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附近的小岛如何成为“四姓家奴”,英阿双方为何死
发布时间: 2023-07-11

(阳了后难受了有足足十多天,整个人像软体动物一样无精打采。阳康后身体的精力和思维还是没有完全恢复,所以文章中很可能出现一些错别字和逻辑错误,还请大家海涵。)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精辟地指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与政治是有一致性的,政治是整体,战争是政治的一部分,部分是不能脱离整体而独立存在的。1982年的英阿马岛战争可以说是对这句话最完美的解释。、

混乱的过往

马岛全称为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人称其为福克兰群岛(为了叙述方便,后文统称马岛或马尔维纳斯群岛)。这是一个位于南大西洋,靠近阿根廷沿海的,不起眼的小岛群。群岛由340多个大大小小的岛礁组成,其中十五个较大的岛屿长期有人居住,群岛中最大的两个岛被称为东岛和西岛。在战争爆发前,群岛上共有1800多位居民,其中28位是阿根廷人。马岛的历史是极其混乱的,这给后面双方举事提供了充分的由头。

已知的史料记载中英国人约翰·戴维斯于1592年最早发现该岛,但并未登陆。最早登陆的人是约翰·斯特朗,他于1690年登陆该岛,并以英国海军司令福克兰的名字将这里命名为福克兰群岛。但第一批定居在这里的人却是一批法国人,他们于十八世纪发现该岛,并将其命名为马洛于内群岛,后面大家熟知的西班牙语岛名“马尔维纳斯”就是翻译自法语岛名。法国人于1764年开始在东岛上定居,并将登陆的地点命名为路易斯港。1765年,英国人重回西岛上,宣称西岛为英王领土。1766年,西班牙人也找上门来,宣称根据“1493年划分西班牙-葡萄牙势力的教皇子午线”,马岛应该归属于西班牙人,他们以24000英镑的价格从法国人手里买来了东岛主权。后来在1770年的时候,看英国佬不爽的西班牙人将英国人赶出了西岛,不过后来两国又达成协议,英国人又重新回到西岛定居。到了1774年,英国迫于财政压力,从西岛撤走为数不多的驻军,但保留了对西岛的主权。

展开全文

马岛概况

十九世纪初,拿破仑横扫欧洲,干碎了哈布斯堡家族。趁着西班牙投降法国的契机,英国人大肆搜刮西班牙在海外的利益。英国人登陆了阿根廷,宣布了对阿根廷的管辖,但至于一旁“蚊子腿”的马岛,他们则并没有单独安排总督过去接管全岛。

1816年,阿根廷获得独立,独立后的阿根廷宣布继承西班牙的殖民地,并将马岛收入囊中。但到了1829年,英国对阿根廷方面表示马岛依旧是英国的主权领土,并于1833年派人前往东岛升起国旗宣布主权。面对“日不落”帝国的挑衅,阿根廷人识趣地撤出岛上。但在此后的官方文件上一直不承认英国对于岛屿的主权,不过阿根廷的抗争也局限于此。

拉美地区由于被长期殖民的缘故,各国都存在着许多极其混乱和错综复杂的领土争端。比如智利与秘鲁、玻利维亚的领土争端,秘鲁与厄瓜多尔的领土争端,巴西与委内瑞拉、哥伦比亚之间的领土争端,巴拉圭与玻利维亚之间的领土争端等等。阿根廷与巴西曾经在19世纪联手吃掉了巴拉圭一半的领土。所以对于拉美国家来说,搞领土争端已经成为家常便饭,许多时候这些争端更多充当政治家们作秀的陪衬。

二战后,上台的庇隆政府在阿根廷大搞民族主义来笼络人心,于是马岛问题被再次提出,以充当民族主义的催化剂。不过在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后,马岛问题也就被不了了之地再次扔到一旁。

20世纪前的英国人对于马岛的管理不是很上心,但后来发现这里地处南美大陆的南端,可以控制南大西洋通往南太平洋的航道,于是先后在岛上建立了一系列港口设施、电台、海底电缆站等建筑。1939年围歼德国斯比伯爵号战列舰而受伤的英国重巡埃克塞特号还前往马岛港口做过紧急维修。

在1958年与1964年时,英阿就马岛问题两次提交联合国,不过联合国给出的解决方法就是打圆场,让两国“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事实上,两国真的在和平处理争端。七十年代开始,英国同意让阿根廷政府给岛上居民上户口以方便他们在阿根廷大陆活动。随后两国还在岛上的斯坦利港合作建了机场。好景不长,没几年后随着马岛附近油气资源的发现,两国矛盾再次激化。为了调和矛盾,双方进行了多轮谈判,也给出了许多方案。英国外交部一开始给出的方案是将岛屿主权归还阿根廷,而将使用权长期租借给英国。不过这个方案遭到了英阿双方的一致反对,一位英国议员更是扬言:“我们宁愿失去五个北爱尔兰也不愿失去一个马岛!”。

位于东边的南乔治亚岛也是两国的争端岛屿

后来双方又决定通过岛上居民的投票来决定主权归属,随后双方政府都展开了对岛民的拉拢。阿根廷开辟了往返大陆和岛屿之间的固定航班,并派遣了大量医疗、教育人员援助岛上。即使阿根廷很卖力的示好岛民,可由于岛民大部分是英国人后裔,且他们都对阿根廷经济和局势持很悲观的态度(虽然当时英国的经济和局势也不太平),所以对于阿根廷来说通过投票来得到主权归属的机会约等于零。

不得不出兵的阿根廷

之前所提到的关于马岛海域附近发现油气资源只是英阿双方矛盾激化的一个诱因,驱动阿根廷方面不惜以武力夺回马岛的最主要原因还是阿根廷国内的局势,这也正印证了那句“一切外交的根源即是内政”。

阿根廷的自然环境十分优越,它本可以成为一个大力发展农业与畜牧业然后躺着赚钱的国家,但奈何它出生在拉丁美洲这样一片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土地上。在阿根廷诞生后的一百多年里,动荡才是这个国家的基调,军政府、左翼、右翼、民粹轮流登场又匆匆离去。八十年代阿根廷加尔铁里军政府的上台成为马岛战争爆发的一个关键因素。

加尔铁里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工人家庭,他们一家都是意大利移民。年轻的加尔铁里成绩不错,17岁便进入了阿根廷国家军事学院学习工程学专业,毕业后一直在军校任职。1975年的时候,加尔铁里成了一名工程部队军官。

加尔铁里

刚巧到了1976年的时候,阿根廷迎来了又一次稀松平常的军事政变,时任陆军司令魏地拉在幕僚的伙同下罢黜了时任阿根廷总统伊莎贝尔·庇隆。上台后的魏地拉大肆屠杀左翼进步人士与阿根廷共产党员。也就是在这期间,加尔铁里成为了军政府最忠实的拥趸,大肆帮助军政府抓捕和迫害左派人士,因为极其卖力地为军政府效力,短短两年时间内,加尔铁里就晋升为陆军总司令,跻身军事执行委员会,成为最高决策层。1980年,加尔铁里接替魏地拉成为军事执行委员会的主席,并晋升为中将(阿根廷军官哪怕跻身高位,军衔也普遍授予的不高)。

魏地拉

魏地拉执政的这些日子里可以说是又当又立,打出的执政旗号是“结束腐败与颠覆”,实则尽做了打压工人阶级与贪污腐败的事,经济生产活动被破坏的一塌糊涂。雪上加霜的是八十年代开始,美国用货币政策收割拉丁美洲,到了1981年时,阿根廷的通胀率已经达到了恐怖的600%!民众的怒火被点燃,大规模的罢工和游行在阿根廷四起。1981年3月29日,魏地拉被赶下台,由时任陆军总司令比奥拉接任总统。

接任的比奥拉已经年老无比,无力主持国务,九个月后便宣布辞职,由海军中将拉科斯特担任临时总统。但这个拉科斯特更是个没用的主,国家在他的“努力”下又猛在下坡路踩油门。这时候,加尔铁里出手了。

12月22日,加尔铁里发动军事政变接任新一任总统。他上台接手的是个烂到透顶的局面,经济已经到了要崩溃的时候,如果处理的不好,民众随时可能把他赶下台。加尔铁里选择大刀阔斧地放手改革,然而他选择的方式却是——休克疗法……

加尔铁里宣布削减政府开支、出售国企股份(推行私有化)、减少货币发行量、冻结物价与工资水平(属于是向经济学规律死磕的操作了)等等。众所周知,休克疗法成功的先决条件十分苛刻(比如几乎没有国企经济成分、与欧美国家产业没有冲突、农业国等等),成功的国家寥寥无几,加尔铁里的休克疗法很快就把阿根廷的经济搞休克了。同时,为了自己也被军事政变,加尔铁里自任为三军统帅,试图独揽大权。很快,国内便涌现了十几个反对党,人民也都站在了加尔铁里的对立面,他已经成了孤家寡人和独夫民贼。此时的加尔铁里内心清楚,如果不来一剂猛药或强心针转移国内矛盾,他将很快结束自己的政治生命,这也是促使加尔铁里武力收复马岛的最大原因。

办一件冒险的事除了要有“贼心”也得有“贼胆”才行,英国好歹是五常之一,阿根廷出兵的底气是哪里来的呢?

加尔铁里对自己的外交环境很是自信。加尔铁里是个极度亲美的人,可以说是到了一种谄媚的态度。在出访美国时,他更是大言不惭地表示:“我是美国的儿子。”为了讨好里根,他更是变本加厉地迫害工人阶级、民主人士和共产党员。阿根廷也进口了许多美制武器。出访美国时里根政府和媒体也是对加尔铁里大加赞赏,这搞的加尔铁里不免飘飘然,认为自己是美国在南美不可获取盟友。

面对当时世界的另一个霸主苏联,加尔铁里虽然不遗余力地迫害国内左翼、民主人士与共产党员,但他依旧极力和苏联搞好关系。依靠农产品出口,阿根廷成了苏联重要的粮食进口国之一。因此加尔铁里认为自己和苏联的外交关系也不错,如果开战也是能获得苏联支援。

对于同欧洲的关系,加尔铁里也很是自信,阿根廷同德法的关系也很是不错,尤其是和法国,自己可是法国军火的大客户。所以加尔铁里认为到时候德法不说是支持自己,至少也是中立。

阿根廷大量装备的A4天鹰攻击机

另外在定生死的军事实力方面,阿根廷也是有底气的。尤其是阿根廷的空中力量,有着一批作战英勇、能力出众的飞行员,有着像A4天鹰、法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