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升,降,沉,浮是怎么回事?中药应该走青蒿素科学验药之路,还是应该走四气五味的归经之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中药的升,降,沉,浮是怎么回事

这个问题是中医中的诊断方法也是配方的依据,如果根据脉理,虚则补,实则泻,沉则扶,升则降等原理辩证施治,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一个中医很难,冷热寒湿,阴阳五行,二十四节气,和冬夏秋冬等等。才能配伍药剂方能药到病除。三年学个手艺人,一辈子学不会一个庄户人。中医也是这个道理,学到了,做到老,必须实践中出真知!

中药应该走青蒿素科学验药之路,还是应该走四气五味的归经之路

青蒿素跟中医只有一毛钱的关系,剩余的的九毛,跟中医没有任何关系……

只有内行人才懂,

懂的人,不说也懂,

不懂的人,说也听不懂

中医治病用中药配伍化学成分还是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治病

我是孪生姐妹小中医,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喜欢的可以关注点赞。

首先中医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是我们中医阴阳的代表。酸苦涌泄为阴,辛甘发散为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在中医治疗疾病的寒热性质上用四气,在治疗疾病的适应症上用五味,在治疗疾病的病势上用性能。

如果仅仅用它的化学成分,第一点是脱离了中医的辩证思维。第二,每一味中药都是多重化学成分的复合体,可能一味药既含有蒽醌类,又含有黄酮类,或者黄萜类。如何应用。

仅站在中医观点,不喜勿喷!

中药的疗效源于“四气五味”还是“有效成分”

从中药发展的历史角度上讲:中药的疗效,源于“四气五味”,绝对不是什么“有效成分”。

我为什么这么肯定的说呢?

一、古代人不具备分析中药“有效成分”的能力。

要知道中药功效是否源于某种“有效成分”,首先要选择一个医治目标,其次是选择药物。如屠呦呦老师治疗疟疾,前后选择了三、四种中药,最后才从青蒿中,提炼出了青蒿素。古代没有我们现代人分析中药“有效成分”,常用的化学试剂(如三氯甲烷、乙醚、丁酮、甲醇等)及高效液相、气相、原子分光光度仪等精密仪器。甚至是连检验用的玻璃仪器,都造不出来,动物实验也做不了,又何谈知道中药的“有效成分”。

二、中药疗效源于“四气五味”,是有中医根据的。

在我国古时中医治疗疾病,就是依靠中药的“四气五味”结合药物的功效。因为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也就是中药的“四气”。从中医上讲,四气之中,温热属阳,寒凉属阴。中医治疗疾病,主要就是调整人体阴阳,那么调理人体阴阳,所依靠的就是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其次,结合了药物五味及具体的功效,来达到治疗疾病,调理人体阴阳平衡,袪病延年的目的。

而且中药的四气,也是与治则相通的。例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讲:“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及我国汉代《神农本草经·序录》中讲:“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都是讲中药“四气”,在临床上的如何应用。

而中药的“五味”,主要是指:辛、甘、酸、苦、咸,药物的五种滋味。实际上,除了这五种滋味,还有淡味和涩味。淡味附于甘,涩味附于酸,所以,习惯上还是称为五味。而中药的五味另有含义,与我们在生活中,实际上通过口尝得知的五味不同。因为中药五味,不一定是代表药物的真实滋味,而是通过标示的药物滋味,有提示药物作用的含意。如磁石并无咸味,因其能入肾潜镇浮阳,咸味入肾,故标以咸味,以提示磁石作用于肾。

从中医阴阳属性上分: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中药五味的具体功效,包括:

辛入肺:具有能行、能散,有发散、行气血等作用。

甘入脾:具有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缓急止痛、调和、中和药性的作用。

酸入肝:具有能收、能涩,具有敛汗、止泻、止咳、收敛固涩的作用。

苦入心:具有能泄、能燥。有泄邪,燥湿的作用。

咸入肾:具有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的作用。

中药的“四气五味”是从不同角度,说明了中药的药效作用。中医常将“四气五味”结合起来说和应用,因为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中药的性能和作用。例如:薄荷和辛夷,两者都有辛味,均能发散表邪。但薄荷辛凉,用于发散风热;辛夷辛温,用于发散风寒。

三、中药功效源于“有效成分”,是药物学家及科学家的说法,而不是中医医生的说法。

近些年来,很多科研人员,研究出人参叶含有的人参皂苷“有效成分”高于人参;山楂叶的“有效成分”维生素高于山楂。那么,治疗疾病时,就可以选择“有效成分”,含量高的叶子了吗?

而实际上,人参叶子及山楂叶子,不能代替了人参及山楂在临床上的疗效!这个道理很简单,一是从中医千百年来的临床疗效上讲,二是因为人参及山楂,所含有的化学成分更多。

例如:屠呦呦老师从青蒿中,提炼出来治疗疟疾的“青蒿素”。“青蒿素”治疗疟疾有效,但治疗虚热症,用“青蒿素”就没有效果。因为青蒿中的“有效成分”,除了青蒿素外,还有去氧青蒿素、去氧异青蒿素B、青蒿烯、青蒿酸等成分。

我们使用青蒿治疗虚热等证时,主要还是参考青蒿的药性“四气五味”——寒,味苦、辛,归肝、胆经及功效,而不是青蒿的“有效成分”。因为分析药物成分的事,不是医者要做的事,而是科学家、药物学家要做的事。

中医用药历经千百年来的临床应用,早已经形成自有的中医理论及体系,我们不能用所谓的现代科学和药理学,西式的“有效成分”规定来管理和使用中药治疗疾病的规则。例如组方时,如果缺少某味中药,只从功效上考虑用药,而不考虑其“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及归经是否相同,那么应用起来,不但疗效会大打折扣,弄不好会危及人的生命。例如:一个胃寒的人,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不会主张让患者,吃寒凉的东西。这时,中药寒热温凉、辛甘酸苦咸,“四气五味”的药性,就显得尤其重要了。而这种情况下,考虑中药的所谓“有效成分”,管用吗?

(注)喜爱中医,宣传中医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认识中医。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