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职级并行能解决基层人员的后顾之忧吗?校内课后服务,真的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公务员职级并行能解决基层人员的后顾之忧吗

新的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尽管不尽完善,受到不少人诟病,但不容置疑的是,它确实一定程度破解了基层公务员长期积压基层、职级待遇常年不变的尴尬。比如乡镇公务员,过去受职位限制,很多人干一辈子可能就是个科员,连个副科(副主任科员)待遇都捞不到。现在职级并行后,职数再有限,至少干到退休二级主任科员是有保证的,相当于正科待遇,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当然,有人可能会拿之前在部分地区试行的县级以下公务员职级并行制度来比较,认为新的职级并行规定设定了职数限制,不合理,而应该像过去那样满足年限就“自然晋升“,比如科员满12年晋升副科,副科满15年晋升正科,正科满15年晋升副处。可实际上算起来,无论按照哪种方式晋升,乡镇公务员最后实现正科待遇的年限其实差不多,而新的职级并行因为职级间晋升间隔时间的缩短,个人能力和实力足够,反而可能更容易实现晋升。对于基层公务员而言,不管怎样这都是利好。

公务员职级并行不是普惠性政策。它的目的是在竞争中尽可能多地实现公务员福利待遇的提升,不可能满足所有人诉求。但只要方向是正确的,主流是对的,就应该予以肯定,而不是一味地贬低。饭要一口口吃,只要有进步,我觉得就很好。

校内课后服务,真的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吗

校内课后服务,不能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只能满足部分家长的需要!

家长的后顾之忧太多:

孩子,上不了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

名校掐尖招生,自己的孩子面临层层加码的升学考试,小升初难,上高中更难,这是家长最大的忧;

孩子大学毕业找不到好工作,收入太低,不能养家糊口…

再说说校内课后服务:

上学时段的延时服务,似乎化解了学生放学时间早和家长下班时间晚的矛盾,但是延时服务不尽如人意:

1、学校延时服务,老师会讲课,回家做作业时间更长;

2、老师只负责看管学生做作业,不答疑解惑;

3、极个别家长认为,学生上学期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延时服务不该收费!

较之校外托管班,收费虽低,但是效果差强人意!

再说说假期托管服务:

1.姑且能解决部分双职工家庭,假期孩子无人看管的问题,这是家长们最满意的地方;

2.只开设兴趣班,引导孩子写作业,但是不进行学科教学或集体补课,家长不满意。如何利用假期弯道超车?

3.采取自愿,一些父母高知的家庭,自己解决补课问题;家里不差钱儿,开启一对一补课模式。只会拉大学生的差距!家长无法淡定!

总之,不管国家如何出台政策,为家长分忧解难,“一人难合百人意”,总有家长不满意!

目前中国教育,最关注的是家长。而家长的焦虑和忧虑太多,无处安放!

人民满意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如果农民都交了社保,养老无后顾之忧了,荒田荒地会增加吗

我认为荒田荒地不会增加。

农民对于土地是非常珍惜的,即便是都交了社保,退休后养老无后顾之忧了,对土地也是不会丢的。

因为,国家的土地给了农民白种,收多少都是自己的,没有任何摊派和税收,自古以来从古至今有这样的好事吗?如今是我们的国家强大了,农民才有了这样的福利和收益!

我的父母在农村,出生于一九三三年,如今都八十多岁了,还在种地。几个老叔叔没有结婚,去世后,土地也全部给了他,加上自己几个儿女的土地,每年十几亩地的收入,子女给他们钱,他们不要,对于养老绝对是无后顾之忧,但他们闲不下来,非得自己管理土地。院子里放着几辆车,刮风下雨要外出就开老年车,下地看看就开电动三轮车,摩托车不安全,放在家里没有人骑。他经常说:“现在种地国家什么都不要,还有补贴,自古以来也没有这种好事啊!种多种少都是自己的,为什么要让别人种啊!”

土地抛荒是那些农村家里有土地,户口转入城市里的人。比如农转非的时候,那些人家里都有土地,自己没有人耕种,又不愿意让别人耕种,就产生了土地抛荒情况。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真正的农民,无论怎么没有后顾之忧,也是不会荒田荒地的。

人们赖以生存的是土地,人类生存离不开土地,土地是大自然对生命生存的馈赠。

老辈子人对土地情有独钟。对于新生代农民,他们不会种地,现在都交纳了社保,将来退休后,没有后顾之忧,勤劳的人不会荒废土地,对于懒汉,也许会得过且过。但那个时候土地会流转,会有种粮大户集中耕种,会出现一个个的新型农场,实现农业现代化。

有没有哪句话让你听了以后很安心,可以无后顾之忧的一往无前

“熬过今年就好了”这句话忽悠了多少人。不知道这句其中一个字的意思,大家明白了没有。“熬”熬字本就应该跟煎熬在一起的,只不过人们为了安慰自己,将煎字去掉了。

其实这句话给了很多人的希望,都在坚持着。最终又有几个人能坚持多久呢?只不过这句话给了大家很多不愿意放弃的借及自我安慰。

战国初期,魏国作为霸主,国力远超秦国,为何不先把秦国灭了免除后顾之忧

魏早年未能灭秦,历来为后人所诟病。

可是,仔细回顾这段历史,魏国曾一心要攻秦,最后未灭秦,绝非简单的“选择失误”。他曾一心想先打秦,但因为在细节上的失误(而不是战略选择上的失误),使他最终无法灭秦,霸业衰落。

哭泣的名将

前390年,魏河西。一辆疾驰的马车停了下来。一位地位尊贵的中年人缓步走下车,静静地看着黄河。望着奔腾的黄河,这位中年人突然放声大哭起来!

仆人急切地走过来:您戎马一生,刀光剑影中从不变色,为什么现在痛哭起来了呢?

中年人叹息道:这片土地,正是用武之地,我和兄弟们浴血奋战才保住了此地。我正准备借此大展宏图,怎会预料到我王不用我了呢?王不用我,这片土地只怕很快就会丢失了!我不是为自己哭,我是哭那些为这片土地浴血奋战的将士们呀! 良久,他依依不舍地上车离开。

这位中年人,正是史诗级兵法家吴起。他所离开的河西之地,在他离开后的第二年,就遭到了秦国的大规模进攻。

伴随他离去的,是他呕心沥血的煌煌大魏,对秦国的优势。

魏长期把攻秦作为主要发展方向

早在魏被正式承认为诸侯之前,魏就把攻秦作为他的主要发展方向。

前439年,魏在河西筑少梁城,开始了对秦战争。 在此后的三十年里,秦魏之间大打出手。终以魏攻占河西与关中东部而告一断落。

需要注意的是,这三十年里,魏为了集中力量攻秦,在东、南方向放弃了一些局部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