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的下一句(知行合一是先知还是先行你怎么理解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知行合一是先知还是先行你怎么理解

谢谢邀请!

知行合一是先知还是先行,你怎么理解。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明确“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在龙场顿悟后,有了自己的心学立言“求理于吾心”。针对当时社会上言行不一的现实以及朱子先知后行的弊端提出来的心学核心观点。

由此,本人理解:知行合一并不是所说的先知还是先行概念。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就把知和行隔开了,就不是知行的本来面目。而是人对事物认知上的意识与行为整体表现(理解这点最重要)。

在教育领域教学,分开来教导如何认知,如何实践,这并不是知行合一。正确的解释就是一一没有知而不行的,知而不行,只是不知。

首先,为了能够深刻理解这一正解,只有多举例说明:

01

如:小伙子去相亲,一见面就是属于知,同时反应喜欢上了属于行,这就是一看到女方就自然喜欢上了,而不是看到对方后才产生去喜欢她。

02

又如:我们常说的孝顺了父母,一定是已经做到了孝顺,并做孝顺到了位,才是知道了孝顺。并不是说些孝顺话,尊敬的话,就说知道了孝顺,其实这就是不知道孝顺。

03

再如:知道身上有痛处,一定是自己已经痛了,才知道痛。再说:知道冷,一定是自己少穿衣服受寒了。知道饥饶,一定是自己没有吃饭受饥饿。这就是知和行不能分开的。

其次,综上来论。

综上所述,以上这些例子就是知行的本来面目,二者是不能被私欲隔离开的,否则就是还没有存在真正的知。

如果把知和行看成两回事,那就是知行不合一了。应该要把知和行,认识和实践作为一个整体来看,那就是合乎知行合一的意思了。

为此,知行合一是一个认知上的抽象的意识形态表现,是一种高度的唯心论学说。

最后,结论。

总而言之,知行合一的真正内涵是,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落实。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结果。

知行合一学说谈到的知,就已经包含了有行,要是说行,也就已经包含有知。

这就是正确解释的知行合一,这也完全符合王阳明的唯心论的思想意识。千真万确!

王阳明说到的“此心俱足,不假外求”,你如何理解这8个字的

王阳明(1472年_1529年)-明朝哲学家,教育家。初习程(程颐、程颢)朱(朱熹)理学,后转习陆九渊心学,与陆九渊并称“陆王心学”。其继承发扬陆九渊心学,成为集心学之大成者,自立阳明学派。王阳明心学源于“龙场石棺悟道”:王阳明早年因反对宦官刘瑾,遭杖责入狱,并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一路遭锦衣卫追杀,逃到龙场_“蛇虺、蛊毒、瘴疠、苗民野蛮、无吃无居……寄居龙冈山洞,以石棺为床。某夜被大雨雷鸣惊醒,恍然得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至此心外无物,心即理”。《》

王阳明心学构成:对陆九渊心学的继承_“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吸收儒、佛、道思想_相由心生,境由心造,万念由心起,祸福由心生,命由心定……。阳明学说_“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即理”。“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无善无恶心之本,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从其构成成分得出_心理力量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无穷作用。关于“圣人之道”_圣人者,能领悟人、事、物的本质性、规律性,并遵循规律性;道者,“道法自然”,道即自然或自然规律。关于“此心俱足,不假外求”(“此心俱足”与上述之“吾性自足”相类似):可借助佛学“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如来”对宇宙进行认知_“一花一世界”乃小世界(小宇宙);地球是大世界(大宇宙);地球之外的整个天体为最大世界(最大宇宙)。以此类推_人是小宇宙,人心乃更小宇宙;人心有大宇宙的构成要素_整体性,对立统一性,阴阳平衡性……。《》综上所述王阳明生存经历,心学构成经历、要素:要求用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以达到“万物一体”之境界。故“此心俱足,不假外求”即人心具备了小宇宙(或成为圣人)的一切能量、要素,不需要借助、利用外物的力量,便可在逆境、绝境求解脱,求生存;可通过内心领悟_通大道,立德、立功、立言,成就圣贤……

“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求之正道_求助于内心的良知、良能、善心、善念……。宇宙通心,心通宇宙_人心在吸收宇宙能量,求人不如求己,即求内心之宇宙能量,理在此。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不是就是“实事求是”

是的,是实事求是。

王阳明心学!心学四诀来自于王阳明的王门四句教,具体内容包括: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王阳明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由不知善恶之心体,到知到动,到知善知恶而行,都是实事求是的追求人生的最完美,最高境界。

“先知后行”、“知行合一”、“行先知后”为朱熹、王阳明、王船山的观点,你如何理解

“先知后行”,能把事情做好,不会的事情,应先问人、学习;“行先后知”,是从实践中取得知识的态度,比如有的人学历低,但会做的事情很多,就是在实践中取得的;“知行合一”,接近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反复、提高。

“三思而后行”与“知行合一”都是圣人所言,矛盾吗

谢谢邀请,两个词汇虽意义不同,却有点关联,放在一块,会有新的含意,为人处事更有积极意义。

“三思而后行”强调的是行事谨慎,不盲从,凡事应多考虑成熟后行动为好,因此遇事应一而再,再而三的考虑好后果再去行动,并不过份。

“知行合一”用现在的话说,则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这里的“知”可理解为认识事物的道理或规律,“行”则表示用已知事物的道理或规律去指导其行动。

因此“三思而后行”与“知行合一”不仅不矛盾,用来指导人的行动,尚有积极意义。强调人们要用学到的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行动前要考虑周到谨慎行动,需知“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