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16份遗产共多少画(张大千画值多少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张大千画值多少

据统计,从1993年春拍到2003年春拍,10年间10家境内外大拍卖行共上拍了张大千1982件作品,成交1265件,成交率为63.8%。从市场看,1993年春拍平均市价最高,每平方尺达到84627元,1994年到1999年走势较平稳,每平方尺成交价在35300元上下摆动,到2000年春拍,一下跃升到64220元,2001年春拍更攀升到74366元,逐步接近10年前的价位。今年京城春拍,张大千作品过百万元的便有4件,如巨幅山水画《苍莽幽翠图》以990万元成交;而《东坡居士吟望图》仅2.8平方。2012年2月27日,张大千作品拍卖最高的成交记录,在2011年张大千的1371件作品被拍卖,总额约合人民币34.89亿元,是2011年世界艺术拍卖市场上最卖座的,超过毕加索和安迪·沃霍,全球排名第一。

张大千敦煌佛像画,

自1941年至1943年,历时32个月,张大千对敦煌壁画进行临幕,共完成壁画临摹作品共276幅。敦煌归来后,其绘画艺术全面升华至臻化境。此后的十余年里,张大千画了不少人物精品,其中最为突出者为菩萨造像作品。

此《临敦煌莫高窟唐人菩萨像》作于1944年,系张大千临敦煌壁画人物作品中代表作。画中观音像是典型的唐人审美产物,所谓“丰肉微骨”,最能反映盛唐仕女风貌和其时历史气息。而于艳丽设色中见其庄严宝相,却是张大千苦心经营之果。

此幅《观音造像》作于1942年,为大千人物造像转形期,早年古典娟秀的面相,渐加了风姿韵味的丰腴意态,表现于面貌和肢体动作上。而衣纹之处理及勇于用色,亦开展了大千仕女画的另一高峰。此画亦有别于其它敦煌画作,农历九月十九为观音诞,大千诚心于此日为观音造像,并特意落款敬题,足见他对作品的看重,大千曾作百日和尚,对佛学素有研习。

此幅作品创作于1942年,为张大千临摹莫高窟中唐代佛教观音像,与其来敦煌之前人物画风形成鲜明区别。来敦煌之前,张大千人物画为明清人之面貌,施线细谨,设色淡雅,人物为羸弱清高之态,该幅画作菩萨开相端庄安详;造型华贵高古,体态丰盈婀娜,比例恰当,法像庄严,运用白描法,线条劲健有力,刚中带柔,富有弹性,笔墨交待极为清晰,毫不含糊,格调清雅,尽具盛唐遗风。故而,该作为张大千临敦煌佛像绘画中的经典之作,极为难得。

《观音大士》作於1941年,画面人物神态安祥,与盛唐的造像形神兼备。从线条上看,该画线条清秀绝伦且刚劲有力。画人物、佛像、最重要的是线条,只有书画皆精的力,才能将线条勾画得如些精妙。大千诗、书、画皆长的功夫,以及在敦煌的实际体验和临摹,使他的线条运用更为成熟,更有张力,张大千对人物的设色十分讲究。张大千专门从西藏运来石青、石绿、朱砂等矿物质颜料用来临摹敦煌壁画、力求与敦煌的原作保持一致性。该画色泽鲜明富丽堂皇,从人物形象上看,唐人观世音菩萨体态丰满,配饰和衣著轻盈华丽。给人以一种太平、安乐、富贵之感。此作采用工笔重彩画法,画风清丽淡雅,设色取敦煌古彩,用色沉稳,晕淡勾染,皆得妙处,用笔遒劲飘逸,线条洒脱,表现出观音大士神态安闲妙法莲花之象。

《观世音菩萨》作于1946年的成都,正是张大千在敦煌临摹历代壁画返川后的佛像艺术精品。历经三年的壁画临摹,使其画风尤其是人物形象为之一变,深得古代壁画线描之空灵明快,赋色之辉煌灿烂,气度之高华超迈,笔力之丰厚浓重。他笔下的人物气息愈加高古,可谓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图中“观世音菩萨”极富敦煌石窟造像特点,尽具盛唐遗风,开相曼妙、端庄、安详、娴静;造型雍容、华贵、高古;色彩浓艳、雅致、鲜靓;线条端穆、精妙,格调清雅,皆为前人所未能梦见,一洗近世画坛流滑孱弱之习气。开卷观之,“五百年来一大千”独具的富贵气象扑面而来,让人自当顶礼膜拜。

这是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中最精美、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与国家一级文物四川省博收藏的《初唐观音图》很相似。张大千临摹的276幅敦煌壁画,目前有70多幅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180多幅保存在四川省博物馆,这批画是上世纪60年代初张大千家人捐赠的,同时捐献的还有上百幅临摹壁画手稿。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是他艺术道路上最重要的转折点,长达2年7个月的临摹,影响了张大千中、晚期的画风,也奠定他作为一代大师的基础,同时他也找到了开拓中国画新境界的突破口。

《临敦煌漠高窟唐人观世音造像》作于1948年12月,画面人物栩栩如生,神态安详。从线条上看,该画线条和谐且刚劲有力,劲秀绝伦。该画色泽鲜亮,富丽堂皇,卓显唐代的昌盛。从人物形象上看,唐人观世音菩萨体态丰满,配饰和衣着轻盈华丽,神态安详。这又是和唐朝的昌盛息息相关。在敦煌壁画里,唐朝的人物和北魏的清瘦之相形成鲜明对比,由此可见,太平盛世让人们生活富足,安居乐业。该画给人一种太平、安乐之感。

此幅《观音菩萨像》为张氏佛像绘画的代表风格。张氏敦煌深造归来。临摹敦煌佛教壁画,大有心得,仕女画风格一改前观之际。去敦煌之前,张氏的仕女、佛像画风格遵循清代之一贯风格,人物瓜子开脸,溜肩,笔头间以孱弱病态为美。去敦煌面壁之后,画风一改清代仕女画孱弱之风,人物开脸趋近于敦煌壁画风格,细眼窄眉,圆脸丰腰,开创了仕女画的先河。此作表现了张氏四十年代仕女画的代表风格,是为佳作。

不满一岁被父母抛弃,因生父身份卧轨自杀,父亲去世为他留下遗产,他是谁

不满一岁被父母抛弃,因生父身份卧轨自杀,父亲去世还为他留下遗产

提起民国时期的大画家,我们随口就可以说出几个,像是徐悲鸿,张大千等人,我们在赞叹他们艺术的同时,其实也应该了解他们的感情生活,毕竟人物绝对,不过在说到张大千的感情生活时,他的一个儿子却是饱受了命运的折磨。

画家张大千一生中有过一妻三妾——妻子曾正蓉、二房黄凝素、三房杨宛君、四房徐雯波。四房徐雯波,比张大千小30岁,她本是张大千女儿张心瑞的同学,因了这层关系,与张大千结识。徐雯波初见张大千时,只有12岁,她生得标致又懂画爱画,从那以后,就成了张大千的忘年交。

在徐雯波18岁那年,她与张大千产生了感情,并顺利结婚了。婚后,张大千对徐雯波很宠爱,徐雯波先是为他生下了一个女儿,但很小就夭折了,而之后又生下了一个儿子——张心健,他是一个有些苦命的孩子。

当张心健生出以后,张大千夫妇对他也是非常宠爱,只不过日月变迁,全国解放前夕,张大千不准备留在大陆,要前往香港,可是张大千并没有弄到所有人的机票,无奈之下,两人只好将张心健交给一个裱画匠钟师傅抚养,当时的张心健还不满1岁,就这样,他被抛弃了。

裱画匠虽然收下了张心健,但是因为时代发展太快,裱画匠也吃不上饭了,更别说这个小孩子了,生活的贫苦,不得不让他将孩子重新送到了张大千的正妻曾正蓉家里,曾正蓉是张大千的第一妻子,虽然张大千多年冷落她,但是她也不愿意让张大千的亲生骨肉流落在外,于是就收养了张心健。

曾正蓉在与丈夫分离后,一直都没有再嫁。她一个妇道人家本来就要抚养自己的女儿,再加上继子张心健,生活的艰辛程度可想而知。姐弟两人一起长大,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后来张心健在参加工作后也谈了女朋友,然而在两人就要步入婚姻殿堂的时候,一系列不幸的事情却悄然降生了。

原来张心健因为受到政治的原因,被素未谋面的生父张大千所连累。受到了单位人的举报后,领导特别重视他的“通敌行为”。这次举报不光让张心健丢掉了工作,而且女友也离他而去。

1971年7月的一天,张心健再也无法忍受这些诽谤,他选择了卧轨自杀,那年他才22岁,也许是幸运,也许是不幸,张心健的卧轨并没有立刻毙命,而是被压断了双腿,经人发现后,迅速送往了医院。被救到医院不久就去世了,

微信