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联:舟系洞庭,世上疮痍空有泪,如何对下联?桂林洪水后的全州镇满目疮痍, 你怎么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上联:舟系洞庭,世上疮痍空有泪,如何对下联

上联:舟系洞庭,世上疮痍空有泪,

下联:魂归洛水,人间改换已无诗。

桂林洪水后的全州镇满目疮痍, 你怎么看

天灾人祸是祸躲不过!看到当地洪水过后的满目疮痍真是触目惊心!建设好一个美丽家园不是那么轻易而举的!可灾难瞬间就会吞噬一切!雨季年年有,人也不能左右天气,可做好预防是必须的!

试举例论述你对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理解

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关口,其诗歌多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状况,堪称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杜甫一生艰辛坎坷、穷困潦倒,却心系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所以在杜甫的诗中,蕴含着一种厚积薄发的情感力量,呈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说:“沉郁,指文思深沉蕴藉,顿挫指声调抑扬有致”,而“沉郁顿挫”之意在于内容的博大深厚和创作韵律的曲折有力。故本文将从杜甫诗歌内容的中深厚丰富的生活经历、沉阔深沉的思想情感和铿锵变化的语言节奏三个方面分析杜甫的“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杜甫丰富的生活经历涵养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杜甫出生于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他自小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胸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民本思想,20岁时生活在盛唐的杜甫怀着豪情壮志写下《望岳》,抒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积极入仕思想,35岁时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到长安应试,却遭到李林甫专政,导致应试者全部落第,杜甫也深受打击。此时,正值唐玄宗后期,由于统治者沉迷于声色,很少过问朝政,导致奸佞之臣当政,杜甫的政治理想由此慢慢破灭,他的生活也陷入了困顿境地,但却依然四处投诗拜谒。

直到44岁,杜甫才获得右位率兵曹参军的八品官职。同年,天宝十四载(755)爆发了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杜甫被叛军抓获作俘虏,这一期间的杜甫出生入死,目睹了百姓的颠沛流离,因此写下大量不朽的诗篇。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写道:

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

天宝十四载,杜甫在得到八品官职后,从长安赶往洛阳去看望妻儿,杜甫此时虽怀着官职归乡,可心里却积聚了忧愤苦闷的心绪,这首诗开头先叙述自己的抱负落空,仕途不顺,又埋怨统治者的奢侈无度,诗中的“舞神仙”、“散玉质”、“貂鼠裘”、“驼蹄羹”、“压香橘”展现了皇宫大臣们的奢靡无度,体现了一种郁勃不平之气,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写出了富人们挥霍无度,而大路上却有冻死饿死的穷人白骨片片,无人埋葬,“酒肉”与“冻死”前后对比,呼发出不平之气,却又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将这种愤懑戛然而止,只剩下深沉的叹息,悲痛欲绝却无法排泄的苦闷正是来源其丰富的生活体验。

杜甫生不逢时,先是遭到朝堂“野无遗贤”的骗局,在四处拜谒的艰辛后获得了一个小官职,可又遭遇时代的灾难,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让杜甫这样一个失意的文人目睹了社会的苦难,百姓的疾苦,这些丰富的生活经历构成了杜诗的内容,涵养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杜甫长期蕴含的情感力量成就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中国诗歌创作到了唐朝,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创作体制,杜甫的诗歌更是容纳了儒教的“诗言志”和佛道的“诗缘情”,创新了《诗经》的风雅颂、赋比兴,强调“文以明道”和“思与境偕”的写作手法。而杜甫作为经历盛唐和晚唐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非常注重情感与志向的表达,在杜甫的一千余首诗歌中大部分都以国计民生为主,以赞颂人民、同情人民、揭露统治者的昏庸奢靡罪行,表达了对贫苦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体现出“沉郁”的风格,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写道:

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又必若隐若见,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

陈廷焯认为,沉郁的表达方式多是借笔写物,历代文人多写闺怨诗词来表达仕途不顺的孤寂,用交情冷淡表达身世飘零的落寞,这些情感均可以借助草木含蓄不露的表达出来。而杜甫的诗歌也经常借助富有生命的草木,来凸显出内心的忧愤,如《春望》中写道: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一诗正是杜甫写于安史之乱后,他在回家探亲的路上遭到叛军俘虏,被押解至沦陷的长安,当杜甫看到陷落中的长安,他百感交集写下此诗,诗的首联一个“破”字淋漓尽致的勾勒出一幅盛晚唐对比的画面,“草木深”将荒无人烟、杂草丛生的破败深度解释。颔联中以“花落泪”和“鸟惊心”采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托物寓情,凸显出内心的复杂情感,又用“一封家书”以小见大将自己的担忧与百姓的胆怯互联互通,尾句的“白头”与“不胜簪”刻画出层层递进的情感,在情感与景色的交叉中充分流露了诗人的忧国忧民,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古人写诗意在通过言外之意流露思想情感,而杜甫写诗却景中生情,情中见景,充满着深沉的忧思。杜甫的诗中写民生疾苦,写穷困潦倒,均以深切的情感、深沉的悲怆体现其波浪起伏、反复低回的情感变化,其“沉郁顿挫”的诗歌也被誉为“巧夺天工,不忍卒读”的佳作。

杜甫铿锵精炼的语言表现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杜甫擅长写律诗,其律诗多取材于社会时事,包括应酬、咏怀、羁旅、宴游等题材的诗歌均以叙事的律诗写时事,许多诗人容易受到律诗格律、字数的限制,而杜甫却能巧妙地把握律诗的创作规律,以纵横恣意的特点,将情感与内容结合的浑融流转,无迹可寻,这种创作手法正是体现杜甫“顿挫”的风格,清人吴瞻泰在《杜诗提要》中将“沉郁顿挫”解释为:

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

吴瞻泰将“沉郁”视为思想内容的丰富,这一点多体现在杜诗的丰富经历蕴含着真实、深厚的情感,而“顿挫”则指艺术形式,表现为遣词造句的停顿转折、音调的抑扬和情感的曲折。而杜甫也曾在《遣闷呈路十九曹长》中指出“晚节渐于诗律细”正是体现杜甫对律诗创作中的炼词炼句,这在诗歌创作中更是体现的精彩纷呈,如《登高》中写道: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一诗作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唐朝已经由盛转衰,文人创作也多饱含冷落寂寞的情调,而此时寓居在夔州的杜甫更是愁苦与烦闷,这种厚积的情感表现在诗中更是构成了“风急”、“啸哀”、“鸟飞”、“落木”伴着长江滚滚的流动,却用一声深深的叹息,说了一句“悲秋”、“多病”,使人读起来心生萧瑟。更值得称赞的当属此诗的律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