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鬼李贺到底“鬼”在哪里?秦皇岛青龙县有哪些乡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诗鬼李贺到底“鬼”在哪里

一个诗人死后,为了论证他是仙是鬼,中国文坛各路高手隔空吵了一千多年。

这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观。

他们争吵的对象,是仅活了27岁的传奇性诗人李贺。

左边的人说李贺是鬼才。

太白(李白)仙才,长吉(李贺)鬼才。——宋祁李白为天才绝,白居易为人才绝,李贺为鬼才绝。——钱易

右边的人说李贺不是鬼,是仙,至少也是鬼仙。

人言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不然。太白天仙之词,长吉鬼仙之词耳。——严羽李家自古两诗仙,太白长吉相后先。——姚勉

说到最后,没打起来。

因为大家其实都喜欢李贺的诗,都不愿看到他的诗名被埋没。

从晚唐的李商隐开始,千余年来,学李贺的诗人络绎不绝,代有人出。到了元朝,更是达到极盛,无论大诗人还是小文人,都以学习李贺诗为荣。明清以后,徐文长、龚自珍等大牛,也都深受李贺诗风影响。

李贺的诗被命名为“长吉体”,学习李贺的这一派,被称为“长吉诗派”。这都成注册商标了。

南宋大诗人陆游说,曹植、李白、李贺这三个人,“落笔妙古今,冠冕百世”。岂一个牛字了得!

李贺画像

1

李贺这么牛,到底是什么来头?

陆游说李贺出身贵族,是皇族王孙。李贺在世时,也经常说自己是“唐诸王孙”。见人打招呼,他总是自称“陇西李贺”。

这个身份当然是真的。

李贺的祖上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问题是,传到李贺这一代,皇族血脉已经十分疏淡了。

李贺空顶着一个高贵的族望,实际上是一介布衣寒士。

他自小理想远大,想要建功立业,出人头地。在诗中,他常把自己称为“剑侠”“壮士”,也常把自己比喻为骏马。

但实际上,见过李贺的人,都说他一点儿也不壮,一点儿也不俊。

根据描述,李贺长相奇特,身材细瘦,长长的指甲,大大的鼻子,两道眉毛很粗,还连在一起,头发未老已白。

他还多愁,多病。

尽管他内心有一个巨大的能量场,但年纪轻轻,表现出来却是一副病恹恹的样子。

在当时,没有人相信这样一个貌丑体弱的少年,将会改写唐诗的格局。

除了他的母亲。

李贺的母亲并不知道她的儿子有多天才,但她知道她的儿子有多拼。

十几岁的时候,李贺每天别着一个破锦囊,骑着一头瘦瘦的毛驴,早出晚归。

一路都在苦思冥想好诗句,遇有所得,赶紧记下来,投入锦囊。晚上回来后,再挑灯整理。

他母亲看到他回来,锦囊里字条很多,就又气又心疼地说:

儿啊,你是要把心都呕出来才罢休吗?

李贺也写过自己多年抱病,拼命苦读的情景。

“楞伽堆案前,楚辞系肘后。”

他喜欢的书堆满案头,最爱的《楚辞》出门也带着,舍不得放下。

“缃缥两行字,蛰虫蠹秋芸。”

这是说,自己读书读得两眼昏花了。

后来人称赞李贺“天纵奇才,惊迈时辈”,其实啊,这世上真的没有天才。如果有,一定是1%的天分,加上99%的勤奋淬炼而成。

李贺画像

2

无论是时代还是个人,对李贺来说,他都生得不是时候。

他大约出生于公元790年,略显尴尬的中唐时期。

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诗歌的盛唐气象就已远去。进入中唐,安史之乱虽已平息,但遭受重创之后,整个唐王朝的精神风貌都发生了重大改变。

一个突出表现,是唐诗大腕的陨落。

这是一份大师逝去年表:

761年,王维逝世;762年,李白走了;765年,高适去世;770年,杜甫和岑参相继离去……

这些支撑盛唐诗坛的巨擘,在李贺出生前二三十年,均已作古。从此再无盛唐。

而跟李贺同时代的大诗人,我们可以列举几位的出生年份:

751年,孟郊出生;768年,韩愈降生;772年,白居易来了;779年,元稹也来了……

可以看出,当李贺开始正式写诗的时候,这些比他大十几、甚至二三十岁的诗人们,要么已名满天下,要么即将名满天下。

李贺的尴尬,就在这里。

时代如此不堪,一直在往下走。而诗人赖以情绪表达的诗歌,无论何种体裁、何种题材、何种风格,都被前人或同时代的大龄人写得没有余地了。

山水田园诗,王维之后,谁还敢写?边塞诗,高适和岑参之后,基本可以宣判死刑。通俗写法,白居易和元稹,已经写成万人迷了。怪咖写法,韩愈和孟郊,也早玩到了巅峰。还有一仙一圣,李白杜甫,形同两座大山,耸入云端。

李贺之前,唐诗的天空,灿若繁星,一颗就是一个大诗人。

要让别人在这么多的星星点点中一眼就认出自己,李贺只能另辟蹊径,让自己的诗与众不同。

他急切地思考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诗变得唯一:前人无法涉及,后人难以复制。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史书说他,日夕吟诗,鬓发斑白。

18岁那年,他已经自信找到了自己在唐诗中的位置,而且是独一无二的位置。

他背上行囊,也许骑着那头瘦驴,出发去东都(洛阳),去找一个人。

韩愈画像

3

李贺准备去找的人,叫韩愈。

韩愈是中唐文坛的扛把子,后来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此人耿直,讲义气,提携帮助了一拨困苦而有才的诗人。

李贺相信韩愈也能够发现自己的诗才,并为自己扬名。

唐人张固在他的《幽闲鼓吹》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这次极富戏剧性的会面。

李贺带着自己精选的诗,求见国子博士韩愈时,韩愈已经忙了一整天,又困又累。

门人把李贺的诗呈上,韩愈一边脱官服,一边看。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我擦,这是什么操作,一来就写两军对垒,战事一触即发。韩愈被镇住了,赶紧往下看。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这是秋风中的一场惨烈夜战,军号震天,碧血横飞。韩愈心中暗自叫了句“好诗呀”。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看来我军的战势不妙,但是援军正在赶来,准备度过易水。“霜重鼓寒”,夜里的寒意,侵蚀得鼓声很低闷。这么新颖的用词和搭配,看得韩愈啧啧不已。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什么这么多战士手提宝剑,勇于赴死?为的是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啊。结尾,相当正能量。

“快请李贺进来!”韩愈赶紧重新穿上官服,让门人把18岁的李贺请进来夜谈。

有一种说法,韩愈只读到前两句,就催促门人把李贺请进来了。

这首《雁门太守行》,从此成为李贺的成名作。

而韩愈,则是第一个发掘并提携李贺的人。很快,李贺的诗名传遍天下。

虽然年龄、资历都相差很远,但韩、李二人在感情上均与社会流俗格格不入,他们在诗歌见解上的投合,使他们成为莫逆之交。

就在这一年,李贺的父亲李晋肃病逝。

李贺返乡守丧。期间,韩愈曾约上另一个大咖皇甫湜,去看望他,并当场给李贺出了个诗题《高轩过》,算是考验这个年轻人的当场作诗能力。

李贺不愧是奇才,洋洋洒洒一诗篇,又把二人镇住了。

在《高轩过》的结尾,李贺抒发了自己的处境与抱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我现在是枯草遇上春风,将来还要小蛇化成大龙。

韩愈感受到诗人的内心力量和追求,不禁想起自己年少时由寡嫂辛苦抚养长大的苦逼日子,颇多感慨。

“年轻人,除下丧服后,去考个进士吧。”韩愈说。

洛阳古城

4

李贺来了,又走了。落寞不已,郁闷至极。

20岁那年,他参加河南府试,作了一组诗《十二月乐词并闰月》,被誉为应试诗的上乘之作。

明朝人评价他这组诗说,“二月送别不言折柳,八月不赋明月,九月不咏登高,皆避俗法”。

可见无论在什么情境下,李贺写诗,都在苦心孤诣追求创新,绝不落入前人窠臼。

他也因此获得考官青睐,通过府试,当年冬天入长安参加礼部考试。

就在人生即将转运,李贺踌躇满志的节骨眼上,他突然被告知:政审不合格,礼部考试没你份儿。

理由是,有人举报李贺死去的父亲李晋肃的“晋”字,与进士的“进”同音同义,应避家讳不能进考场。

野史记载,举报人是白居易的好基友元稹。

据说,元稹很喜欢李贺的诗,一日专程上门拜访,但因为元稹是明经出身,当时人看不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