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横扫欧洲时,两次战败都是流放,欧洲人为何不选择处死他呢?法国为何250年都搞不定科西嘉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拿破仑横扫欧洲时,两次战败都是流放,欧洲人为何不选择处死他呢

第一次是大家都不敢。

第二次是英国不同意。

拿破仑第一次宣布退位时,身边还有大概十多万军队,并且法国各地也还有很多愿意效忠于他的老百姓。

而拿破仑在法国人心里是什么地位,应该不用多介绍。从后来拿破仑的侄子拿破仑三世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就不难看出,哪怕是个狗屁不通的庸才,只要他叫拿破仑,法国人民也会泪眼汪汪的拥戴他为皇帝。

既然如此,当然就不能杀拿破仑了。如果反法联军杀了法国人民心中的拿皇,后果会非常严重。

大概就相当于,麦克阿瑟杀了日本天皇。

一旦这么干,法国的民族主义者,大概率会因为拿皇之死而点燃复仇之火。跟反法联军和法国王室来个鱼死网破。

如果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那法兰西就会变成欧洲最大的火药桶。

周边一圈国家再也别想安宁。

所以拿破仑第一次退位,只是被流放,而不是被杀。很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他那时积累的个人威望太吓人了。

另外还有一点,就算欧洲各国王室不承认拿破仑是皇帝。可不管怎么说,拿破仑也是梵蒂冈教皇封的神罗皇帝。

如果把他杀了,影响太坏。

毕竟,当时欧洲各国的皇室贵族,有一个算一个,都没少做见不得人的勾当。屁股都不干净。他们也怕遭报应。

尤其是路易十八。他作为被反法联军扶持上位的新任统治者,地位不稳固。他并不希望因为杀拿破仑,而激怒法国人民和那些拥护拿破仑的将领,导致法国再次陷入内战中。

相比于第一次,拿破仑第二次退位时,形势就相对复杂一些了。

当时,依然有很多人主张不杀拿破仑,但主张杀拿破仑的人也有很多。拿破仑最后能全身而退,是各方博弈的结果。

具体的情况是这样的。

听闻滑铁卢战役的结果后,法国的资产阶级立即以议会投票的形式建立新政府,并威逼拿破仑退位。毫无节操般地把拿破仑卖了。

听闻资产阶级要投降,拿破仑身边不少人都劝他发动政变。

当时,反法联军还没有进巴黎。拿破仑是有机会发动支持他的人,推翻新政府,与反法联军战斗到底的。

但是拿破仑不想这么做,便拒绝了身边人的好意。并对外宣布了自己退位的消息。

不过,拿破仑也不是无条件退位。他在退位前也提了条件,那就是法国新政府要护送他去国外。如果新政府不答应,他就不退位了。

对于这个条件,新政府满口答应。然后,新政府派人与英军主帅威灵顿和普鲁士元帅布吕歇尔斡旋——表示我们的拿皇已经退位了,你们能否就此停战?反法联军能否不进巴黎?我们的拿皇想退隐美国,你们联军在这方面能否给予安全保障和通行许可?

在听到法国新政府的条件后,威灵顿和布吕歇尔均表示不能接受。

威灵顿说,英国政府并未给自己授权如何处理拿破仑。现在自己无权放走拿破仑,也无权接受法国新政府以拿破仑退位为由,要求就此停战的提议。自己现在只能视拿破仑为战俘。至于拿破仑能不能去美国,自己要等英国政府的回信。

而布吕歇尔的态度更直接,他不仅果断拒绝了法国新政府的停战请求,而且偷偷下令,命普军继续前进,赶在英军之前,杀进巴黎。抓住并处决拿破仑!

后来,布吕歇尔的企图被威灵顿知道了。

对此,威灵顿表示强烈反对。因为这不符合英国的利益。如果拿破仑死了,法国因此而天下大乱,对英国的利益会造成极大损害。

眼见威灵顿反对,布吕歇尔只好作罢。但复仇的欲望让他不能就此罢休。

于是,他就又想出了一招,那就是威胁法国新政府——普鲁士军队可以不进巴黎。但法国新政府必须交出拿破仑。无论死活都可以。

布吕歇尔这招,意图太明显了。拿破仑如果死了,那正中其下怀。而如果是活着交给他手上,最后也估计是难逃一死。

而至于拿破仑死后,法国会如何,会不会天下大乱,会不会损害英国的利益,他才不操心呢。他现在只想让拿破仑死。

对此,英国方面自然是不能接受的。所以当普鲁士人的新招被威灵顿知道后,他再次对布吕歇尔表示了自己的强烈反对。

眼见英国和普鲁士在杀不杀拿破仑的问题上有闹掰的趋势,各国不得不纷纷表态。有的支持英国,有的支持普鲁士。

为了笼络人心,威灵顿当时说了一句很感性的话:“杀了拿破仑,将使我们的名字在历史上留下罪恶的污点,后人将会说我们不配成为拿破仑的征服者。”

最后,支持威灵顿意见的国家占多数。

于是反法联军也就决定不处决拿破仑。

当然,了解欧洲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

威灵顿代表英国政府力保拿破仑,主要原因不是什么害怕在历史上留下污点,被后人指指点点。

真正的主因,是英国要保证欧洲大陆的均势局面,不能让欧洲大陆崛起任何能挑战英国的强国。

而法国的实力,因为资本主义繁荣,当时紧跟英国之后,明显强出普鲁士、奥地利、沙俄等国一大截。

如果拿破仑死了,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八重新坐稳了王位,那想必法国用不了多少时间就又会复兴,变成英国的新威胁。

所以,英国需要搅屎,需要在法国布局。

而不杀拿破仑,把拿破仑关押在英国领地圣赫勒拿岛上,牢牢得控制住,就是英国对法国最大的牵制。

也就是说,英国不杀拿破仑,选择囚禁。可以把拿破仑当作牵制路易十八的筹码。

如果路易十八听话,英国就囚禁拿破仑。

如果路易十八不听话,敢于英国为敌,英国就把拿破仑再放回来。

这一招,明摆着是“阳谋”。英国就是明摆着告诉法国王室,你们别轻举妄动。

事实上,拿破仑为什么在1821年被毒杀。

就有人怀疑与法国王储贝利于1820年被刺杀有关系。

贝利公爵遇刺身亡后,英国趁机操控法国极右王党掌权。在这帮混蛋的治理下,当英国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工业革命时,法国却在搞封建复辟。而当法国被搞得一团糟后。其实力与英国也就拉开了差距。

既然法国已经不成器了,那此时此刻,英国已就不需要拿破仑这张筹码了。

既然用不着拿破仑制衡法国王室了,那还留着他有何用呢?干脆毒死拉倒。

法国为何250年都搞不定科西嘉岛

主权归属问题,并非离得近就是你的,比如英国对于马尔维纳斯群岛、咱们的九段线。

在地理上,科西嘉岛离法国约180公里,距意大利仅80公里,而且,历史上,还曾是意大利城邦的管辖区域,受意大利语言文化的影响得更深远一些。不过,科西嘉岛可没有考虑过“回归”意大利;那边,当今自顾不暇的意大利更是没打算考虑过插手科西嘉独立运动。
从历史看,科西嘉在被热那亚人统治前,就曾建立过自己的小王国,之后被西班牙人控制过一段时间,到了15世纪,被强行并入热那亚王国(当时意大利诸多邦国里的一个政权,以超级吝啬和会做生意闻名)。18世纪上半叶,岛上人民发起独立运动,甚至有一次还成功的赶走了热那亚人,成立了科西嘉独立政府,不过,没多久,又遭到了热那亚王国的反复镇压,科西嘉岛成了地中海上的一块烫手山芋。

直到1769年,科西嘉人再次掀起反抗热那亚王国的统治,在镇压过程中,热那亚人愈发感觉力不从心。频繁的独立运动让热那亚渐渐失去了对这个小岛的耐心和欲望值。既然是只烫手山芋,那真不如趁着还值俩儿钱,赶紧把它变现才是正题。于是,做买卖非常在行的热那亚人在1768年,把科西嘉岛转手卖给了法兰西帝国。

随即,法国介入科西嘉独立运动,顺势直接占据了科西嘉,将其作为本土的一个自治省。

这里要提一下拿破仑的爸爸——波拿巴.夏尔,要是上纲上线的定义,夏尔可算得上是个“科奸”。曾积极投身于科西嘉独立运动,甚至还遭遇过全家被法军赶走,房子都被烧掉的境地。几经挫败后,夏尔看到胳膊实在拧不过大腿,抵抗无望,又开始投靠法国人。法国人倒也没白用他,兑现了许诺的财产和贵族身份,这才有了拿破仑来法国大陆开眼、上贵族军校的机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