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60年 雷锋精神从未远
发布时间: 2023-07-11

瞭望丨60年 雷锋精神从未远去

来源:2023-03-05 瞭望 2023年第10期

◇如果说这是“傻子”,那我是甘心愿意做这样的“傻子”的。革命需要这样的“傻子”,建设也需要这样的“傻子”

◇抚顺市学雷锋志愿者已有25万人。从1到25万,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叠加,更是一座城对一种精神的传承

◇雷锋,已是行为坐标。因为对真善美的尊崇从没改变,雷锋精神好似燃烧的火炬,点亮凡人善举,温暖社会角落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曹智 于力 于也童

观众在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参观(2023 年 2 月 10 日摄) 姚剑锋摄 / 本刊

你仿佛见过他。

也许是在老旧的绿皮火车上,他给年迈的大娘让了座;也许是在下雨天,他将雨披给了带着孩子的大嫂;也许是在工作中,他谎称肚子疼,把自己的盒饭让给了没饭吃的战友。

你一定认识他。

你读过他的日记,文字质朴却触动人心;你看过他的照片,笑容如阳春三月的轻风,温暖而柔和;你听过他的声音,浓重的地方口音,却字字铿锵,掷地有声。

你一直怀念他。

很多地方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小学、医院、派出所;60多年来,近50万封来信寄往他服役过的部队;每年的3月5日,是纪念他的日子。

雷锋,一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展开全文

1960年,他来到辽宁抚顺,从此与这座城市结下不解之缘。一个人,影响了一座城市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1962年,他因公牺牲,始终活在百姓心中。一个人,让一种精神赓续了60多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世界。

自1963年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已经过去60年。60年间,人们讲述他的故事,诵读他的日记,做着与他一样的事,将他的名字变成一座城市的名字,变成一种精神高地。

60年一甲子,这个年轻战士的名字,一直被怀念,一直被呼唤,一直在闪耀。

一个人

1960年4月,雷锋随部队来到抚顺。从此,这位个子不高、身着军装、面带微笑的青年,时常出现在抚顺的大街小巷。

抚顺市望花区雷锋社区曾叫“风华社区”,是雷锋生前所在部队的营房驻地。来到抚顺后不久,雷锋所在团政治处连续收到两封感谢雷锋的地方来信。

翻开1960年8月20日的雷锋日记,可以直观感受到这位青年捐款背后的一片赤诚:望花区成立了一个人民公社,我把平时节约下来的一百元钱,支援了他们;辽阳市遭受了洪水的灾害,我把省吃俭用积存的一百元钱寄给了辽阳灾区人民。有些人说我是“傻子”,是不对的,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如果说这是“傻子”,那我是甘心愿意做这样的“傻子”的。革命需要这样的“傻子”,建设也需要这样的“傻子”。我就是长着一个心眼,我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

带着伤病坚持参加抗洪抢险、帮助工地工人推砖、照顾需要帮助的大娘……雷锋怀揣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雷锋把平凡的工作与党和国家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他过半的日记中,都表达了自己对党的忠诚与热爱。”抚顺学雷锋典型联合会副秘书长褚士奇说。

抚顺市雷锋纪念馆陈列着雷锋生前在部队开过的13号汽车。记者留意到,雷锋蜡像端坐在驾驶位上,手中捧着一本《毛泽东选集》。13号车不远处有幅照片:雷锋穿着整齐军装坐在案前,身旁的指导员高士祥侧身望向他,两人一起拿着一份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

1960年11月8日,是雷锋“永远不能忘记的日子”。这一天,穿上军装刚刚10个月的雷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天,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人民的勤务员,为了全人类的自由、解放、幸福,哪怕高山、大海、巨川,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是入火海进刀山,我甘心情愿,头断骨粉,身红心赤,永远不变。”

抚顺市雷锋纪念馆馆长任广友说,雷锋生命中很多重要时刻,都是在抚顺度过的。他在这里不仅入党,还受聘为校外辅导员,担任过抚顺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0年10月,雷锋受聘为抚顺市建设街小学(现雷锋小学)校外辅导员。回想起和雷锋照相的故事,74岁的韩颂东仍印象深刻:她家中摆放着一张泛黄的黑白照,包括韩颂东在内的10多名孩子围拢在雷锋身旁,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笑容。

“那是1960年的冬天,下课铃一响,雷锋叔叔就来了。”大家都很高兴,簇拥到雷锋身边。韩颂东回忆:“雷锋长着一张娃娃脸,笑盈盈的。一进门,同学们就围上去,像和自家哥哥一样唠嗑,雷锋还和男同学‘掰腕子’。”

时隔半个多世纪,人们再看这些照片,仍会被照片中雷锋和孩子们温暖质朴的微笑所打动、所感染。雷锋喜欢把自己的重要瞬间“留”在照片中。照片背后,是一名战士深深热爱着祖国和人民的纯真情感。

“1961年3月,抚顺市选举参加人代会的代表。”褚士奇说,“雷锋所在部队的战士们选其当代表时,都拼命把手举得高高的。”

“他是那么阳光,那么热情。”与雷锋同一届的抚顺市代表杨瑞芝回忆说,雷锋个子不高但充满活力,总帮别人干活。“收拾碗筷、给小卖部售货员当帮手、主动搀扶年纪大的代表……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人民代表为人民’。”

1962年8月10日,雷锋写下了人生最后一篇日记:“今后,我要更加热爱人民和尊敬人民,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做人民的勤务员。”这是雷锋的承诺。

令人惋惜的是,8月15日,雷锋在执行运输任务时不幸牺牲,年仅22岁。不足70万人的抚顺,有10万余人自发走上街头为雷锋送别。

这是一座城市,对一位战士在精神频谱上产生的共鸣共振。

一座城

漫步于抚顺街道,无论是楼体侧面挂着的“向雷锋同志学习”大字,还是印有雷锋头像的花团,这座城里处处可寻雷锋“痕迹”。

当一个人带来的感动持续滴灌一个城市60年,他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他对百姓的无私奉献,都会逐渐成为这座城市的鲜明底色。

朝霞如轻纱披在城市的建筑群间,雷锋小学的学生们胸前戴着鲜红的红领巾,大声朗读着“红旗下的演讲”;雷锋派出所的民警们,手臂上戴着红色臂章,奔走在为人民服务的路上;雷锋路、雷锋储蓄所、雷锋号公交车……如今,这座城市遍布着“雷”字号,雷锋精神早已融入城市血脉。

2月的抚顺,空气清冷。72岁的张富起了个大早,拄着双拐,坚持到雷锋派出所,将一面绣有“新征程 最美爱心管家”字样的锦旗送给民警燕力飞和翟炜。

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双侧股骨头坏死等疾病的张富是位空巢老人,家住雷锋社区,长时间独居险些将其击垮,“连洗澡自己都洗不了”。

2016年,雷锋派出所民警燕力飞得知后,有空就到张富家,帮他解决生活难题,每周还搀扶老人去浴池洗澡。“去得多了,浴池老板都以为我是他儿子呢。”燕力飞笑着说。

“燕警官看见我穿破洞的裤子,临走时偷着给我留了200元钱。这钱我哪能要啊……”说起燕力飞对自己的帮助,张富忍不住哽咽。

“不管东南西北风,抚顺人就是学雷锋。”雷锋派出所所长许晓龙说,抚顺人把对雷锋的思念,融入行动自觉。多年来,雷锋派出所始终以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为己任,用雷锋精神建警铸魂。

雷锋精神,成了这座城市的魂。

自1963年抚顺市第三次党代会首次把学雷锋活动写进报告开始,此后历届党代会报告都对学雷锋工作作出部署安排。从成立建设雷锋城办公室,到每年印发全市学雷锋工作要点,抚顺对学雷锋工作建立了一整套科学务实的制度体系,还出台实施了相应的地方性法规,保障学雷锋活动行稳致远。

雷锋来自百姓,百姓亦可成雷锋。2006年,抚顺启动了首届“百姓雷锋”评选活动,每年在全市评选出10位来自各行各业的“雷锋”。截至目前,共评选出175个百姓雷锋个人,55个优秀团队。

见义勇为、军魂不变的老兵白涛,缝补钢板三十载、活计精确到百分百的工匠刘宇志,为生计跑单更为生命抢单的外卖小哥卢旭东,数十载桃李压枝授业解惑的教师张金勇,心里装满群众总是热肠丹心的基层辅警丁龙……他们传承践行着雷锋精神,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

2019年5月,年仅19岁的兰郡泽不顾热浪和爆炸危险,在父亲兰金龙的地面指挥下,果断起落吊臂,争分夺秒,一次次举起铁臂吊篮,救下被大火困于居民楼中的8户居民共14口人,被网民赞誉为“吊车侠”。

“荣誉伴随着压力,但我要把压力变成动力,用行动鼓励更多年轻人多做好事,做个好人。”面对“百姓雷锋”“辽宁好人”等荣誉,“吊车侠”兰郡泽说,雷锋城出来的人,不能给雷锋丢脸。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带动一城人。

如今,抚顺市学雷锋志愿者已有25万人,先后涌现出学雷锋小组4万多个,学雷锋志愿服务队约1600支。1000余人荣获全国、省、市学雷锋先进个人,以雷锋命名的站、岗、亭、车、路、班组和团队遍布城乡,雷锋精神在这里花开叶散。

从1到25万,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叠加,更是一座城对一种精神的传承。

一种精神

“我写下这两个字:雷锋,我是在写呵,我们阶级的,整个新一代的,姓名。”如诗人贺敬之所言,时光流逝,“雷锋”已不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成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