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语录七十七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何解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何解

是老子在《道德经》里的话,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注释】
事物中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大千世界的客观自然。损有余而补不足,是老子以辩证思维方式总结出的一条自然规律。
【意译】

 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
 人类社会世俗的作法却不然,而是损减贫穷不足来供奉富贵有余。
 谁能让有余来供奉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
 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他不愿显示自己的贤德。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这句话出自《老子》第七十七章,《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道德经》77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其犹张弓与(就像水力发电势能转换,有势无能有能则无势)

高者抑之(自然,会腐蚀矮化崎岖的山为平庸的山甚至平原)

下者举之(自然,也会把腐蚀山川材料填平沟壑形成平原)

河上公注:“天道暗昧,举物类以为喻也。”

天道无形无相,肉眼不可见。但可以举出肉眼可见者以为喻,使人悟道。老子眼中,任何一象都是天道的显现,一只蚂蚁也是天道的显现,人的有为是不可能创造一只蚂蚁的,只有天道的不可思议的无为才能创造一只蚂蚁。老子这次看见的不是一只蚂蚁,而是射箭瞄准。

以上两句说的“人”拉“弓”的“人之道”与“天之道”的阴阳互补、相辅相成的关系。人,自然代表“人之道”了。而弓呢,自然就代表“天之道”了。
“天之道”的弓。弓背为阳、弓弦为阴。弓背长、而弓弦短,反映的是 “天之道” 阳长阴短、天道好生而恶杀的特性。“天之道”的总体特征是,以阳补阴、“损有余而益不足”。就像弓那样,弓弦要“举”、而弓背要“抑”、要“损”。

人间需要公平正义,这就是靶心,就是目的。任何偏离公平正义的行为都必须纠正。谁来纠正?天来纠正,这就是天之道。天又被称为上天,天帝,天神,维护公平正义的宇宙法则是天道的显现。

老子的观点是:“天道“的特点在于减少有余而补给不足,而“人道”则相反之。

世人总是恃强凌弱,肉弱强食,奉行丛林法则,但不符合天道,所以天道必将干预,使世人遵守天道的公平正义法则。这就是“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抑制高位者,扶持低下者。

经文: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是一根无形的绳子,拴在每一个人的身上,人无处可逃,如同今天的卫星定位(“繟然而善谋”)。无数根无形的绳子组成一张天网,每一个人都逃不出这张网(“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的天道是绝对无私,绝对公平。世人的用智者不要在此枉费心机。“有余者损之”,你多占一点利益,就一定要“损之”。“不足者补之”,没有得到公平正义的弱势群体必然得到补偿,不多不少。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32章),天地相合时已经降下甘露,最美的食物,最珍贵的资粮,每人平均,这是“莫之令而自均”,天然均平,不多不少,谁也不能多占,哪怕一丝一毫。

老子此句经文进一步宣说了“自均”的道理,原来是上天像人间的张弓射箭瞄准,“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上天是一位精算师,一丝一毫,一点一滴都算的清清楚楚。那些爱占小便宜的用智者可以休矣。
第二段经文: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在西方,这样的强势社会心理,也曾经被《圣经》总结过,“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过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这样的社会心理效应,在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者帕累托帕累托从大量的事实中发现: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财富,即,财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这个发现,就是后来的二八定律,帕累托法则,也叫马太效应。

这样的社会心理效应,也被人称之为:“赢家通吃。”

赢家通吃,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也是一种个人心理诉求。在社会层面上,表现出来了一种非常残酷的现象。即阶级社会,以及阶级压迫的产生。

但是在人类全部的社会生活中,并不意味着这种赢家通吃是绝对的。在不同的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中,都存在着财富再分配,各种起义,昔日王侯将相被杀的人头滚滚。

这种追求社会财富再分配,明朝理学家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朱熹认为:天理人欲的区别是“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用今天能理解的语言来表述就是,吃猪牛羊鸡是天理,追求吃濒危野生动物,是追求人欲。就是主张人应该节制自己的欲望,不能任由欲望泛滥,否则无底的欲望会毁灭人类自身。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所谓的马太效应,或者二八定律,在中国的历史中的有效性只能是非常态的,而非常态的,不同的历史其实,社会经济的效应是不同的。

地球上每种哺乳动物,都会本能的和周围的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可你们人类不会。你们迁徙到一个地区,然后不停的繁殖,繁殖,直到耗尽所有的自然资源,你们生存下去的唯一方式就是侵占另外一个区域。地球上还有一种生物是这样生存的,你知道是什么吗?病毒。

如果更准确的表达,那就是马太效应,以及他所对等的“人之道”是中国历史发展轨迹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立在人剥削人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极端的社会不公平,在发展到一个极限以后,必然会经过一个血腥、残酷的转变过程,从而重新分配社会财富和权力,进而实现“天之道”。
 世人生活于“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世界太久了,心灵都有点枯萎了,似乎这是自己不该来的世界,厌倦之心早就生起。因为人向往天之道,憎恨人之道。没有一个人认为自己来到了一个理想之地,都认为是来错了地方。

理解了老子的“损有余以补不足”的“天之道”,可以动态和辩证的方式看待世界和自己。
第三段经文: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世人震撼和激动之余。但谁能做到呢?

老子进一步宣说,只有有道者能够做到。这句经文的含义有显义和隐义。

显义是这样的人是圣人,世人是做不到的,这有点让世人心凉。但隐义是,世人只要听懂了,那世人必然会努力践行。先悟者先行,后悟者后行。

第四段经文: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