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于谦是怎样保卫北京城的?为什么潼关失守长安就放弃了,而不能向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一样固守长安等待来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历史上于谦是怎样保卫北京城的

大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亲率明朝精锐大军二十万及六部九卿主要官员北征瓦剌,大军行至土木堡时遭遇瓦剌大军埋伏,明朝大军全军覆没,英宗本人也被瓦剌俘虏,这就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让明朝政府大伤元气,明朝成祖以及仁宗、宣宗时期积累的大量财富和军队致辞付诸东流,土木堡之变也是明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然而,土木堡之变发生后最让明朝政府头疼的,实际上还不是明英宗的被俘,而是元气大伤的明朝政府如何应对接下来瓦剌大军的进攻,就在满朝文武纷纷头疼的时候,一个站出来振臂一呼的人让朝堂之上的人们仿佛看到了希望,他就是兵部尚书于谦。

当时明朝朝廷面对的形势极为严峻,面对瓦剌大军即将进攻北京的现实,一方面,明朝的皇帝捏在瓦剌人手里,大明朝臣群龙无首,另一方面偌大的北京城中,出了一些老弱病残的士兵外,几乎没有可用之兵。这样悲惨的现状就是摆在于谦面前的真实情况。立志坚守北京的于谦基于这种实际情况做出了如下几项决策:

一、拥立郕王为帝,粉碎瓦剌阴谋:

明英宗被俘后,明廷内群龙无首,太后皇后哭成一团,文武大臣顿足捶胸,英宗皇帝虽立有太子,但是太子住建身当时年仅2岁,这样的年纪如何能够驾驭当时波谲云诡的复杂政治局面,既然无法“父死子继”,那么久只能“兄终弟及”了,明宣宗只有两个儿子,一个是英宗皇帝,另一个就是郕王朱祁钰了,因此于谦在奏请并征得了孙太后的同意后,将郕王朱祁钰拥立为帝,即位的郕王就是历史上的明代宗景泰帝。明代宗的即位在当时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一方面是延续了明朝的皇统,另一方面则是粉碎了瓦剌企图挟持英宗要挟明朝朝廷的阴谋。于谦拥立明代宗即位实在不得不说是一招高棋。

二、驳斥言南迁者,力主坚守北京:

明代宗虽然即为称帝,但是当时的的明朝政府内部面对瓦剌大军的进攻犹如惊弓之鸟,以徐有贞为代表的明朝部分官员深恐明朝政府重蹈北宋靖康之变的覆辙,因此极力建议明代宗将京城南迁至南京,以避锋芒,一时之间明代宗也开始犹豫不定。对于这种不利于抗战的言论,于谦予以了坚决的驳斥,他说出了那句:“言南迁者死!”的著名宣言,于谦认为北京为天下中心所在,也是明朝宗庙社稷所在,一旦南迁,必然会引起巨大的连锁作用,不仅民心军心不稳,明朝政府还很有可能成为第二个南宋。因此于谦坚决反对南迁都城,主张坚守北京。明代宗也被于谦的坚持所感动,因此开始坚定了坚守北京的决心,就这样,明朝内部君臣在守城与迁都的争议中达成了一致。

三、急招各地军队,火速进京勤王:

由于明英宗御驾亲征时带走了明朝所有的精锐之师,因此于谦组织北京保卫战时,实际上北京城内属于无兵可用的尴尬状态,面对这种情况,于谦奏请明代宗,请求皇帝下诏,召集天下军队火速进京勤王,就这样,明朝各地的军队在在最快的时间里赶到了北京。于谦的抗战举动还深深的感动了北京城内的明朝百姓,全城百姓积极支援朝廷抗击瓦剌,家家户户有人出人,有物出物,北京城内的商户们还为军队捐了不少物资。

明朝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君臣上下一心,百姓拥护朝廷,军人誓死守城的情况下,最终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可以说,这场胜利,于谦是第一功臣,正是因为他的坚持,才使明朝没有重蹈南宋的命运,也正是于谦,在大明王朝最危难的时候扶了一把,于谦不愧为力挽狂澜的能臣,也是忠于朝廷的中忠臣。

原创:历史微书

为什么潼关失守长安就放弃了,而不能向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一样固守长安等待来援

根本原因是北京城和长安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从金国定都北京开始,北京城就始终是作为一个军事防御功能大于政治功能的都城;而长安城,从商鞅时迁都咸阳,到秦汉隋唐时期,都是作为政治意义的都城,并不注重防守。

先来看北京城的平面图

外城是寻常百姓和商贸居住的地方,是商业贸易和手工业等辅助皇城、内城的地方;内城是军队、官府等具有官府性质机构所在地(清朝时是驻京八旗居住的地方),本质上是起到防守、协助皇城的作用;皇城自然是皇帝和后宫妃子居住和朝廷办公的地方。

北京城平面图告诉我们:

1、内城是皇城的四倍大,作用是军事防御,守卫皇城;

2、外城只是起到辅助内城和皇城的作用,且面积比内城还小

3、内城9个门,其中有3个门必须攻破外城才能接触到,因此防守重点在于不和外城接触的6个门。

在看看隋唐的长安城。图为隋朝长安城(和唐朝长安城变化不大)

和北京城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没有具有军事防御的内城。

1、攻破玄武门就可以直入皇宫;

2、除了皇宫就是街坊,即北京城的具有商贸功能的外城;

3、没有军队驻守的内城,就意味着军队只能驻守在城外,如西汉的南北禁军、细柳营等地;同时也意味着皇宫内只有少量的御林军,不足以抵挡几万人的兵马。


对比北京城和隋唐长安城得出结论:

1、北京城有比皇城4倍大的内城,驻扎大量军队,担任军事防御职责;长安城城内只有皇城有最多几千人的士兵,担任防守职责的军队只能在长安城外驻防——击败这些城外驻守的军队,长安城不攻自破。因为街坊无法承认军事防御功能,皇城几千兵马,没有办法防御整个长安城。

2、长安城注重的政治和经贸,北京城注重的军事防御。

从秦国、秦朝、西汉、东汉、隋唐等,面临的威胁要么是函谷关以东的东方势力,要么是北方的游牧民族,要保障长安城,通过利用关中四塞的地理环境就可以实现防守长安的目的,不需要向北京城一样注重城防。

再说,秦汉隋唐时期出于文化和武力对外扩张时期,不是怕别人来打,而是考虑怎么打别人。作为进攻方,自然不需要去考虑怎么防守自己的首都——这是挨打方考虑的问题。进攻方的首都,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显示自己的实力强大,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北京城的防御功能,从金国定都北京就注定强化军事防御的功能。

下面是《大金国志》对蒙古攻打金首都燕京时损兵折将时北京城防的记录:

“初,忠献王尼粘罕有志于都燕,因辽人宫阙于内城筑四城,每城各三里,前后各一门,楼橹城堑悉如边城,每城之内立厫仓、甲仗库,各穿复道与内城通。时陈王兀室及韩常笑其过计,忠献王曰:「百年间当以吾言为信。」及海陵炀王定都,既营宫室,欲撤其城,翟天祺曰:「忠献王是开国社稷元勋,措置必有说。」乃止。命京城富室迁入东子城,百官家属入南子城,宗室保西城,戚里保北城,各分守兵二万,凡市廛小民听其犇避。”

这一仗应该是成吉思汗作战中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大军死伤甚众,退屯于南顺门”
“夜,遣百户数十人劫大军寨,杀伤甚众”

最后逼迫成吉思汗不得不接受金朝提出的议和。

忽必烈建造元大都时,自然不会忘记当年蒙古攻打金燕京的这一战。朱棣扩张元大都时,除了继承原有的军事功能,更进行了防御提升——原本的元大都城墙只是夯土,并无外砖,朱棣建造北京城时,用大城池砖进行内外包住夯土,更提升了城墙的抗击能力。

朱棣强化北京城防御能力的目的有二:

1、朱棣是起兵夺位的,自然要预防日后他人起兵夺位,稳固的都城是阻止再次靖难之变的可靠因素;

2、蒙古实力依然强大,定都北京需要防御蒙古人的进攻。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明朝时代于谦是如何保卫北京的

明代北京军队抗击瓦剌军进攻的战役。土木之败,使明王朝遇到严重的危机。于谦挺身而出,艰苦经营,刷新内政,加强战备。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十六日,消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