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球瓶什么时候出现的(绿釉天球瓶如何断代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绿釉天球瓶如何断代

断代方法:
1、绿釉瓷器最早在汉代出现,汉代的绿釉瓷器为铅绿釉陶,金代扒村窑和元代磁州窑出现了绿釉釉下彩褐彩的制作,元代景德镇烧制成了孔雀绿釉釉下青花的新品种。
2、明代的绿釉以孔雀绿色釉为主,早期为颜色与瓜皮相似的瓜皮绿,永乐年间出现了淡绿色釉,但是清代康熙时期是绿釉烧制的全盛期,原有的瓜皮绿在清代康熙年间也是烧造最成功的。
3、此外清代出现了郎窑绿、鹦哥绿、松黄绿、鱼子绿等多个种类,其中郎窑绿也叫苹果绿、苹果青、绿朗窑,它是郎窑红的窑变产品。

2018-10-12

明永乐宣德青花瓷器与外来影响

一、明永乐宣德青花瓷器

江西景德镇青花瓷器始烧于元代前期,到元后期至正年间达到了成熟阶段。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造型种类繁多,生产数量增大,产品不仅供宫廷与民间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作为赠物及商品大量流往海外。

(一)、永乐宣德青花瓷器款识

传世永乐青花瓷器书写款识的为数极少,这就为判断永乐青花增添了一定的困难,目前带永乐款的青花瓷器仅见到三件,款识均为四字篆书,三件为同形同纹的压手杯,仅在款识外面的局部纹饰有微小的不同,藏品想送至国内一线拍行(北京保利、北京翰海、中国嘉德等),亦可私下推荐。可询,一五二。四零一八,四七二二。徐女士!三件压手杯现为藏于故宫博物院。带永乐年款的还见之于白釉薄胎碗及红釉高足碗上,款识与青花不同,是与纹饰用同一印模于修坯时印上的。宣德青花瓷器则绝大多数均书写“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书写位置不同,有书于器物外口的,写法均为六字横书;有书于器物肩部的,也为六字横书;书于器物底部的最多;也有书于器物里部中心的,两种均为六字双行直书楷款,外画双圈;有书于壶流外侧的,为六字直书楷款,外画双方栏;也有只书“宣德年制”四字楷款的,但为数较少,多写于器物底部。永乐宣德两朝相距时间不远,在款识书写上有四字与六字,篆书与楷书的不同差别。流传国内外的永乐宣德青花如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八百余件永乐宣德青花藏品也如此。长时期以来对于流传于世的十五世纪初期无款青花瓷器,在断代上经常摇摆于永乐宣德二者之间,有把无款的一概视为永乐时期作品,方法失之于简单,还应进一步从造型、纹饰、胎釉等方面帮更为细致的分析研究,找出它们的细微变化,从而总结出带规律性的断代依据。

(二)、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原料

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具有呈色浓艳及银黑色结晶特征,目测可以看出它们使用的钴料是相同的。对于使用什么原料以及原料产地等问题,中外陶瓷学者过去做过不少探索,采取手段主要依据文献记载、化学分析及物理测定。文献最早提到永乐宣德青花原料的,是明万历年间王世懋《窥天外乘》一书,其中提到:“……我朝则专设于浮染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以“苏麻离青”为饰一语明确讲清永乐宣德青花原料名称,“苏麻离青”是永乐宣德青花的原料,“苏麻离青”之明名似即产地的译音;清乾隆年间朱琰《陶说》称为“苏勃泥”,嘉庆年间蓝浦《景德镇陶录》又称之为“苏泥勃”,显而易见,“苏勃泥”或“苏泥勃”是从“苏麻离青”一名演译而来的。半个世纪以来,探索者以“苏麻离青”、“苏泥勃”及“苏勃泥”等名称为依据,对照亚洲出产青料的地区进行考证,遗憾的是这种考证多年来并没有得出结果。“苏麻离青”原料虽然没有解决产地问题,但是苏麻青料来之国外,这点则早为中外陶瓷学者所公认,都确认它是外来青料,外来青料是对国产青料而言的,永乐宣德时期除大量使用苏麻离青料之外,还少量使用国产青料烧制民用瓷器,有时也与苏麻离青料同时使用在一件器物上,像宣德海水龙高足碗,以苏麻离青料画龙,以国产青料画海水,前者呈色浓艳,后者呈色淡雅,起到了衬托龙纹的作用。三十年来中外科学工作者还对永乐宣德苏麻离青料及国产青料进行了化验分析与测试,结果都表明功麻离青料含锰量少,铁及钴的含量较高,特别是铁的含量相当高;国产青料含铁量少,含锰量高。两者所含氧化金属不同,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苏麻离青含钴及铁高而呈现浓艳蓝色并带银黑色结晶斑;国产青料含锰高呈现了蓝中微泛紫色,含铁少没有结晶斑。化验分析所得结果,进一步证明两种青料所具有的特色,从数据上判明了苏麻离青料与国内青料的区别所在。

(三)、永乐宣德青花瓷器造型

不同时期都有其不同器形,由此形成时代风格。永乐宣德时期造型也有其时代性,一般的说,永乐青花器形较小,宣德青花器形较大,带有一定的规律;有些器物两朝都烧制,造型微有不同,纹饰也稍有区别,诸如梅瓶、花浇、卧足洗、如意耳葫芦式扁瓶、鸡心碗、鸡心小杯、折沿盆、鱼篓尊等等;永乐梅瓶下部比宣德〈封底〉时丰满,花浇形式大体相同,但在柄的处理上有明显区别,永乐花浇多为龙柄,宣德我为如意柄。此外卧足洗、鸡心碗、鸡心小杯、鱼篓尊等器永乐胎薄,宣德胎厚,区别比较明显。永乐时新出现的青花器物有双系小罐、三系把壶、双耳扁瓶、如意耳葫芦扁瓶、洗口双耳扁瓶、鸡心小杯、鸡心碗、卧足洗、花浇等等,肩部带两或三个小圆系的在永乐时期比较常见,如双系小罐小口,扁圆形腹,平底,肩部两侧各饰一个小系,小巧而玲珑,三系把壶也呈扁圆形,壶腹一侧有弯曲的短流,与流相对处为一竹节式壶把,肩部饰以三个小系,造型设计极见巧思;双耳扁瓶有两种式样,一种为直口,一种为洗口,腹部均为扁圆形,口至肩连以如意形双耳。宣德时期新出现的器形较多,碗、瓶、罐、壶等器物有多种形式,碗有一种浅式者,器大而胎厚,敞口,口缘削平,口以下渐瘦,圈足,这种碗流传较多,外口多横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款;新型瓶式有腹部硕圆的天球瓶,与天球高度略同的扁瓶、有造型奇特的兽耳折方瓶和略仿石榴式的石榴瓶等数种。罐类出现新型者较多,形式多样,大小不一,有豆式盖罐、灯笼式盖罐、以出戟盖罐最为罕见,罐肩部横出八个长方形横片,俗称出戟,盖及内底均横书“大德吉祥场”五字,造型是为了特殊需要而设计的。壶类也出现了新型式样,以扁壶最为特殊,壶扁圆形,小口,硕腹,腹部一面坦平,另一面隆起,中心突出一圆形饰,无底足,担平的一面不施釉,似可靠墙、平放或立于支架之上;另一种壶体较小,上部为壶主体,一面有流,一面有柄,下有托盘,壶盘之间连以支柱,流上横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高足碗永乐宣德两朝都烧制,宣德有款的居多,在无款的青花瓷器中,一种口大而撇,碗底部较瘦的,高足稍矮的具有典型永乐造型特征,与带永乐款的红釉高足碗造型特征相同。此外一种撇口底部丰富的碗两朝也都烧制,永乐时胎较薄,釉光泽度强,釉开细纹片,青料浓黑;宣德时胎较厚,釉面有细孔如橘皮,不开片,两朝区别点比较明显,鸡心大碗也有类似特征。

(四)、永乐宣德青花瓷器纹饰

永乐青花纹饰比较常见的为缠枝花或折枝花纹,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件压手杯,杯外均为缠枝莲;画松竹梅的只有敞口碗,杯壁斜出,没有弧度,碗里光素无纹,碗外画松竹梅纹三组。锦纹也具有时代特色,在扁瓶瓶腹两面的主体纹饰均为锦纹;由六方、六角、磬式等图案拼组成具有图案效果的锦纹装饰;画花鸟纹的见之扁瓶的两面或高足碗内,题材有梅花鹊雀;画龙纹凤纹的不多,只有龙纹盘和凤纹壶,在盘的外面画两条行龙,中间间隔以几朵万字云,凤纹亦仅见之于三系把壶,壶腹部画两个飞凤穿行于花卉之间;画人物的比较少见,传世品只扁瓶一种,在瓶腹的两面画五个不同姿态的人物,其中两人持打击乐器做打击动作,两个持吹奏乐器做吹奏状,一人双袖扬起做舞蹈姿态,形态比较生动;此外还有画竹石纹的碗,碗外竹枝柱石,画意清新,但传世较少。主体纹饰有如上述者外,永乐青花瓷器在器物的里口、外口足外起边饰作用的辅助装饰有朵花纹、卷枝纹、回纹、锦纹、正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