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而不学则殆(思而不学则殆的上一句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思而不学则殆的上一句是什么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孔子说:“学习如不思考就会迷惑,空想如不学习就会懒惰。”

①学而不思则罔:学习如不思考就会迷惑。而,如果。罔,音wǎng,同“惘”,迷惑。

②殆:音dài,懒惰,还可以解释成“危险”“有害”。

本章讲的是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问题。学习与思考是联系在一起的,可以互补。只读书不思考是读死书的书呆子,只想不读书是空想家。书呆子迂腐而无所作为,空想家浮躁不安而胡作非为,甚至有精神分裂的危险。所以,儒者主张既要读书又要思考。《四书集注》记录了程子的话:“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明代人陈銮也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学是入书,思是出书。出入有道。学业可成。”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段话的文化意义是什么

这句话的文化含义在于给后世提供了学习方法,如何做到不罔不殆,要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能够有很好的进步。

从这句本身的理解上在于”罔“和”殆“

罔——迷惑、困惑、无知的。

殆——怠的通假字,懈怠,疲惫。

前半句说光学习不思考,对所学知识就不能充分理解,就会困惑,告诉人们不能读死书,要联系实际思考,这样学来的东西才容易掌握,才有用。这是学习的基本方法。

后半句说光思考不学习,人会容易满足,以为自己什么都明白了。这是对学习的鞭策。

它的文化意义在于:光学习不思考不行,光思考不学习也不行,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人才会不断进步。

这是孔子对学与思的哲学 问题的科学回答,很精辟,因此常被人引用,成为治学指导思想。

如何理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篇》第二之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说光读书而不去作一番深入思考就会感到茫然无所知,而只是空想却不去认真学习,也仍然解决不了疑问。这句话其实是孔子在教导弟子如何学习的方法论,也就是学与思的辩证法。如何正确处理好学与思的向题呢?他提出了学习与思考是相互依存的、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必须有机地给合在一起,不能互相分离的。

的确,正确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要。日常中如果我们仅仅只是机械的、教条式地去读书,一味呆板被动地接受别人所灌输的知识,而自己从不动脑筋去认真思考问题的真伪、弄明白它的原理和真谛,这样是很难学到真正适用的学问和知识的,久而久之,就会变成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当然,那此整日在那里胡思乱想,异想天开,想当然地闭门造车式的空想,而不去学习探求解决问题出路的方式方法,也是徒劳无益的。所以我们应该要做到学思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读活书,做到举一返三,把所学到的知识经过象牛反刍那样消化吸收,才能真正得到学以致用的智慧。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