。

有意思的是,曹学佺被迫离开四川时,平时关系很好的官员和文人基本没人送行,反而是受过他恩惠的普通老百姓来了很多人。

曹学佺深受敢动。

他后来去广西任职,又得罪了当地的地方势力。这些人更狠,直接诬告到中央,导致曹学佺直接被魏忠贤变为平民,还坐牢3个月,本来他已经是省一级官员副布政使。

曹学佺是个有骨气的人,崇祯皇帝自杀以后,他仍然在南明朝廷服务,抵抗满清入侵。

后来南明政权垮台,曹学佺所在的福州被清军攻破。他选择上吊自杀殉国,死前留下绝命联:“生前单管笔,死后一条绳。”

相反,之前很多高喊忠义的文人,很多投靠满清成为汉奸。

曹学佺当官40年,对官场的一切都很了解。当时官员多是科举考试上来的文人,进入官场以后大多同流合污,眼中只有利益,其他一切都不放在眼里。什么恩师、朋友、亲戚,只要同利益相违背都可以出卖。

最关键的是,这些家伙平时还站在道德制高点,满口仁义道德忠孝两全,实际上做的是男盗女娼汉奸卖国的事情。

由于官场风气是全社会最差的,所以官场的人渣最多。相比起来,社会上的风气比官场要好,普通老百姓还多讲一些游戏规则。

这就是“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的由来。

你读过蒲松龄最匪夷所思的小说是哪一篇

青州有一位商人,因为常年在外地做生意不回家。和妻子不得相见,为了让妻子不孤单,便养了一条白狗陪伴着她。

谁知那白狗越长越大,妻子忍受不了寂寞便和这狗相交,时间长了那白狗也引以为常,一人一狗经常相拥而眠。

一天,丈夫突然从外地回来,妻子高兴异常。夜晚,夫妻二人同床而眠,那白狗突然进屋,像平常一样准备上床,看没有自己的位置,竟然将男主人给咬死了。

后来邻居知道了这件事,大家都愤愤不平,便将此事告到了官府,县官便将妇人捉拿归案,妇人再三狡辩不肯服罪,官府只能将她囚禁了起来。

审讯妇人的官员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命令差役将白狗牵了过来,随后又将妇人从狱中提了出来。随后放开了白狗的绳子,那白狗看见妇人之后直扑了上去,咬烂了妇人的衣服,想要和她相交。众目睽睽之下,妇人无话可说,只好认罪。随后,审讯官员便命令两个衙役,将妇人和狗押到上级衙门去再做定夺。

这两个衙役一人押着妇人,一人押着白犬走在闹市中,闹市中的百姓交头接耳,人们从未听说过人犬相交这种事,纷纷想要看。民声沸腾之下,大家竟然相互凑钱去贿赂衙役,衙役们见一大笔钱放在自己的面前,岂有不赚之理?于是,便将那妇人和白狗聚在一起,让他们相交。

衙役所过之处,往往有数百人围观,那衙役也因此赚的盆满钵满。衙役们赚完钱以后将妇人和白狗押到上级官府处,据说这一人一犬处死之时受了肢解的酷刑。

蒲松龄在描述这个故事时,曾经这样说道:在濮水之畔私会,人们讥讽嘲笑,在森林之中约见,人们不值一提,那妇人将白犬当作自己的情郎,在云雨台上一人一犬,互诉衷肠。要知犬本是防奸却去行奸,又因极度凶残杀人,即使是萧何来了也难以用国法为其治罪,有些人虽不是那白犬,可是与那白犬又有何异呢?

暮有话说

蒲松龄的这篇小说虽然短小,可它其中的寓意却极为深厚。蒲松龄借一个稀奇的故事,向人们诉说这人世间的蝇营狗苟。

其实这个故事中,最稀奇的是并不是那妇人和白犬相交,而是那街上好事的百姓,为了看这件奇事,为了满足自己猎奇的心理,竟然出钱贿赂衙役,现在读来还真是可笑至极。

现实中,那街上的百姓之人又何止是少数呢?在这个虚拟的互联网时代,为了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也为了迎合一些人独特的口味,网上充斥着大量的毁三观的文章和视频。

关键是,这些东西竟然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受众,于是,因为有市场便有着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这社会仿佛因为一些人奇特的心理而逐渐变得扭曲,他们不断的制造着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去吸引人们的眼球,去试图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同时也不断的在刷新自己的下限。

我们仔细想一想,这社会真的需要那些扭曲人们三观的东西吗?这些东西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说到底不过是有些人为了博取人们的眼球去做一些丑态,以赚取那些用自己的下限获得的利益罢了。

那些被吸引眼球的人就如同贿赂衙役的百姓,正是因为他们愿意掏腰包,所以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类似的事发生。犬奸本是一件奇闻,但如果有衙役看到其中的利益,谁有敢保证不会有更多的奇闻发生呢?

对于本文,你是怎么看的?欢迎评论区留言!

我是北暮,喜欢我的文章,就点赞关注吧!

孔子和孟子有哪些故事

孔子的故事;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

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

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

于是,孔子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

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一日孔子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回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

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